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企业还要做下去吗? -- 赤脚学生
前者是当年李书福的做法,后者是现在王石的做法,冬天就冬眠,到春天在出来活动。
办不下去的话不办也是条路,而且是正路。想收档的话趁可以收的时候赶紧收,不能等到收档都收不了的时候再收就晚了,自己受罪,身边的人也受罪。
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工厂也有。100人的厂确实不好管。如果是一千人一万人的话,这些烦心事自然有人操心。如果是十个人的厂,随便就管了。所以100人这个规模是个坎儿,上去了就上去了,上不去的话还不如下来。如果你觉得管100人麻烦,可以考虑支个十几二十人的摊儿啊。那样的话反而可以做点风险大,利润高,轻松的活儿。腾出来的劳动力给别人用,对社会其实也是贡献。
没做房地产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确实亏了。不过话说回来,房地产火也就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十年前深圳很多开发商也有被包工头追债追到哭的。干什么都不容易,不能只看见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对于没有核心利润点,像一些靠走量来取胜的产品来说,你想挣多少钱?这种行业最终肯定都是给渠道打工。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甚至京东。这简直是一定的。尤其现在国内出现所谓的渠道垄断化,一般的,没有自己优势产品的厂商在强势终端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你所谓零散的渠道,基本上是这些厂家生存的唯一机会。
之前他们日子过得好,不过是因为中国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而已。
所谓厂家+直销,就这么个点子?如果企业靠这个就能做强,就能挣大钱,那大家做梦都想削尖脑袋挤进去的高附加值高利润行业在哪儿?干脆大家不折腾就完了。还要产业升级干什么?
中美贸易乃至部分中欧贸易,可以说都带有这个性质,美国航母不是白开的,中国商家满世界跑,通行证也不是白给的。
商业?金融?嘿嘿,本质上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只不过由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被障眼法给唬了,以为这俩是多复杂神圣的东西。
心力交瘁就停手吧。
企业是难搞,尤其100多人这个规模的企业。
首先我可没说老朱有多好,我家就是当年下岗那一拨,咱们就事论事,大方向自然有人辩论,咱们分析点具体事情。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唉---------
老兄你说的这个问题在老朱之前更严重。已经不是流通的问题了。当年什么东西好卖,各省市都要搞一套生产线来玩玩,卖不掉就直接下文件,各种方式阻挠外地货,至于市场被混乱了,消费者买的货价高质次了,那都是属于可暂时牺牲的范畴,具体可参见当年的彩电、冰箱热和“诸侯经济”理论。这个事情说到底,还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抓”与“放”。这个河里的大牛抱朴仙人讲的很深入。
至于目前的菜市场问题,只能说是必然的结果。以前地方领导,必须有一个主抓“菜篮子”,那会流通市场条件还不如现在,但是基本涨不起来,无非是重点监控了;不过这几年工作重心都成了房子和工程项目,但是知道的谁敢说呢?于是大伙就把棒子都挥向了流通这块(当然它确实也有责任)-------
顺道说下,这次旱涝,也有上面的原因。没啥短期效益的农田水利,自然就上面不管下面不干了。但是呢,总得有个说法,于是大伙都去骂那个遥远的三峡和更遥远的老一代-------------
我写这些不光是发点小牢骚,其实大伙做生意啊理财啊,都希望少走弯路,呵呵。历史往往重复,只不过是换个形象。怒目金刚和仰望星空的背后,其实也有我们可以抓住的线索去把握--------
需要做好应对关门打狗、雁过拔毛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最好和已经落地的外地厂家聊一聊,摸摸行情,再择机进入。
关厂血本无归,卖厂后再如何进入本行?离开了本行你的所有人脉可能尽失。
两条腿走路,一是改进工艺,增加设备,减少人工。人比设备贵,难管理,且易出质量事故。二是积极拓展新产品,时机成熟,卖旧厂,建新厂。
趋势肯定是,人工越来越贵,产品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齐全。
你觉得难,别人也一样,或许比你更难,硬挺吧,直到挂了的那天。学工的人就这命。
俺觉得您们是国家的脊梁啊,虽然俺也不好给你建议继续干还是不干。
另外,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你说
何以呢?
如果有一定的准入壁垒的话,能否通过产业联合谈判实现加价?
所以说是脊梁啊
标准的爱国者。
关键在于控制推广成本,不知道你是做什么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