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关于动车事故的几个辟谣 -- 岸芷汀兰
俺想把这个单独贴出来,也更新修改了一些。事实到底是怎样,大家自己判断吧。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一些情绪建立在似是而非的东西上。发生事故是悲剧,关切是正常的,但请热心的人不要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自己的资本。
俺不多说了,无责任转贴。
最新的
央视记者的话到底是从哪里听来的?
关于救援的
还有其他的
还有河友的干粮:
还有俺自己带的干粮:
唯一作实的也是值得指摘的是拆解车头,原因不明,也许是铁路事故处理 的一贯做法。对这个的质疑主要是担心失去证据,无法查明事故原因。这个要等事故原因查明后,才能看明白。劝各位还是耐心一点,别急着评论,免得到时候浪费感情。
其实基于各种传闻之上的反应:悲伤,愤怒,质疑,震惊等等,大部分还是关心铁路,所谓责之愈切,爱之愈深。只是这些感情的宣泄其实有时候并无助于提高和改善,而恰恰会走向发面,很是可惜。
俺的经验,任何事情出来后,头三天的各种消息,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去伪存真为好。而三天以后,很多谣言会不攻自破。俺的感情就是在不断的被欺骗中变得成熟起来的。
其实看了这个河友对挪威惨案的评价,对俺教育很大
把俺的回复再贴一遍以示反省
最后向参与救援的人致意,向逝者致哀,向参与造谣的踩上一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据说谁都可造谣
但是,我觉得一个正常社会秩序里,记者编辑一定不能造谣。
政府管理部门可以放任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的其他行为,但是一定要反对以造谣为荣、以造谣牟利和公开宣扬造谣。(这话说出来都奇怪) 对造谣者要提高他的职业风险和个人成本。比如,查实的谣言始作俑者和正式传播者,开除其从业资格、褫夺其本科以上学位。也许造谣属于言论自由,那好,请到新闻行业以外去,爱怎样不管。
关于搜救的报道.来源是南方周末,它里面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也把一些事实经过裁减以符合它的立场。但从中还是能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救援的过程。
比如:桥下的搜救比较顺利只持续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没有仓促一说
而一直悬挂的第4号车厢,车体相对完好,但其落差为20米深的车身。特警汪晓伟发现,在4号车厢接触地面的底部积压了多名乘客,他们大多是准备于温州南站下车的。通过救援,竟有9名生还者。
4号车厢是由软卧改成的座位,保留了原有的包厢和门。在震荡时,车厢的门自动关闭,这使得跌落的乘客大为减少。
原本以为伤亡最严重的D30次动车第1节到第4节,事实上颇为侥幸,生还者颇多。桥下的营救时间约为三四个小时。当救援者转战桥上的时候,他们惊呆了……
桥上的搜救非常困难,一度中断,是因为等待设备,但不是结束,也一直在持续。而且像估计的那样16车厢一部分实际被压在下面了
林时官和他的一名同事开始散车上乘客,并赶到撞击点。他看到,D3115的第16节车厢因为被次碾压,车身只有原来的一半高,厢内的桌椅像纸团一样揉作一处D301的第5节车厢压在D3115次第16节车厢上。
勤奋路中队约于22:10赶到桥上,他们在D3115次第16节车厢发现3名死者,第15节车厢救出1名生还者,第15节车厢的前半部分完好,后半部分底部被顶到上部,这名男子被地板顶到车厢上部一处较小的空间内,无法动弹。勤奋中队的队员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他救出来。
救援者发现,桥上的营救难度远远大于桥下,要砸窗户,拆座椅,平时使用的切割机、液压剪切钳等机械在处理动车材料时,十分困难;尤其第16节车厢因为被严重挤压,空间很小,动作无法施展;他们还要清理出里面杂乱的物件,救援进展十分缓慢。
在第16节车厢,抬出3具尸体后,勤奋中队的队员们趴在底部往里看,发现只有中间存在一点空间,他们看不到里面的状况,便放弃了。
注意:撤出的指的是消防中队的人,没有提到桥上前面的特警是否撤出。
下一段有误导,仅反映了家属的看法,实际上不是停止搜救,而是在等设备。
他们不满的是,此节车厢救援太迟。而直至24日17时10分许,在此节车厢内还救出一名2岁半的小女孩项炜伊。此时,救援方已对外公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
“如果他们早点施救,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生还,也许我的亲人不会失去这么多。” 绍兴人杨峰说。他一共失去了4名亲人,其中他的妻子已经怀孕7个月了。他们均在这节车厢内。
这一段说的是所谓调离车厢的事,也说明不是要停止营救,而是桥上清理确实有困难,吊下来会方便些,这个在后面又提到了。
“如果里面还有活人怎么办呢?” 杨峰说。
与此同时,温州市特警支队长邵曳戎也接到来自上海铁路局的指令,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来清理。而邵不同意,坚持在铁轨上原地清理。
说明搜救没有停止,只是无法对16车厢搜救。
这是24日的情况
抢修队伍随即开始铺路,以便于大型起重机进入现场。与此同时,掘土机在桥下开始挖坑,将车头填埋。
这一段印证了,确实要先搬开另外两节车厢,才能搜救16车厢
这一段印证了前面要搬到桥下来搜救的原因,不完全是急于通车,而是桥上操作确有困难。而且工作一直到晚上还在持续。
俺很佩服南方系的记者的挖掘新闻的精神,只是不明白它总是把好好的事情反过来说。当然如果认为俺的摘录也有误导,还是看原文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车头就一个司机,司机出来后,里面就没人了,可以立即处理。所以车头被第一个处理。
2、就现场来说,地面太过松软,不适合大型设备工作。
3、为解决松软地面这个问题,方法有多种,但基于时间考虑,最方便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就是现场拍扁车厢(如果现场没坏的大客车愿意被拍扁也行),然后拿这铁板垫脚(要埋住,否则会滑走)。
4、基于这个思路,同时车头也已经清理完毕,那么,车头就成了第一个被实施拍扁工作的对象。
这是动车的第一起撞车事故,非常重要。应该完整保留车头和所有被撞击的车厢,供作事故调查和科研用。
急于处理车头,轻了说是不顾科研需要,重了说就是别有用心。
没有任何理由首先处理车头。
如果愿意,你说的我也同意。
否则,基于救人第一的考虑,什么保护现场的要求都要让步!
破坏事故现场,损毁事故证据,罪加一等。
铁道部都不敢说破坏车头是为了救人,你倒嘴皮子一张,破坏车头变成救人了。
谁不知道可以调石子沙子过来?只是时间呢?这个时间要多少?然后媒体又可以指责救援拖沓了。——实际上如果我是媒体,我就会指责这次救援拖沓了,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没主见的结果就是这样!外行忽悠内行。
不仅仅是不专业,而且是毁灭证据。
平地?能受力的平地?
怎么样才叫专业?你给个定义。我只知道,拍扁车厢是当时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为达特定目标选择实现该目标最好的方式,而不去管次要因素,这才叫专业,被人一忽悠就改用其他次优方式才是草菅人命。
破坏现场又如何?每救一次人就破坏一次现场,难道就不救人了么?
解决问题的根源?
这么重要的一手数据不要,全部摧毁,这是最优方式?
现场早就去了满载石头的卡车,录像上就有。
狡辩是不行的,伙计。要面对事实。
车头被拆解了。你说的这个也对,要是俺,也不赞成拆解,留下来做研究多好。
不过,现场的情况咱不了解,也许车头那一大堆东西碍事,妨碍救援。看照片,车头和一部分车厢的位置是后来吊车的位置,移动开也许是需要的。至于是拆了挪走还是尽量整个移开,俺的看法是和你一样的。
但是拆和不拆都不影响救援,最多说是工作简单粗暴,不好说是毁尸灭迹。
既然你那么讲科学,那我问你,保存这个车头对于探究事情起因,有何具体作用?你能具体举几个例子么?
车头有什么作用,那需要铁道部和动车厂研究,还要等检察院去侦查。
这起事故你能排除是人为破坏?涉及刑事罪就需要证据。不管你是有罪还是无罪,这么着急地摧毁事故证据,你究竟是要干什么?
大家都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众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