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几张飞机照片 -- 大地窝铺
是米171
不过08年地震救灾黑鹰是有份参加的
不知道还要飞到哪年才换~
但能不能顶上黑鹰就不知道了。
过来几天,听说一架同类型的在水牛城坠毁。。。。
去年出差新疆还坐了一回,头一回坐ATR,座舱没有想象中那么吵和狭窄,坐起来确实觉得不是那么有劲。不过个人感觉还是比HU在疆内用的ERJ要舒服。
插完队到部队某后勤单位出差也是0.45元...
到聊地方只有0.3元聊...
80年代中后期...出差补助开始灵活一些聊...
虽然0.3元没改...领导也会说找些票签字报聊...
08年抗震救灾时出动了18架黑鹰,(不是架次)。
1983年10月交付第一架,85年24架黑鹰全部到位,到89年时总飞行时数超过一万小时,目前累计飞行时间超过5万小时。坠毁的4架中87、88年各一架,另两架没提。从前后飞行时数的对比看,还剩20架都能飞应该是真的。
1988年5月27日,陆航试训基地2团邱光华邓贵芳机组驾驶一架黑鹰直升机执行运输任务。在飞越林芝墨脱间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时,直升机由于气象原因撞毁在低于山口100米的缓坡上,机上人员全部侥幸生还。然而不幸的是,大难不死的邱光华机长在20年后的抗震救灾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后话了。
1989年4月1日,又是在林芝墨脱间的航线上,张崇海机组驾驶的5626号黑鹰直升机失踪。至5月10日,军地派出直升机50余架次,人员3100多人次,搜索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一无所获。部队甚至一度以为直升机已飞入敌境。直到入夏以后,才有当地群众报告在多雄拉山口东侧发现直升机残骸和机长张崇海、副驾驶巴古泽旺、领航员刘家强、空中机械师唐孝德四位烈士的遗体。因路途险恶,无法将烈士遗体带回,遂在野外简陋条件下就地火化。从北京派出的陆航试训基地工作组在事故现场顺着直升机滚落痕迹在峭壁上发现了撞击点。事故最终被确定为气象原因。
长期恶劣环境下高强度使用
缺少配件
如果现在仍然还有二十架能飞的话 那真的是奇迹
实际上最近几年黑鹰的曝光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以前卫星 返回舱回收都有黑鹰参与
成都军区的黑鹰也常上新闻
这几年都是 米-17 取而代之
所以西科斯基公司一直在做售后服务。
以前卫星 返回舱回收都有黑鹰参与是因为那时连米八也很少,现在同类机型多多了,非高原地区大多不用黑鹰。
08年动用黑鹰是因为它们离震区最近,是到达震区最早的直升机,没有之一。随着其他直升机的大批到达,黑鹰自然退居二线。因为虽然有了高原型的米171和直八直九,但高原性能还是比不上黑鹰,所以现在黑鹰好象全在成都军区,主要用于高原,西藏牧区救援全是用的黑鹰。
到现在总飞行时数超五万,就是按20架算平均每架年飞行时数也不到一百小时,算不上高强度使用。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新闻 好像是美国一个议员以人道救援的名义游说国会 放行黑鹰配件出口至我国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黑鹰是唯一一种能够在西藏进行人道救援的直升机。 相对来说,进口黑鹰配件还是比较麻烦的。
凤凰网那篇文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
至于以前回收卫星返回舱都用黑鹰 我记得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说是因为黑鹰的导航设备好 定位准确 不过现在Mi-17(171)的导航设备也能够支持此类任务了。
08年 是黑鹰最早进入震中区域 其他型号则没有进去 好像也是因为导航设备好 再一个就是飞行员对当地地形气候条件很熟悉。至于后来是否退出一线救援就不清楚了,如果当年黑鹰真的在其他直升机到来后退居二线的话 那真的能说明黑鹰配件紧张 以及所剩寿命不多了 。
至于寿命 不光要看使用时间 还得看起落次数 使用环境等等
例如在阿富汗大风沙的情况下直升机的寿命很受影响
现在全军航空兵部队 单机一年的飞行时间不到一百小时的 飞行时间真的是很少 我看还是因为配件和寿命的问题 所以飞得少
现在mi17系列也能进藏了 请看这篇新闻 外链出处
米17系列好歹是也能进藏了 飞了拉萨 多雄拉雪山 高度都不低 气候条件也很恶劣的。
直八系列也上了青藏高原 随着产量的增加 今后应该也会大量出现在西藏
直九高原高温性能很差的 就算是换装大功率发动机 也先天不足 机舱尺寸太小了
也跟进口黑鹰零件以及大修比较麻烦有一定关系
然而发展高原型直8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研制中国自已的国产新一代通用直升机产品。。。。。。
这些说明,国内暂时还没有能完全替代黑鹰的直升机(高原上用),中国花很大力气维护尽量延长现存黑鹰的使用寿命。我认为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只在必需时才使用黑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