主题:【原创】我为什么鼓吹先上军用运输机 -- 晨枫
运输机的发动机性能要求没有战斗机那么变态,稳定,低能耗,推力大就可以,两台不够就四台,现在土共对于大推重比发动机研究也颇有心得了,不久的将来心脏病的问题就会生更本性的改变。而且军用大运也永不着通过什么FAA认证……自己用着爽就可以了
土共发展C17 C141 IL76级别的运输机已经可以了,象AN124 C
5A这样变态的运输机,对于没有全球野心,不大会在海外部署大量部队的土共来说没有什么大用处,临时用就问安东懦夫租好了。
根据新透露出来的大运模型——就是没有翼稍小翼的C17啊
一直以为是民航客机……
C-17级的大运是最理想的了,既有战术运输机的灵活性,又可以运载主战坦克。伊尔76差一点就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了,可惜载重不够(才40吨),机舱也窄了一点,T-72勉强可以进去。
大型军用运输机本身固然不属于进攻性武器,但是正如老兄自己所讲,如果缺少充足的空中运输能力,却会对战略进攻甚至战略防守都有制肘。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那几个有限的“潜在合作伙伴”是不是会有所考虑?
不知道这是属于共产主义理想那一级别,还是初级阶段这一级别的?
中国版C-17?
当然项目之间肯定是有overlap, 比如机身材料等等。原计划600个亿,现在可以省一点,500个亿吧。
上周,我家老头儿和一帮院士还飞去阎良,好像是搞具体项目立项论证。
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大型项目军用研发和民用研发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很多时候不过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我倒觉得现在以非军用名义进行的大飞机项目很合理,隐蔽了军费开支,不必过分明显的增加军费。须知军费这种刚性开支,大幅增加或是大幅减少都是极为麻烦,搞不好动摇国本的事情,很多时候大幅增加甚至比减少带来的问题还要多。而且,我不认为中国的体制有足够的效率达到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程度,让军用技术带头并尽可能的转化为民用用途。但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建设一个高效利用军用技术之余,为了武器销售和其他利益不惜发动战争的军工复合体?这是个问题。
如果有对方牵头,那是不成的;如果中国牵头,对方出分系统,尤其是COTS(Commercial Off The Shelf,指现成可以卖的),那可能性就大多了。比如发动机、航电、起落架、装载设备等等。欧洲和俄罗斯、乌克兰应该是比美国更有希望的合作对象。
好像就是我原来鼓膜的“比伊尔76宽一点,载重大一点”,但估计达不到C-17的70吨载重,有个50-60吨也就到顶了。不过要是中国主战坦克的重量限制在这个吨位以下,这个载重也就足够了。
这个机翼看来很复杂,双缝襟翼,前缘襟翼,如果双缝襟翼可以后退和大幅度下垂,还可以像C-17一样用作喷气襟翼,短距起落一定很好。
这个机翼简化了可以用作大客,这是大运和大客可以通用的地方。机身结构看来玄,大运是上单翼,大客基本可以肯定是下单翼,除了圆筒子部分,机体结构会有很大的不同,翼-身对接、起落架、机尾都不一样,而圆筒子的部分是机身最容易的部分,公不公用无所谓。
美国的军工在本质上是介入政府安全决策的商业组织,而中国军工是介入军工科研和生产的政府组织。两种不同的体制肯定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具体的那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了,这个题目也太大,留给专家吧。
发展航空工业是整合国家工业技术和工业设计的最好的方法。
重要的不是发展出什么具有竞争力的民用航空飞机产品,而是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完善设计体系,或者说让设计,制造,维护人员看看新东西,新技术。一支高效率,见多识广的技术队伍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个,只要加上投资,假以时日,必成大气。重要的不是成败,而是中国人需要从实践中学习,这一点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是没有区别的。
不光要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也要研制出达到设计要求的产品,不管这个要求是直接和国际最新水平竞争还是“从无到有”。光想着“交学费”而不想着出成果,学费会一直交下去的,学无止境嘛。
我只是说不要有竞争力的产品。倒不是说,真的不要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是不要仅仅追求短期效益产品。我宁可要交学费学真本事,也不要什么糊弄人的产品。您说是吧?
交学费的时候,要是不想着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动力会不一样的。交学费的时候,要有一点压力才好。糊弄人不光不是出产品,根本就是不及格,学费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