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感觉大学里的某些老师对中国和中国普通人太看不起了。 -- slyypp
而是认为像他这种层级的人一句我随口说出的话还能记得并且还真心帮我。
典型的宋江收买人心的方式
叫成败取决于频率,这个学生对他来说只是个大分母而已。那个被破格提拔到局长的博士才是分子。送票这样的收买强度只是让别人会说你是好人,跟拉拢差远了。
毕竟驳倒你老师们的同时也能扬我国威啊。你说是不是?
分子比分母大恐怕就是结党营私了。
管中窥豹也好,一叶知秋也罢,如果有些事情不去做就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如果没有王某的平易近人就不会有光华晚会上敬爱的王益同志后面的掌声雷动。至少在相当的光华人的心目中王益是他们的大哥,是宋江。他们只会说他是个斗争的失败者而不是一个罪犯。
在江湖中这还不够么?呵呵
唐僧还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呢,呵呵。付出这点成本对他根本无所谓,所以他乐得赚个好名声,这个就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了。其实这些对他只是锦上添花,远非必要。
勤奋努力负责这种素质和学历挂钩吗?有数据支持吗?学经济的凭什么这么说?拿几篇论文和统计数据出来先。
六零后,文革结束也才16,改革的时候可都是20多岁30岁了,哪个时间段破灭的可能性大呢?
当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疯狂反扑是同属一例。
教育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从小(小学时期)的理想破灭。
曾经在某所师范大学听《中国传统文化》,两位老师各讲两天。
一位自称原来是个农村放牛娃,普通话及其难听,一边津津有味地专讲古诗里的艳词一边唾沫横飞地骂TG,我一边听一遍想:切,还想跟我洗脑,没TG你说不定还在放牛呢。
一位专讲古代小说,还总是借古讽今地扯上tg骂骂,语重心长地说:制度问题呀···
他们都是快60的人了。
大可把球抛回去,“请教”他们的看法,然后让他们提供数据支持
文科,年龄段很精辟,举双手赞成。此外还可以补充几个特点。一个是基本没有出过国,当然短期旅游啊访问啊打酱油行为不算。另一个,基本没有什么语言能力和情报追踪能力。对国外学术以及社会的了解都是二手三手或者小道消息以及江湖段子。这两点决定了他们脑子里国外无一例外都只存在他们脑子里而不在这个宇宙的任何地方。这类人士不胜枚举,例如前不久靠几句俏皮话出了风头也触了点霉头的政法大学的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