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 -- 京华烟云AMIP

共:💬184 🌺18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RE:一口气看完,相当过瘾呀

谢谢支持,存货不多了,以后边写边发

家园 送个宝。 喜欢看历史。
家园 RE:送个宝。 喜欢看历史。

3X!

家园 《二、无可奈何的初唐》之《5、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下)》

《龙狮之舞——唐蕃争霸英雄记》之《二、无可奈何的初唐》

5、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

唐军大败,吐蕃人却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奇怪地全面收兵,其中固然有黑齿常之率死士突袭的原因,但总体而言,吐蕃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很小,完全有能力继续扩大战果。因此,吐蕃此举未免让人心生疑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久之后,一头雾水的唐人终于得知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原来,吐蕃赞普也就是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其实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就已经驾崩,大相赞聂多布和元帅钦陵为了不动摇军心遂秘不发丧。不久已方大胜的消息传回国内,噶尔家的威望在国内一时无两,于是他们便趁热打铁,大张旗鼓地为已故赞普举行国葬,同时扶立一个年仅三岁、汉文史书称名为“器弩悉弄”的王子即位,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吐蕃国政掌握得更加牢靠。

只是,此时志得意满的赞聂多布和钦陵都不会想到,这个年幼的孩子后来竟成为他们噶尔家族的掘墓人,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国王新丧幼主登基,吐蕃国内局势肯定不会稳定,赞聂多布和钦陵忙得团团乱转,一时无暇对外。就在此时,大唐名将裴行检(他的兄长裴行俨是隋末著名猛将,据说就是后来裴元庆的原型)敏感地意识到机不再来,遂以送波斯王子归国为名,率兵直扑西域,“简其精骑,轻赍晓夜前进”,突然袭击并摧毁了吐蕃在西域扶持的两个西突厥地方政权,一直打到大诗人李白出生的碎叶城(据考证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立碑纪功,大唐从此重新夺回了在西域的主动权。

经此重大挫折,执政的噶尔家族声望大大受损,不得不重新打起了以外战胜利来堵国人之口的主意,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唐蕃交界的青海河源地区。大败唐军三年之后的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吐蕃军团又一次向着他们曾经取得两次光荣胜利的青海湖进军,主帅是噶尔.钦陵的弟弟噶尔.赞婆。

据说为了吸取以前胜利之后就撤军从而成果不保的教训,吐蕃军队这次决定稳扎稳打,为了保证物资供应甚至开始在河源地区安心种起地来,即所谓的“屯田”。这里所说的“河源”,并非是指黄河源头的苦寒之地,而是唐朝设立的“河源军”——它也是后来的陇右节度使辖区内最大的一个军,大概包括现在青海省会西宁周边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在青藏高原属于相当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只是所谓事不过三,对面的唐军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不仅已经“广置烽戍七十余所“,而且采用了与吐蕃人类似的策略,“开屯田五千余项,岁收五百余万石”,可谓准备充分物资不愁,“由是战守有备焉”。而带领他们完成这些战前工作的主将,就是当年那支惨败唐军中诞生唯一的英雄,已经年过五旬的老将、河源军最军政长官经略大使黑齿常之。

双方于是开战。关于这场战斗,史书记载十分简单,但无疑是唐军赢了,《新唐书》记“开耀元年五月己丑,黑齿常之及吐蕃战于良非川,败之。”这是唐军在青海战线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而按照《册府元龟》说法,唐军还应该捞到了吐蕃军队的不少物资,“赞婆引退,常之进军追讨,获其羊、马、甲仗而还”,可谓收获颇丰。《旧唐书》的记载则说常之是率军突袭取得的胜利,吐蕃人种地屯田的成果被他付之一炬,“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

按,在这场战斗前,常之很可能已经有过一次对噶尔.赞婆的胜利记录,《旧唐书》载赞婆曾率领三万人在良非川屯田,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不过这段记载里并没有提到此战具体发生的时间,而且与上面的记载未免重复过多,要说这位赞婆将军就是不长记性,非要屡次跑到同一个地方致意种地,其可能性相当值得怀疑,且《旧唐书》一向以罗列原始材料导致前后冲突著称,因此有人猜测这有可能这是同一场战斗的不同记录,姑且存疑。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前线吃紧的时候,吐蕃的后方也开始动荡不安。按照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中《大事纪年》的记载,这一年吐蕃爆发了内乱,而根源竟来自噶尔家族内部——同为禄东赞之子的噶尔.芒辗达乍布对长兄赞聂多布长期把持权力不满,于是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反对哥哥,试图分一杯羹。兄弟双方各自召集人马会盟,然后准备开练,内战的阴云笼罩着吐蕃。于是后来也有人推测,赞婆也许并非因为战败才撤兵,他之所以匆匆率部队赶回本土,很可能是为了去力挺大哥赞聂多布——根据藏族史书推测,在这场噶尔家族的内斗中,钦陵和赞婆两兄弟应该是与兄长站在一起,共同对抗弟弟芒辗达乍布。

转年之后的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吐蕃国内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仍然继续,内耗进一步削弱了吐蕃军团的实力。汉文史料记载,这一年吐蕃入寇河源,黑齿常之的参谋长河源军司马娄师德领兵迎战,唐军取得又一场大胜,史载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这位娄师德也是一位孤胆英雄,曾在李敬玄兵败后的一片恐慌中自告奋勇,单刀赴会出使吐蕃,与接替钦陵驻军青海的噶尔.赞婆达成和平协议,如前所述,唐蕃双方当时各怀鬼胎都有烦心事,于是各退一步,从而维持了前面所说的三年左右的和平。

这场胜利后,娄师德被朝廷提升为黑齿常之的副手即河源军经略副使,两人继续搭档在河源辖区一带共御吐蕃,直至两年后的光宅元年(684年)十月,武则天派去讨伐徐敬业的部队初战失利,早已在西北边疆赢得显赫声名的黑齿常之于是被太后抓了壮丁。

从公元678年到公元684年,黑齿常之驻守西北边疆长达七年之久,除了上面所说的几场大胜仗外,很可能还取得了许多场没有记载的小胜,加之他积极构建防御工事并大力屯田保证军需,敌人一直无机可趁,屡次进攻失败后进而对常之敬畏有加,再也不愿过来啃他这块硬骨头,史载“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

光宅元年(684年)十月,黑齿常之被任命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率援军火速奔赴帝国的南方,与在扬州揭竿而起的徐敬业作战。由于起义军的战略失误(后来人们认为当时徐敬业应该火速北进直扑武则天的统治中心洛阳,而徐却选择了南下),加之唐军此次调集了黑齿常之等一干久经沙场的悍将强兵,一个多月后,徐敬业及其主要谋臣如骆宾王等一同授首。(至于说骆其实逃出去当了和尚等传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黑齿常之此后再也没有回到青海前线,他仍然是常胜将军,只不过其战绩与吐蕃无关,而是与北方蒙古高原重新崛起的东突厥人联系在一起。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常之在两井(今河北鹿泉北)大败突厥,因功封燕国公;转年,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黑齿常之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又一次战胜突厥人,将突厥残兵一直驱赶进蒙古大漠深处。

对于东突厥的重新崛起,武则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她为了实现取唐自代的目标,大力排斥甚至诛杀异己,一批身经百战的唐军将领因与她政见不和或被贬斥或被处决,导致帝国的北部边防一溃而不可收拾。尤其是光宅元年(公元684~685年)十二月,帝国北疆无法替代的干城、一代名将程务挺被皇帝火速派来的钦差突然斩于军中,无比震惊的人们后来才知道,有人告发程将军和已被冤杀的宰相裴炎以及谋反被诛的徐敬业同谋,武太后于是决定斩草除根。

史载,突厥人听说程务挺的死讯,喜出望外欢宴相庆,但这些草原人一向崇拜勇士,他们对这位被冤杀的勇敢对手仍然非常敬佩,竟然为其建立祠堂祭奠。尤其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据说突厥人每次出师征战,一定要来程的祠堂祈祷敬拜,我们不知道程将军的在天之灵,选择保佑的究竟是他为之奋战但却抛弃了他的祖国,还是这些对自己无比尊敬让自己在地下衣食无忧的敌人?

唐军几次战败之后,朝廷不得不调任黑齿常之前往塞北主持防务,这无疑是一次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之举,尽管北部突厥带来的危机暂时缓解,但缺少了敌人敬畏的黑齿将军,西方吐蕃带来的隐患无疑会越来越大。

从历史记载来看,常之似乎是一位基本不参与政治的纯粹军人,他镇压徐敬业是奉命而为,没有证据表明他有邀功于武太后的政治倾向。但当时的政治形势却已经由不得纯粹军人的存在,武则天“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

在这种恐怖气氛的笼罩下,人性中最卑劣的部分被无限放大,以罗织告密为职业的酷吏们大行其道,史载“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九月,战功显赫的黑齿将军终于难逃厄运,著名酷吏周兴诬陷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常之被捕下狱。按照当时的政治气氛,他这种政治犯几乎不可能有机会为自己辩白,等待他们的只会是一道接一道让自己后悔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酷刑,而这些犯人招认或不招认,对那些法官来说结果没有什么不同,反正审判的结论毫无例外都是法官自己编造出来的“谋反是实”。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年已花甲的黑齿老将军不愿受辱,于是在监狱中自行了断,或曰上吊或曰服毒。对这位百战将星的不幸结局,人们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史栽“及死,时甚惜之”,而那篇名字长长的《大周故左武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府君墓志文并序》则叹息道:“既从下狱,爰隔上穹。义等绝颃,哀同仰药。”

聪明的朋友大概已经联想到,黑齿常之后来肯定被平反了,否则一个被控谋反的政治犯不可能有这样名字的一篇墓志。果然,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时日无多的女皇已进暮年,她早已清除了所有的政治对手,那些曾经的酷吏爪牙们也已被她当作替罪羊一一抛出处死以平民愤,她不想再折腾了。

主人既然不为已甚,鹰犬也就乐得不再伤天害理,于是为当初那些冤死者平反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皆哀其枉”的黑齿将军自然也在其中,他被恢复生前拥有的各项官职和荣誉,同时又加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的头衔。号称是虔诚佛徒的老女皇大张旗鼓地为这些多年前的冤魂恢复名誉,也许是为了自己死后也有个更好的归宿吧。

常之离开河源后,他的老搭档娄师德继续镇守着唐蕃边境,期间基本太平无事,直到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

那一年,唐蕃之间爆发了第三场大战,主战场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与前两次的结局一样,战前势在必得的唐军又一次惨败于噶尔.钦陵统率的吐蕃军团,担任唐军副总司令的娄师德与总司令王孝杰(也就是当初随刘审礼战败后又被吐蕃释放的那位将军)一起被贬官。但娄师德的仕途只低落了一年,就被一直欣赏他的武太后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调回中央,很快升任宰相(头衔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娄师德确实做官有术,比前辈李世绩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以政治高压著称的武则天统治期,他却于一片肃杀里令人不可思议的出将入相游刃有余。当时,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恐怖的朝堂上人人自危,但娄师德却是个例外,他不仅一直官运亨通,而且从未惹上谋反的官司,保持着没人能及的全须全尾,其水平让人无法不深表惊艳——要知道,就连活得相当明白的狄仁杰也曾经差一点儿死于冤狱,而我们的娄公却始终毫发无伤。

更难得的是,娄师德并非刘仁轨那样有能力没道德的倾轧政客,反而素以忠厚著称,是那片乌烟瘴气中难得的老好人,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堪比雷锋,而且一直秉承着行胜于言的原则从不声张,这也许才是武则天看重他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娄敬德曾为国家举荐了大量人才,其中就包括狄仁杰,但他自己从来不让对方知道,导致老狄一直认为这个老好人尸位素餐,对其鄙视不已,最后还是女皇亲自揭露了娄公做好事不留名的秘密,让高傲的狄公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只不过,这位娄公有时候似乎厚道得实在有些过分了,不信?那您就去查一下“唾面自干”这个成语的来历吧。

*******************************************

京华烟云,A Moment In Peking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Tags): #娄师德#酷吏#黑齿常之#赞婆#突厥通宝推:foureye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旧唐书》中的《黑齿常之传》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初在本蕃,仕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之刺史也。

显庆五年,苏定方讨平百济,常之率所部随例送降款。时定方絷左王及太子隆等,仍纵兵劫掠,丁壮者多被戮。常之恐惧,遂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鸠集亡逸,共保任存山,筑栅以自固,旬日而归附者三万余人。

定方遣兵攻之,常之领敢死之士拒战,官军败绩,遂复本国二百余城,定方不能讨而还。

龙朔三年,高宗遣使招谕之,常之尽率其众降。累转左领军员外将军。

仪凤中,吐蕃犯边,常之从李敬玄击之。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常之夜率敢死之兵五百人进掩贼营,吐蕃首领跋地设弃军宵遁,敬玄因此得还。

高宗叹其才略,擢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仍充河源军副使。

时吐蕃赞婆及素和贵等贼徒三万余屯于良非川。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擢常之为大使,又赏物四百匹。

常之以河源军正当贼冲,欲加兵镇守,恐有运转之费,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度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开耀中,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

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嗣圣元年,迁左武卫大将军,仍检校左羽林军。

垂拱二年,突厥犯边,命常之率兵拒之。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俄顷,贼众大至。及日将暮,常之令伐木,营中燃火如烽燧,时东南忽有大风起,贼疑有救兵相应,遂狼狈夜遁。以功进封燕国公。

三年,突厥入寇朔州,常之又充大总管,以李多祚、王九言为副。追蹑至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贼散走碛北。

时有中郎将爨宝璧表请穷追余贼,制常之与宝璧会,遥为声援。宝璧以为破贼在朝夕,贪功先行,竟不与常之谋议,遂全军而没。

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

常之尝有所乘马为兵士所损,副使牛师奖等请鞭之。常之曰:“岂可以损私马而决官兵乎!”竟赦之。

前后所得赏赐金帛等,皆分给将士。及死,时甚惜之。

关键词(Tags): #旧唐书#黑齿常之#武则天#酷吏#百济通宝推:液化,
家园 这个有其他国家史料互看么

觉得这么远离中土的事情,可能就靠王玄策和他的随从自己说。主观影响很大。

家园 RE:这个有其他国家史料互看么

觉得这么远离中土的事情,可能就靠王玄策和他的随从自己说。主观影响很大。

===================================

据笔者所知,没有。

连前面说的那本新编尼泊尔史里都没有提及,而印度大家都知道,一向是个历史悠久的无史国家。

不过有一本现代人写的《印度通史》里稍微提到了这个事,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著,张若达、冯金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家园 《印度通史》关于王玄策及中天竺之战的记载

《印度通史》关于王玄策及中天竺之战的记载

“在他(笔者注:指戒日王)死后(公元646年或647年),帝国也就不再存在了。他没有后嗣,帝国的组织还不够强,创立人死后,国家就不能维持下去了。

“王位被一个大概名叫阿罗那顺的大臣所篡夺。这个篡位者反对在戒日王生前由中国派出的使团入境,并杀害或逮捕了使团的小卫队。

“使团的领袖王玄策逃到了尼泊尔,在他的请求下,西藏有名的松赞干布——他娶了一位中国公主——派遣了一支军队去惩罚这个篡位者。

“阿罗那顺被逮捕,并押解到了中国。蒂尔湖地区并入了西藏,一直由西藏人统治到公元703年。北印度又一次失去了政治上的统一。”

但是,这本书并没有说明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来自哪里,据笔者推测,以上记录很可能也是来自中国史书中的记载。印度中世纪并没有自己的史籍流存,现在研究那段印度历史最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就是中国史书以及玄奘法师等赴印求法的僧侣们当年的记录。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

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家园 看起来王吹牛的可能很大

他可能是个参谋的角色,然后号称战都是自己指挥的。也许宏观上去打哪儿是他建议的吧。作为外族人,而且毫无根基,怎么也不可能指挥得动尼泊尔和西藏军队。

家园 RE:看起来王吹牛的可能很大

他可能是个参谋的角色,然后号称战都是自己指挥的。也许宏观上去打哪儿是他建议的吧。作为外族人,而且毫无根基,怎么也不可能指挥得动尼泊尔和西藏军队。

=======================================

是有这种可能的,尽管王玄策的头衔“右卫率长史”属于太子职官系统,但其本职工作算是外交官,并没有其他证据表明他天赋异秉,外交工作之余还精通兵法。

反正已经无法证明他YES or No了,姑且听之吧

家园 一不留神竟然被加精了

多谢

家园 每次看大非川都狠郁闷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老薛一个人怎么也敌不过李小九和郭小二两个啊

要是换随便一个副手也不至于输成这样

顺便跟楼主商讨一下战役过程

老薛对这一仗是有清醒认识的,一点没有李小九那种打到拉萨去,解放全吐蕃的浪漫情怀。他自己说乌海险远,还有瘴气,不能久留,所以得破贼即回,必须打一场速决战,已经把决战战场设在乌海一带,捞一票就走。新唐书上记载有两个重要的字为旧唐书所无,“约赍”,跟郭小二分手时候特意约定了要郭小二随后赶快来支援。老薛跟郭小二说的是,留一万人在大非岭守着,自己带主力赶快随后增援。

然后老薛领着先锋部队跑河口端了一个吐蕃后勤基地,获牛羊万计,回兵乌海城占领有利地形等着主力来跟钦陵决战。看起来乌海不但是交通要地,还是重要的吐蕃后勤基地。老薛这一着可谓精准,点中吐蕃的脉门,逼迫钦陵在自己的预设战场决战。这会儿钦陵估计也正屁颠屁颠往回跑呢,他是从西域回来的,人都没带齐(因为只有20万,后来在大非川作战时候另外40万人才赶到),粮站也给端了,唐军还占据了现有的城防工事,怎么看都不像能打赢的样子,唐军形势一片大好。

易经专家老薛千算万算没算到郭小二脑残无底线,搞瓶瓶罐罐大搬家。老薛天天派人催,他还是一步三摇。后面就是历史了。。。。。。

家园 RE:每次看大非川都狠郁闷

说到大非川战败的具体原因,口水仗太多了,或曰指挥不利或曰高原反应,不一而足,是一个没法填的深坑,楼主无才,惟有躲得远远的,具体过程还是留给专家吧。

只能谈谈高来高去的宏观事儿:

唐军对敌人极不了解。翻翻唐史,在大非川之战前,到过吐蕃本土的似乎只有回访的冯德遐和为参加藏王葬礼的鲜于匡济,王玄策和几个取经的和尚也可能到过,但都是过路,应该是抄近道直奔尼泊尔和印度,不会在吐蕃腹地深入考察。可以说,开战前唐朝对吐蕃两眼摸黑,这与当年闪击突厥、吐谷浑以及高昌形成了鲜明对比,那几个或者是曾让唐人蒙受巨大屈辱的从前宗主国,或者地处丝绸之地要冲,来往的商旅早已经将情况摸了个底儿朝天。

另外,大非川之战后薛仁贵等惩处过轻,为后来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此后战败的将军们都没有掉脑袋的后顾之忧,决死的意志也大打折扣。

家园 存货发完了

以后只能边写边发了,喜欢的朋友少安毋躁。

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家园 我觉得我们中国对公主要求太高了。

在西方,我感觉报纸上把那些没落的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的女儿全部叫做 princesse.

所以,这个标准下,我还是觉得。。。“我们的文成其实就是这样一位如假包换的公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