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战场上没有投机客---乱读兵法的一些杂感。 -- 九合诸侯

共:💬46 🌺3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章大面写的不错,但我有两个问题看不懂

第一个,关于秦赵长平大战的分析,我觉得LZ前后有矛盾的地方:第一句话的意思说持久战对赵军不利;第二句话又成了速战速决对秦军有利,对赵军不利。言下之意两种打法对赵军都不利?其实按照我的理解,长平大战的起因是秦国猛攻韩国上党地区,切断了该地区与韩国本土联系。不得已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意图借赵国之手缓解自身的压力。赵国没有看出个中危机,过于看重这点蝇头小利,与秦国爆发直接冲突,酿成后面的长平大战。作为事后诸葛亮,我觉得长平大战对于赵国而言本不该打,毕竟论国力赵国据六国首,但与秦国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作为现场军事统帅,既然面对这个形势,也不得不做出抉择:前期野战赵军已然失利,老将廉颇得出结论:速战速决不现实;相比之下,依托工事打持久战对赵军现实一些也有利一点,当然这个持久战前提是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没被敌人切断。

第二,关于三十六计的理解。就像LZ说的传统兵法对于正比较强调;而三十六计对于奇比较强调。不错LZ说的这些观点总体上我是赞同的,但不能忘了“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历史上不乏那些政治军事投机家、冒险家孤注一掷的行为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譬如希特勒进军莱茵地区、隆美尔初到北非就对英军发起进攻、山本五十六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他们的做法都有意无意暗合了三十六计中的内容。所以还是不能否认三十六计作者对于战争本质理解有自己独到地方。至少在战场上思维过于呆板不是好事情。

LZ文章大面我赞同,但这两点是我个人理解。

家园 秦国拿下上党之后,很容易越过太行攻击邯郸等腹地,对赵国

威胁太大,赵国参战也并不完全是贪图土地。持久战这种东西,对于双方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廉颇当时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虽然赵国国力承受不了,但也没有更好办法,只能两害之间取其轻。而秦国虽然好一点,虽然拖下去不一定失败,但是师老兵疲,即使胜利也是惨胜。这样说来,速战好一些。

事实上,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双方政治决策层对大决战都很渴望。只是赵王高估了己方的战斗力,认为换了赵括就可以在野战中取胜;而秦王对己方的评估则相对可靠。

家园 持久战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基本同意你第一个观点,持久战对于赵国是现实选择。第二点,我认为双方最开始未必都希望打大决战。只是后来形势发展迫使双方孤注一掷,就像淮海战役一样。

另外电影《淮海战役》里美军军官引用了一句克劳塞维茨名言,大意是说:何谓决战?就是对国家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所以一开始就要倾尽全力采取进攻态势。不知道这句话形容长平大战是否合适?

家园 打仗要靠实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提条件应该是你的实力太强了,如同美帝打萨达姆,还有一个对手已经被打败多次。一仗未打就yy胜利,只有古代士大夫和现在公共知识分子。

家园 后期太平军战斗力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天京事变戳破了他们的精神信仰,丧失理想的太平军后期和清军也没什么区别了,统兵大将各顾私利,下层士兵则是忙于劫掠,忠王为了自己的小天堂不肯尽力救援陈玉成就是例证。

家园 其实,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胜利属于不犯错误,少犯错误,不

犯带根本性、全局性的起支配作用的错误。

有的人连打败仗,但打一仗就赢得了战争。有的人连打胜仗,但打一仗就输掉了战争,就是属于这类。

所以,要把握住在战争中起支配性作用,带全局性的因素,才能真正赢得战争。

这是毛主席的原话,大意如此!

家园 我觉得德国没机会

一不该放弃莫斯科去打基辅;

就算打下莫斯科又怎样?苏联会投降么?乌克兰的工业是很发达的,基辅在莫斯科的西南方向,德军能够容忍近百万军队在自己的侧后威胁自己的补给线?

二不该在元气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发动库尔斯克战役

元气是没有恢复,问题是苏联恢复的速度大大超过德军,再晚些发动,也许实力差距更大,而且重要是当时苏军的确在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突出部,是个战机。

总之,战术上有诡计,有艺术,战略上就是拼实力,拼消耗,拼内力。

冷兵器后,基本上战争的成败就取决于双方的物资投入和政治/经济上对损失的承受能力

家园 太平天国其实派系很多

几个大老都带了族人参加。比如杨家的杨辅清,韦家的韦俊,石家的石镇吉。早期已经有点军阀的苗头。杨秀清在的时候能够镇住。但是后来杨一死就乱掉了。

结果就是石达开带了本派系人马出走。杨辅清部在石达开分裂初期在浙江其实是和石达开合作的。因为杨在不清楚局势(毕竟杨秀清和洪秀全有过加封万岁的怨恨),也在两头下注。当洪秀全安抚了杨辅清以后,杨辅清就脱离了石达开,回归天京指挥。韦俊是太平军将领中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因为韦昌辉事件没有办法和其他势力合作,索性投降了清朝。

由于太平军将领文化程度不高,不可能系统学习兵法。所以将领的选拔和淘汰只能通过战争。比如说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韦俊,罗大纲等比较出众。平庸者也比较多。比如增援北伐军的曾立昌,出发后开始用兵还算不错,但是为了获得给养强攻临清,浪费了时间,损失了兵力,虽然攻下了城,但是清军破坏了粮草,一无所获,随后被人反包围大溃退,曾本人投河,一路被人追杀。所以曾才能就逊不少,但是不能说一无是处。

太平军后期李秀成不救陈玉成的安庆,确实是严重军阀化,也是太平军领导中枢缺少权威的表现。

天国后期李秀成进攻江浙,战果是,如果对付非湘军系统的清军,如果李秀成亲自指挥,太平军基本可以取胜;如果李秀成的部将指挥,太平军败多胜少。如果对付湘军系统(李鸿章和左宗棠),太平军即使李秀成指挥也打不过。

家园 关键是洪秀全自己太早进入红墙

被富贵养娇了,中后期大型军事行动他都不亲自指挥,只是在宫殿里不断发一些不知所云的呓语,完全沉浸在宗教的狂热中。加上他天京事变后信任自己的亲戚,没有杨秀清或者石达开这样的老资格,诸多前线将领能不形成派系么?不懂战争没啥,太祖也是书生从军,但肯学习天资又高,几年时间就超越了那几位从旧式军阀中转过来的元帅,满清的那些将领也是拿三国演义当军事教材的,他们的文化水平肯定没有洪高。

家园 洪本人属于落第读书人

从他的诗文来看,

吟 剑 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不是水平很高。

可能因为他落第这个原因,对于孔孟之道是很恨的。洪本人不懂军事,懂一点御人之书但是水平很差(主要就是任人唯亲),另外就是信“天父”中毒不浅。属于一个水平不高的邪教教主身份。

另外,他们开始太顺利,但是离开夺取天下还很远就内讧。而自己最致命的对手一开始并没有出场,后来越来越强。不过从洪本人的能力和品德,就算能替代清朝,也绝对不是好事情。

家园 和冯云山和萧朝贵死的太早也有关系

这两个人性子温和,不像杨秀清和石达开个性那么烈,如果他二人有一个人仍活着居中调停,也不会酿成天京之变了。

家园 冯才能人品都不错,而且资格老

早死比较可惜。

前期太平军进展太顺利,特别打下南京,好象应验了老洪一个什么“小天堂”的预言,所以包括比较有能力的老杨对于自己的局势太盲目乐观了。比如北伐,可能就是认为既然金田起义两万人能打到南京,那么再出两万人也能打到北京,结果连上一万援军,一共赔上三万精锐加上林凤祥李开芳这样的名将。如果西征进入湖南和刚刚成立的湘军交手的是林凤祥而不是无能的林绍璋,也许一开始不会败得那么惨。

不过总的来说,就是满清还有一些生命力,命不该绝。

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仍然选择了支持满清,他们属于社会中层,有文化,有组织能力,能够认识到清朝原来军队的问题并且自己治军时候加以改进,又能兢兢业业往上爬的动力,这也就是湘军能够做大的原因。

家园 这和太平军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

他们的口号是宗教性的,砸掉了那些知识分子的科举门槛,让他们从头去学不伦不类的中国特色基督教,很难吸收到有见地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如果他们以民族矛盾为号召,说不定反而能够有发展。

ps:萧军事能力不错,而且没有野心,他的天兄下凡很少搞。

家园 这个可以参见太平天国的檄文和曾国藩的《讨粤匪檄》

太平天国的《奉天讨清檄文》,这个就是做民族矛盾的文章。

外链出处

反清在南方很多会党都有群众基础。另外,由于当时流民和贫民都很多,太平天国那套宗教下面的平等思想对于他们也有些吸引力,所以他们成为太平军的兵源所在。

曾剃头的《讨粤匪檄》。

外链出处

就是在太平军破坏原来的孔孟之道,天地伦常之类大作文章。除此以外,就是竭力夸大太平军的“暴行”。其实湘军的暴行远比太平军过甚。

虽然文字水平后者较高,但是从今天角度来看曾的檄文其实是比较空洞的。但是当时能够在知识分子中得到响应。

家园 太平军的那个民族口号被宗教的负面给盖过了

知识分子固然有民族矛盾,但对科举更看重,那是命根子,太平天国提出的政治蓝图里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自然会选择旧政权,何况太平军当时远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他们也不可能那么早就下注到太平军这边。另外流民武装虽然是太平军的兵源,但太平军自身并没能力象太祖那样消化改造他们,他们大多还是保持独立或者半独立状态,甚至太平军到后期反而沾染了他们的很多不良习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