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哭墙-1】 -- 艾仏叟

共:💬26 🌺14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哭墙-4】

这次说说“拉比”。

什么是“拉比”?英文是rabbi。他们是您在哭墙能看到最多的人--一袭黑衣黑裤黑帽黑皮鞋,可以说他们也是哭墙的一道风景。“拉比”在犹太人当中算是比较特殊的阶层,原意“口传律法的教师”,在古代指“精通经典律法的学者”。按照字面意思您就不难理解,“拉比”的主要工作就是研读“圣经”,其余几乎一概不管,说是政府每月给予津贴,虽不算富有,也能维系生活而有盈余。所以当您在哭墙下看到“拉比”们每每读到神的名字而摇头晃脑的时候,请不要惊讶于他们如此融入对神的信仰,如果您把这理解为他们的本职工作,这就跟您每天进实验室,做着不同的实验,写着不同的paper一样,就是为了生活,不同的是,您用的是“科学”,而“拉比”,用的则是“信仰”。(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这个比方不快,请您谅解)

小拉比,不知道是不是在研究死海古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兜里经常有些心得小抄,闲暇就拿出来看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好意思打搅您的工作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算是言传身教了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夜里的哭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夜里的哭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耶路撒冷 哭墙
家园 哈哈,我也说说我的经历

犹太人有时候的确招人恨。

还记得有一次在耶路撒冷等长途客车,由于还在Sabbath期间,大家都得在车站外边等着太阳落山。我旁边站着一对儿英国人(听口音)。期间有开小巴的时不时的来骚扰问要不要去特拉维夫或是其他地方(我估计是开黑车的),这英国男的被来来回回了好几次,最后怒了,说:Get away. I said I won't take your bus. 然后最后一句嗓门特大:I can't take this country anymore. 过了会儿,我问他为啥这么火,他说:Jewish people just wants the money in your pocket. 然后他就开始讲诉他们两口子在耶路撒冷被犹太人宰的惨痛经历,呵呵,跟我被宰的经历也差不多。

补充一下:相比较,阿拉伯人其实挺不错的,至少他们没那么多心眼儿。

家园 最后一张不是一般的好啊

有一年我们去新奥尔良玩儿,那还是飓风之前了。吃完晚饭在French Quarter河边wooden trail遛弯儿。看到一大群这样装束的人,老老少少。一下看到那么多拉比,在一起,当时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家园 可以想象那种奇妙

如果有一天咱们在外边看到一大群穿着汉服的老老少少聚在一块儿,那又是何种奇妙啊!

家园 没找着

你说的那篇字儿,挺想拜读的

回想过去,还真有些成长的烦恼哦。

家园 【原创】【哭墙-5】

佩带“经文护符匣”

根据犹太教规定,除了安息日和节日外,13岁以上的犹太男子在每日晨祷时必须佩带经文护符匣(英语:Tefillin),以表示对上帝的敬意和对诫律的遵守。经文护符匣一个戴在前额上,一个系在左臂上方。头部所佩带的经文护符匣中装有4段用希伯来文、以特殊书写方式抄录在羊皮纸上的重要经文。犹太教认为佩带经此匣,可以不受魔鬼之害。经文护符匣两只约2英寸见方的黑色皮盒以与皮盒相连 的黑色皮带组成,折成为四层。经文内容源自《出埃及记》第13-21节和《申命记》第6章第8节。“你们要把它们当作标记;戴在额上,给你们当作头饰。”皆嘱咐犹太人全心全意敬爱上帝,听从上帝的诫命。佩带经文护符匣的程序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佩带时必须站立;那只不分格的方盒置于左臂肘内侧,盒面朝向心脏方向,方盒由与之相连的皮带固定;皮带先要在左小臂上绕七圈,然后在手掌上绕三圈,组成一个代表上帝的希伯来文字母,最后绕在中指上。另一只方盒置于前额中央,一般在发线之上,由与之相连的皮带在头的后部打结固定,皮带的剩余部分经两肩放置胸前。这一佩带程序是为了使教徒在祝福前排队杂念、专心祈祷。生活在穆斯林地区的犹太人将经文护符匣的带子顺时针缠绕,生活在基督教国家的犹太人将经文护符匣的带子逆时针缠绕。现在大多数犹太人已不再佩带经匣,只有正统派犹太教徒还遵守这一年代悠久的古老传统。

戴“卡巴”

“卡巴”(Kippah)是一个针织或钩编的小圆片,有蓝、白、黑、花等颜色。犹太男子用它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以示对上帝的敬畏。正统派犹太教徒整日戴着,作为崇敬上帝的标志;大部分犹太人主要在犹太教会堂里戴。现在,它不但是保持犹太教信仰的标志,还成为犹太男子喜爱的装饰。

如果您没有帽子,在哭墙入口的木箱里,有很多纸质卡巴供您使用,也就是说,进入哭墙,您必须要在您的脑袋上戴上些物件,您自己拿张报纸叠个帽子估计也行,您下次试试!

小朋友头上的就是tefilli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手臂上也有一个tefilli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戴着卡巴的小朋友正趴在哭墙入口的木箱上写纸条,下面就是纸质卡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同的卡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檐帽最好,其实旅行帽也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想起以前一个新闻

一个正统犹太教徒在美国航班上做祈祷,结果被当做恐怖分子给抓起来,好像就是这些经盒惹得祸。

家园 没去过米国

还真不知道米国本土如何看待这些正统犹太教徒,希望有人给说说。

家园 【原创】【哭墙-6】完

把哭墙贴完吧。

这就是哭墙,犹太人的圣地;它就像一部浓缩的电影,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苦难;它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誓死捍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耶路撒冷 哭墙
家园 那就献丑了。

如若按: 46mm, 是一个怎样的距离。借用你另一贴的内容。感于距离

【读书笔记】黑白之间

距离,是存在的理由

历史,是自慰的依据

正义,是讨伐的借口

-- 题记 by 青衫客

1。距离

是一个计量单位。和远近无关

距离存在的意义在于保持。

能够被缩短的距离。 不算是距离

所谓的亲密无间,那是社交名利场上的常用词,与生活的真实,相去太远

2。史迹如何鉴

刚刚读完达芬奇密码。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几天。 为了赶到电影上映前。

应该说这是本比较有争议的又非常畅销的故事书。因为其中一些颇具颠覆性的关于基督教教史教义教宗的内容和传说。那些类似演义的故事让人真假难辨。深究起来,居然还有些心有余悸。

宗教。是个触摸不得的禁地。特别是在保守的美国。作者终究没有那份胆色。所以故事看上去,虎头蛇尾,软绵绵不咸不淡地结束掉了。只见峰回,没有路转。让人觉得好生无趣。

寻找历史的足迹,需要勇气去面对。有迹可查的竹简文帛不过是一些有意留下的模糊侧影,他人眼底的朱梁画栋。断字残章。那些湮没在时间断层和笔笔浓黑里的详实,根本无法看得清楚。 即便努力看出些眉目我们又该如何承当?因为“。。。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

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时至今日,终于读懂了一点点一点点的鲁迅。

白纸黑字,破空而起的冷意。让人寒心。

活着,要么去吃人,要么被人吃。

所谓活得体面风光,就是看如何吃人的本领。如何能吃得花样翻新,冠冕堂皇。更有一些麻木混蠢的,没有能力胆量自己去吃人,一众乌合起来,诚心诚意地踩着自己的灵魂跟在头领身后,眼巴巴地翘首以待。分享些残羹。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出人头地”不吐骨头地吃人。。。

如果不忍心去吃人,又不甘被人吃掉,出路只有一条。

逃隐青山,在黑天白地的边缘,放逐自己。守望良心。

否则总有一天会萧墙祸起

3。正义

正义是个永远光鲜的字,人人都热爱她。

正义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因为很多答案让人觉得假得难以接受。但正义这个东西的确用处很大。

生活里,我们见到正义真容的机会实在不多。最常见的是那些一如人工美女般经过改头换面用来给人看的“正义”。

真正的正义是“满藏在我们的心里”。皆因人类自私的天性,所以谁也不肯真正地把它拿出来见白于天下。于是“人间通常根本看不到它”。朱自清先生在他的一片小文里,将正义的尴尬与“廉价”,解析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

正义比生活本身更象“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更多更大更肮脏的虱子!所以那些常常把正义挂在嘴上,擎在手里,一付凛凛然理直气壮对别人声色俱厉的人,着实让人生疑。

4。政治

民主党的KERRY老兄不小心说了一句关于伊战的大实话。

所以不得不公开道歉。

5。人以群分

类似的人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交往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黛玉不比宝钗高尚。她们只是不同。近黛远钗是一种很个性化的选择。

了解一个人不要听只他说什么。更不能单单听他对你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在做什么。

人类自私,追逐利益的本性。让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带上其特有的烙印。因为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害,时时刻刻做出对自己“最好的”、“最有利的”、“对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求的”选择。每一个选择简单得就象在超市挑拣水果一样。每个人都会最经济地挑拣自己最喜欢的,“最好“的那个/那些。 这些一个个小小的“最好的”选择,让我们静静地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容。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Good company is always worth to seek”时间里陌生的我们走近。时间里熟识的我们彼此认清。

我们在时间里寻找,再在寻找中失去。

6。人往高处走之功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过得更好。一个最正常不过的愿望,也是一种爱的体现。 唯一令人生疑的只是这“更好”可以是个无底的陷阱 。容易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而且回头无岸。

余华在古典爱情里塑造了一个苦求功名的柳生。描述了一条走不到尽头的尘土飞扬的黄土大道。

求官相对来说不是太难。而如何把官纱戴得牢固戴得久远,如何坐上更大的轿子,才见功夫手段。

“人上人”的生活要说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只要你肯努力“寻找机会”,及时地“抓住机会”,网罗结交朋比,果断地放弃一些东西,然后再心安理得地狠狠地把别人挤开、打倒、一步步踩到脚下。 做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定能修成“正果”功成名就。

黄土大道的尽头,佳人如玉。金砖碧瓦一派繁华似锦

为了到手那美景良辰天上人间。无数柳生们于是更加奋力地奔波。那怕身旁脚下黄砂尘土漫漫。泥泞又肮脏

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里Miranda曾傲慢地说“每个人都想过我们这样的(耀眼而奢华的)生活”。Andie的转身离去。并没有让我心中有些希望的喜悦,相反泛起的是悲哀。

当我们竭尽全力地鼓吹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和一种选择的时候,那种东西通常基本上已经在人间消失了 。我们追寻的不过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寄托和幻想。所以才需要不遗余力地宣扬。比如说真爱,信任,平等,希望,和平,友谊与真诚。一代一代地寻找。一代一代地宣扬。唯一让人稍有安慰的也只是不是所有的我们都已经绝望。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处在MIRANDA的境遇里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牺牲NIGEL保全自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去吃别人还是等着自己被吃掉的选择。谁会束手待毙等着被别人吃掉呢。到手的功名,更难以丢舍。不想被吃,于是吃人。

人们的追求,就这样变得永无止境。

7。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连三天,在不同的地方读到这句话。

如鲠在喉。

可怜这两个字单单地直读过去,已经是那样一种的居高临下。却还愤愤地添加上可恨一说。令人不得不拍案称绝。

想来最初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把自己划到了“可怜人”之外。只“可怜”世事无常,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沦落到一个在旁人看来是十分“可怜”的境地呢。

而且谁又敢说自己不可恨呢。。。

槛内人槛外人可怜人可恨人聪明人糊涂人

谁是谁,谁不是谁?没人说得清

8。小人

提起小人,每个我们都会咬牙切齿想起些面孔。

文人余秋雨更是曾长篇大论地罄墨斥骂小人。 余秋雨认定自己是小人的受害者,赫赫,而且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划到小人的定义以外,所以才会洋洋洒洒地那般着文立说。不知道余秋雨落笔之时是不是觉得正义在手,理直气壮。这是题外话。

自然,任谁也不会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真正当个小人看。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可能成为什么别的人的小人,有意或是无意之间。至少余秋雨之于其前妻的所作所为,就很不君子。说他是一个令人不齿的小人,不知是不是也还算恰当。

人生苦旅。可镜子不是只给别人准备的。

9。 杂篇

*

所有的日子都会被遗忘。何况小小的我们

如果被人以鄙夷的姿态记取

莫若被彻彻底底地忘记来得干净

**

政治是肮脏的。历史是颠倒且血腥的。商场是黑暗的。

同流,而不合污?不知有多大的可能

10。玫瑰人生

La vie en Rose 唱的是玫瑰人生。

传说中的法国人是浪漫的,传说中巴黎的街灯是粉红的。City of love。

他们唱“Seeing the life and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玫瑰香浓,浮情浅醉。醒时糊涂。梦时清醒。

半梦半醒,发现黑白之间拥挤着无数的绚烂。

玫瑰只是其中的一种。

如若 初稿4月27日06。

通宝推:艾仏叟,
家园 最后这张太震撼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