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 -- 妖猫drake

共:💬62 🌺66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

P.S. 图片要等猫晚点处理一下才好发出来,呵呵

本篇算是长津湖冰与火之歌的一个补篇。当时关于我志愿军渗透短促突击战术和美军的防御战术曾经有过小小的争论。猫在最初图省事就写了“人海战术”,而称美军的防御战术为“火海炮海”,那么美军的防御战术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了对抗渗透+短促突击战术美军都做了哪些准备?

志愿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术不是凭空而来的,从红军时代开始,面对拥有火力优势的敌人,我军就开始使用短促突击战术,也就是将我军兵力集中在敌防线的某一点或者某几点对面,突然的发动连续的波次冲击单纯的短促突击战术由于需要在敌方眼皮底下集中起优势兵力,而且冲击过程中攻击部队必然遭受较大伤亡,是比较难以成功的战法,一度在我军中也称为被批判的对象。

一战中面对敌军精心准备的多层坚固防线,步兵的短促突击战法逐渐演化为德式的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法和英法式的装甲支援短促突击,德式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术强调隐蔽接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部队预先被编组为小而精、可独立作战的战斗单位——突击群,突击群在突破敌军防线时应避免在某些敌方支撑点(此时堑壕战基本是线式布防,专门设置的全向防御支撑点还没有出现,所谓支撑点基本是敌军机枪火力点等)前硬碰硬,而应当尽力绕过敌方支撑点,到敌方纵深和侧后发动卷击,迫使敌方防线体系解体。

但考虑到步兵体力有限,只能携带较少弹药和轻装备,突击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缺点,渗透+突击群战法在胡尔蒂攻势初期风光一时,但很快就成了强弩之末。但是一战后纳粹德国将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法的原则引入装甲战中,配合空中支援等新战法,产生了横扫欧陆的闪击战理论。

但是对于东方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术仍然是一种威力无穷的战法。这种战术虽然突破速度慢,持续力低,但是对后勤压力也更小,如果能得到一定的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还有空军的支援,也足以在线式堑壕防线前所向无敌。

日军几次“和流闪电战”如中国战场的承德作战还有对南洋的突击,核心还是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术。而且日军发现,在中国战场、南洋的丛林和太平洋岛屿上,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很难展开和机动,作战的主力是双方使用轻武器的步兵。

在这种条件下,日军的小部队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强,组织也更为严密,长于隐蔽机动长途奔袭,而盟军士兵在缺乏重火器支援的条件下士气较低,作战意志大打折扣,而中国士兵虽然不缺乏敢死的勇士,但是基层部队组织度低下,很多官兵保存实力的思想严重,一点被突破极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以至于一溃千里。因此在战争初期中国和盟军面前,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术极少遭受败绩,盟军部队对日军利用夜暗条件和密林发动的夜袭恐惧异常。

还是有例外的情况,这就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中共部队有久远的短促突击传统,对日军又处于绝对的火力劣势,士兵的技战术水准也不如日军,在中远距离阵地对射上绝对占不到便宜。但是中共的基层部队组织度却远高于国军和一般英美部队,穷苦出身的农民子弟兵在韧性、主动性和野外隐蔽能力方面均不属于日军。

结果一来二去,我们的攻击战术竟然越来越像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到抗战后期,日军和国军时常被仿佛地底下冒出来的大批共军迅速包围歼灭,很多共军将领成为了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大师。

比如林总在东北战场逐渐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四快一慢”“四组一队”,都是指导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战术原则。一点两面讲的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采取灵活而迅猛的夹击包围办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但是为了防止在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突击的情况下遭到敌军重火力的杀伤,林总也提出了三三制这种指导攻击队形的战术原则,要求以较为松散但是能互相支援的灵活队形发动短促突击。

为了对付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中国军队和盟军也在摸索相应的防御战法,渗透+短促突击战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糟糕的突破深度,因此最有效的防御方法就是采用纵深防御,但是由于二战中玩防御的两大高手苏联和德国在欧洲两个过家家,太平洋、印缅还有中国战场的中国军队和盟军的防线最多就是浅纵深防御。

国军的天炉战法等要求极大的兵力优势,前提就是发动渗透+短促突击的日军打破在攻击点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原则,也就是说必须是日军犯错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国军本身就有”胜不能举杯同庆,败不能死力相救”的糟糕传统,因此防御战越打越差,唯一的亮点大约要算廖耀湘在印缅战场玩的滚筒后撤,算是一种交叉掩护后撤的弹性防御战法,结果日军没有敢贸然追击。

但是廖式滚动后撤战法要求手下部队经验和士气都较为高涨,而且配合默契,一定要顾念袍泽之情,这种前提对拥有丰富的内讧和保存实力传统的国军而言实在是“强人所难”,结果到了辽沈战役廖将军再玩滚筒后撤就被林总以乱治乱打得全军覆灭。

盟军方面对上日本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最初也是手忙脚乱。要说美英盟军其实没心思和日本人玩防御战的,尤其是美军,无论攻防,战法核心都是“火力优势装备优势”,有优势干嘛还防御呢?不过美英的陆军指挥官和战术还是从一战堑壕战而来的,打仗都是按部就班堂堂正正,倒是海军秉承了英国人逢敌必战的传统,敢打险仗,战略也更为灵活,海军陆战队也有这样的主动精神,比如瓜岛,美军突袭占领机场,着实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种冒险攻击,就容易出状况,瓜岛的美军曾因此舰队决战打得不好,一度面临海援断绝的险境,兵力和火力上对日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是极为有限,再加上处于被动防御一方,火炮兵力都要平均分配,就给日军留下的在某点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机会。

不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不是在坐以待毙,相反美军紧张的准备应对日军必然发动的突袭。瓜岛的环境是典型的大陆岛,面积较大,既有高大崎岖的山地,也有宽窄不等的沿海冲积平原,岛上覆盖有茂密的热带森林。由于岛屿面积较大,植被众多,溪流纵横,较为适宜部队伪装及隐蔽。

因此美军在战前便判断很难利用间瞄火炮在日军从丛林中冲出前进行遮断炮击,甚至重机枪火力射程都要打一些折扣。所以美军没有采用标准的堑壕战式“突破粉碎射击战术”,而决定主要依靠步兵的重机枪和中型机枪以及60mm和81mm迫击炮弹幕来消灭日军进攻部队。

瓜岛的美军陆战队还没有大规模换装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步兵班火力核心主要是BAR自动步枪,考虑到这种枪比一般轻机枪性能稍差,所以美军更倾向将连署的M1919式中型机枪靠前布置在各排阵地之间,担任火力核心。另外美军步兵团重武器排还有射程长达2400米的M2重机枪,M3式37mm反坦克炮还装备有M2式榴霰弹,另外连属迫击炮排的M2式60mm迫击炮和营属M1式81mm迫击炮能够产生远超过日军的大队炮——九二式步兵炮的密集弹幕。

但是这些武器采用普通射击方法是无法在夜暗条件下有效的打击日军步兵突击群的,一旦日军冲到可以使用手榴弹和掷弹筒的距离,美军的固定火力点很可能遭到压制,如果美军被日军成功拖入近身白刃战,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此美军针对日军的夜袭,专门制定了final protective fire最终防御射击战法,也有美军称其为fire time火力时间。这种战术的原则就是一旦发现日军进攻突击群,立刻让所有在射程内的轻重机枪火力和迫击炮群用密集弹幕覆盖日军进攻方向,并调动美军支援火炮用弹幕射击杀伤可能的日军第二梯队。

正常情况下中型以上的机枪都是采取接近于曲射的弹道进行面积杀伤的,但在FPF射击时,美军要求机枪采用接地盲射,牺牲射程来达到近距离的有效杀伤,并且预先划定机枪的射击方向,保证每一个可能的日军攻击方向都会被多挺的交叉火力覆盖。

同时迫击炮群也放弃远射来追求发射速度,用近距离的密集弹幕覆盖原由机枪曲射弹道覆盖的区域。为了保证日军无法在冲进第一线步兵班排阵地(主抵抗线MLR)后迅速渗透到防线纵深或者发动侧翼卷击,美军还在预备队把守的支援防线SL上设置M3 37mm反坦克炮阵地,准备用M2霰弹对突入的日军发动最后一击。

为了增大防线的纵深,在SL之后还会设置由营属预备队把守的BRL营属预备线,并布置一系列的机枪阵地,这些机枪不会贸然开枪支援主抵抗线,而是随时准备用接地弹道的密集射击覆盖SL。BRL之后还有一条RRL团预备线,团属的105毫米也跑也会布置在RRL之后。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二)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punishment,
家园 其实就是标定射击

暗夜之中看不见敌人在哪里,四处乱开火招引手榴弹不说,还很有可能跟自己人干上。。。

所以就给机枪火炮划定了区域,指定射击方向和射界限位,各管一摊。。。 晚上只要有敌情,除非日本人已经冲到眼前,否则就盯着标定方向死死地猛打一个点儿。。。

这个方法对付日本人那种死脑筋的“班哉冲锋”倒是挺管用的,但倒也并非无懈可击。。。 主要缺点是防线缺乏灵活性,一旦接敌,各火力组都是闭着眼睛猛打一个点儿。。。 万一某个方向疏忽或者被人突破,很可能会被逐个歼灭。。。

另外这也是欺负日军后期已经不会用掷弹筒了,否则利用暗夜掩护潜入,躲在铁丝网外用掷弹筒做定点清除,美国人的火海战术也没办法。。。

家园 拉近了射程,方便在阵地上空大量使用照明弹

美国人的想法就是把夜战变成白天来打,但是总要有个时间,FPF最危险的时间是在准确判断敌军进攻方向之前。但另一方面渗透+短促突击在被准确判断了攻击方向之后必然承受巨大的伤亡。

所以FPF攻击的原则就是确保杀伤,机枪接地平射,迫击炮近距离弹幕,都是很耗费弹药但是对于火力线范围内基本可以做到全灭的,再配合铁丝网和地雷堑壕,防御效果确实不错。

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夜战在美军准备充分的阵地前,也会演变成类似于板载的对某一点的无意义连续冲击,让人觉得很郁闷

家园 老美钱多

子弹炮弹可劲儿糟践!后勤有保障,随耗随补!

日军也好,志愿军也好,没法同龙王比宝,只有拿人命来换了。

二战以来的战争,老美没讨着好的,问题基本上出在后勤上,而且对手刚好是人命没那么精贵的对手。

家园 突击筑垒地域一向吃力不讨好

因为攻击方不得不在防守方划定的范围内,用防守方规定的方式来打仗。。。 能赢才怪。。。

所以攻方就必须得突破这一点,不能在守方的范围内,用他们喜好的方式跟他们打。。。

要么就像朝鲜战场上那样,趁对方立足未稳,一个反击就拿下;要么就像越军那样,用偷袭+骚扰战术,坚决不让你摸清他的攻击方向 -- 同时偷偷渗透你的铁丝网、雷区,偷偷用迫击炮清除机枪巢,用火箭筒干掉碉堡,然后在你着手修复防线之前突然大举突破。。。

共军的那种战术,是跟国民党打、跟日本人打炼出来的 -- 但是也只能对国军日军好使。。。 遇上不一样的美军,需要一个重新认识到过程。。。 到53年,基本上就不会再发生那种无意义的连续冲锋了。。。

家园 看美军的回忆录,前三次战役很多冲锋都非常呆板

美军以为对面指挥官是个政治干部,只会一味对着火力网冲

家园 因为解放战争中没见识过这种火网

国军再美式装备,也打不出那种正宗美式的持续火网。。。 常常是共军冲击一两次,国军就开始军心动摇,后撤变成了溃退,然后就全跑散了。。。

可惜这招对付美军并不灵。。。 这也是得吃了亏才能学来的教训。。。

家园 真难想象,志愿军是以何等勇气突破美军的火网的
家园 【讨论】有不同意见

文摘一下,从SB论坛上看的:

轻步兵渗透是基本的步兵战术

只有土鳖这种穷的叮当响的农民,才会拿这种步兵战术当法宝。换句话说,土鳖除了这个没拿的出手的东西可以体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了

说实话,土鳖的步兵分队直接的协同能力,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好的。通常情况下,火力分队对敌阵地进行火力压制射击时,攻击分队一般是不主动暴露的,这样可以防止被本方火力误伤。

但是土鳖军就敢于在火力杀伤区的边上做文章,敢于利用短促的火力优势区间进行步兵分队的跃进。要知道,当时土鳖军的机枪迫击炮等主要火器都不会长时间呆在一个发射阵地,因此对于敌阵地的压制是断续的。在这种情况下,熟练的使用步兵分队跃进,并且将技术兵器跃进到合适的位置前出展开提供进一步的火力支援,这种步兵战术的熟练、协同的巧妙以及基层军官的主动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本坛有人喜欢用美帝的标准去衡量1950年的志愿军,甚至有嘲笑的言论出现。事实上,这是非常不负责的。

志愿军没有强大的支援火力,只有靠步兵的两条腿进行战术地幅的机动。因此,志愿军更强调火力急袭和侧射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志愿军步兵分队必须利用一切条件向敌侧后迂回。

美帝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完善的火力体系和各种远程火力支援。因此射击纪律一般,喜欢固守要点,进攻时更依赖炮火。如果进攻时能够依靠炮火压制前沿,步兵可以进入战壕。那么美军的火器优势则进一步发挥。

我们看到很多战例选编,对于集中使用炮兵和火器的范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这实际上反映出当时志愿军大多数时候难以组织能与美军匹配的火力进行压制。大多数时候志愿军不得不利用各种工事来抵消美军的炮火威胁,而这又诞生了上甘岭的传奇。

(得了这些花实在是不好意思,这篇文章是从其它论坛看的,我只是原文搬了过来。)

家园 渗透+短促突击从一战开始,算是纯步兵部队的重要战法

但是包括始作俑者德国人,都几乎没有什么纯步兵攻击部队了,但是中日却以纯步兵为主力。

1950年的志愿军步兵在步炮协同方面,当然这里的炮指的是迫击炮和掷弹筒甚至包括密集的手榴弹,的确做得十分完美,比41年42年最好的日军部队可能还要强。

不过对于美军的防御体系,简单说是火力优势,还是不确切的,这也是小猫写这个东西的原因

家园 不能说很多,猜测志愿军在政治干部指挥下进攻,长津湖有过

包括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的大部分渗透+短促突击十分精妙,但是还是有一些表现差一些,主要是在一些地形糟糕但又异常关键的要点上,对上了好整以暇严阵以待的美军

家园 【讨论】同意,志愿军受物质条件所限,火力太弱

进攻美军防御工事时,没有太多的办法。不仅在长津湖之战中,在云山之战、砥平里之战,这个弱点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家园 坚固防御,美军准备充分的话,除非用重炮压制

否则对付有经验得FPF防御阵地,夜袭这些路数都不成,但是50年的美军虽然有很多老兵,但是新兵蛋子也不少,但是越打到后面,美军的防御越严密。

家园 西方人士对“政工干部”一直是不遗馀力的贬低的。看老美回忆

录,会觉得人家毫无悬念的赢得了所有的战斗。

家园 小猫,看美军记录和回忆录要注意这么个问题

美军的资料里屡屡是自己英勇无敌,一个个都和兰博似地,不过是因为韩国人、法国人、土耳其人、天气、地理、甚至自己的战友们表现太差,自己才输掉了。

我去采访过老兵、也看过人家的回忆录之类的资料,军官总是介绍自己的战士如何不怕牺牲的按成任务,上级是怎么安排的,炮火如何给的,友邻部队如何支持;战士们总是说周围的战友多么英勇,班排长、连长、营长如何英勇作战和指挥,炮兵或者别的支援火力多么重要,自己的表现和他们一比只是沧海一粟。

谁才是有组织的现代军队,谁更该得那场战争的胜利,直到他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他们也没有弄明白。

再有,无论是西方哪个国家的军人的回忆录,对志愿军中的政工干部的污蔑都是一样的肮脏。中国军队的政工干部制度,不要说他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算他们进了地狱,他们还是想不明白。

再提个建议,看外文的回忆录切忌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很多年轻人都是在这个地方慢慢找不到方向的。

通宝推:老财迷,punishment,蓝沙狐,妖猫drake,38楼20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