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22年后读《生存与发展》 -- 三叶虫

共:💬48 🌺6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孔夫子旧书网

你百度一下,那上面有这个书,而且有的店四册齐全

家园 存下了,谢谢。

存下了,谢谢。

家园 貌似一共有九份了。

迄今,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先后发表了“生存与发展”、“开源与节约”、“城市与乡村”、“机遇与挑战”、“农业与发展”、“就业与发展”、“民族与发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新机遇与新发展:中国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三农’与发展”等9份国情报告。

家园 链接失效!

这个链接已经打不开了!

家园 期待兄台的后续大作

为国家有忙总这样的人,无比欣慰和自豪。

祝忙总身体健康!

家园 森林覆盖率

关于森林覆盖率,我觉得最大原因并不是退耕还林政策的结果,而应该是天然气、煤等的大量使用造成的

家园 握手

对于楼主和天涯居士,我必须说赞一个

我才知道忙总参与了第一次国情报告,心中的敬仰真如滔滔江水,啥也不说了,哎忙总快回来吧!

89年,我在上大学,人家忙总就挥斥方遒了,差距咋这么大呢

看到两位的分析,小弟内心真的有点澎湃

当时虽然小,十几岁,但小弟也是个关心时事的人,没事就跑新华书店蹭书看,看了不少关于第三次浪潮的书,那时对于中国是否能捉住最后的机会是很急迫的,全中国都是,对中国的前途也是时乐观,时悲观,哎,时光如梭呀,天翻地覆呀,斯大林说的对,TG不是真的共产党,TG真的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

家园 这段话就叫P话

报告指出,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只能选择一条与外国不同,非传统的发展模式,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报告提倡公车加自行车的模式,反对私家车),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熟悉吗?),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显然是成功的)…”。并且,选择适度消费的路子,“我们必须开诚布公地告诉人民,我们既无条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水平相比…我们的选择并非出于自愿,实在是迫不得已”。

如果他们当时真的认为“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只能选择一条与外国不同,非传统的发展模式”,“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报告提倡公车加自行车的模式,反对私家车)”,那么下面的“必须开诚布公的告诉”的对象,不应是“人民”,而是“我们”——当权者。当时的当权者必须开诚布公的告诉本集团内的所有成员:“我们无条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上层的资源消费水平相比…我们的选择并非出于自愿,实在是迫不得已”,“提倡公车加自行车模式,反对私家车”的对象也不应是老百姓,而是各级官员。只有以身作则,才可能有效果。

否则,全TMD是扯淡。

家园 镭射兄一如既往的犀利。

不过有几点我觉得需要注意,首先,这个报告形成的时间很早,那个时间有这样的想法或者建议,应该不夸张,即使当权者也未必就能预测到今天有这么好的日子过(我还记得70年代县里就书记一台吉普车的日子)。其次,目前很多老百姓已经消费得起私家车了,如果要退回去,即使当官的愿意,老百姓未必愿意。其实奥巴马对陆克文说的话跟这段话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由奥巴马说出来我们心里就很不舒服了。最后,目前其实政府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汽车产业成为了鼓励发展的产业。

不管怎么说,公车费用作为一个独立的话题,已经明显到不可视而不见的程度,无论汽车产业是否被鼓励,这个话题都是避免不掉的。

家园 新浪爱问上有三份

国情研究第三号报告:城市与乡村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279489.html

国情研究第四号报告:机遇与挑战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113397.html

国情研究第六号报告:就业与发展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063856.html

家园 楼主能把这个扫描上来么?

网上找了半天找不到。要买旧书也只能等下一次回国了。

楼主能把这个扫描上传么? 多谢了。

家园 抱歉,我也在找。

我的这套在搬家的时候也找不到了,我现在也在找,所以后续也没写。

家园 当年有幸上过鞍钢老师的课

当时炸馆,给个TV录像,分析前南各地区和中央财政关系着手,从此角度分析前南分裂的一个诱因,当时阅历太少啊...

家园 装着明白而已

各种内参,各种消息都有,只不过决策时候需要权衡,

忙总总是强调平衡感,呵呵。我们级别太低,没有深刻

体会。

家园 闲扯发展战略

(1)对国情的认识可不是从89年开始的,这个东东的看点应该是国情约束下对发展目标的考虑和对战略选择的影响.这些内容在有关统编教材中都有,在大学待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除非不用功.当然一些内容有变化,因为情况也在变.

(2)那时的热点是国情认识基础上的发展战略研究.这些研究都循着太祖56年<论十大关系>的路子,进一步考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还没到市场经济),并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这一时期完成的有关战略研究在中国经济成长中持续发挥着影响.例如,工农业发展关系,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三次产业发展关系,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问题等等.

这些战略选择的确是"与外国不同,非传统的发展模式".例如,有关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使中国出现大量兼业农民(农民工),以减少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和城市的冲击;有关三次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抵御金融风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正确处理好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关系,中国才有了全面对外开放,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3)"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与其说是战略考虑,不如说是资源约束的客观要求.只要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没变,这个客观要求就不会变.例如,90年代中后期有关经济增长点选择的讨论中,公共交通而不是私人轿车是增长点,就是考虑了资源约束.但2001年后,情况有所变化,中国加入了WTO,可以全面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了.另一个变化是认识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在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万亿的时候,搞经济的还担心这些存款从银行流出来冲击消费品市场,称之为"笼中虎".而前些时候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0万亿了,经济学家则千方百计想办法把这些钱"赶"出来促进增长,保证就业.所用方法也的确发挥了作用.例如,城市土地使用权和住房商品化,教育和医疗收费等等.与此相适应,这时的经济增长点(不是战略)的选择也由生产导向变成了市场导向,私人轿车由此得以发展.

(4)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战略选择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的.这在90年代末和00年代初有一次讨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传统模式,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另一方是美国模式,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推动生产.传统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用起来驾轻就熟;而美式消费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有水土不服的问题.选择的结果是:生产是中心,生产发展才能保证就业,才有消费增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