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白鹰之翼——波兰翼骑兵简史-1 -- 路人癸

共:💬120 🌺6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月出了个专题游戏

这次有了一个根据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小说的故事改编的剧情主线,好像是卫国三部曲,不知道,只玩到大洪水,就没玩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这个要很好的配置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个《火与剑》就是显克微支的一部小说

背景就是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这一部97、98年拍成电影了。

另外显克微支的三部曲中两部是《洪流》(瑞典的大洪水),以及《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边塞喋血记,打土耳其人的)

家园 火与剑和十字军骑士都是很经典的小说

火与剑小时候看还没觉得太有感觉,大学重翻就觉得很经典,再查查那一段的历史,确实异常有趣。十字军骑士拿来拍好莱坞大片没啥问题。

但是小说就是小说,显克维支的艺术加工太多,加工的也有点过了,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历史再看,否则受到影响太严重。

家园 我覺得波瀾翼騎兵能在戰場上橫沖直撞

主要原因還是要怪其他歐洲國家自己。波瀾翼騎兵雖然建立在16世紀初,但真正令他們名聲大噪的戰役都發生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這個時候歐洲因為火器的發展,過高的估計了其在戰爭中的作用,於是紛紛採取重裝無用論,普遍輕量化軍隊(比如其他國家的騎兵已經真正變成了輕騎,最多穿個胸甲)。到17世紀波瀾翼騎成為歐洲僅有並且訓練有素(可以再衝鋒過程中突然改變隊形和衝擊方向,甚至迅速迂迴敵軍方陣)帶有中世紀色彩的重裝騎兵部隊。我認為正是這個獨特的地位造成其獨特的戰績。

火槍同時代替了弓弩,尤其是弓箭,這種可以以拋物線發射武器,以及比火槍高得多的發射速率,本是對付重裝騎兵衝鋒的有力武器,但因費用昂貴,訓練花時間而被拋棄。

反裝甲武器還不成熟,歐洲國家就迫不及待的輕甲去甲化,結果就讓波蘭翼騎在這個變革的時期,抓住機會,將重騎優勢又充分發揮了一百年。(這個有點像二代噴氣戰機,在導彈剛出現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就著急忙慌的宣佈格鬥時代已經結束一樣)

家园 刚想起来,补个声明

文章被《军事史林》在7月号用了。——3、4月投的稿,8月才知道;稿费已经到了,杂志还没见到,想出去买还没得卖了……

家园 加油,看起来这样的声明好像不用再祝贺了。
家园 问题是一般来说防御的步兵长矛手不止一排,如瑞士方阵

一般是50排x50列或者35排x70列。方阵前面还可以设些其他掩护比如木桩,拒马之类,设防良好的阵地不会让长矛手直接站在前面。且步兵的长矛是实心的,非常坚固,长矛尾端一般是戳进地里的,因此可很容易设置成几列长矛,实际密度一般比骑兵长矛要密得多。而且就冲击力而言,骑兵要靠自己的力量拿住长矛,而长矛手的长矛则是靠大地吸收能量,手是起平衡的作用而不是拿长矛去刺骑兵,更多的是构成足够的密度去顶住对方的冲击,对骑兵的杀伤力来自骑兵本身的速度(这大概也是后排骑兵不用高速的原因之一,就算前排冲击失败还来得及逃走)。也就是说,骑兵需要承受自身冲击力的反作用力,而长矛手不需要,骑兵这边若冲击失败,前面的骑兵多半玩完,后面的骑兵由于是低速推进,因此实际上除了撤退没有别的办法,而长矛手这边,由于原理的不同,可以构成比骑兵长矛大得多的密度,不戳到人身上也会戳到马上。而且你也说了,严密的队形很重要,若排成密集队冲击,密度是加强了,但局部冲击失败就很容易引发自身的混乱,而若排成疏松队形冲击,又形不成足够的冲击力。至于你说列成几波构成“绵密的攻击”恐怕实行起来有点问题,很简单,前排骑兵冲击失败,那些尸体什么的可不会像游戏里那样消失不见,等第二波来的时候,长矛手怕是已经整好队形了(我前面说了,长矛手有好多排,前排的大可以往后退)。因此骑兵要想对付长矛手可没你说的那么容易。而长矛手失败主要恐怕是阵形没有排好或者扎稳。当然,由于骑兵有机动性,因此只要地形不是太坑爹,被长矛手全歼也是很难的,百年战争那几次还有别的原因(比如泥泞的地面)。

至于斯特灵桥,怕看出战术应该是对的,但不是怕英军采取对策后用骑兵攻破他们,是怕英军骑兵发现后减速,然后调长弓手上,那苏格兰人就惨了

家园 依然不够真实,真实战斗中敌人的尸体可不会只是个图像

更不会自动消失,战马和人的尸体是会绊到人的……

而且这个游戏依然不能体现出小队本身的战术来(类似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什么的就不行),只能是更大层面的指挥

家园 关于第3点,你有个很大的误区,以为步兵长矛是平端的

以瑞士步兵为例,步兵长矛只有在冲锋的时候才会平端着,骑兵来的时候根本没必要,即使到骑兵冲到的时候,他所要承受的也只是长矛本身的重力或者由于杠杆原理稍多于长矛重力的力量,因此有骑兵逃过了第一排刺,他马上还得防着第二排,第三排刺。瑞士步兵可是至少有50排……当然,因此,严格的训练纪律和士气对于步兵就很重要,若是考虑到前排崩溃往后逃,那就什么都别说了。但这个对于瑞士长矛手来说似乎鲜有发生,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吃香的原因。

此外还得注意有效长度的问题,出于杠杆平衡,骑兵长矛和步兵长矛都不可能用完他们的所有长度,而一般情况下骑兵的要短些,翼骑兵也不例外

家园 遇到长矛方阵的话,交换比会很难看吧?

即使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翼骑兵部队。

家园 不好意思更正下,看了下瑞士步兵战法,第二排的确是平端的

例如 wiki上指出来的: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第三排又变成斜持了,这也如我之前说到的,提供了多角度高密度的对骑兵防御。而且第二排的平端是跟第一排配合而不是等第一排失败才起作用的,两者的枪头位置差不多,第一排刺马吸收掉大部分动能,第二排捅人,若这两排失败,后面还有第三和第四排。再者,长矛手的准备姿势并不需要在骑兵冲锋的整个过程一直保持,如同样的页面中所展示的,瑞士长矛方阵可快速的从“骑兵防御状态”(第一、三排斜持,第二排平端)转换到“冲锋”状态(第一排平端,第二排斜持))(当然,快速转换需要严格的训练)。最后,从图上看,第一排的士兵若防御失败是有空间后退的,而第二、三排的士兵可以马上转换补上,而骑兵对队形严整性的要求更高,第一排骑兵只要在局部冲击失败,则从步兵方阵的可调整性上看,等于第一排骑兵全部失败,而这个时候第二排的骑兵再想冲击则基本很难,只能后退再战,问题是后排还有骑兵呢,这时步兵方阵则可转为冲锋阵形了。因此总的来说要想打败50排的方阵是很难的,更何况他们还有70排方阵。

此外,进攻的时候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排平端,第二排斜持,这样可以避免伤到前面排的士兵,但wiki上提到在真正的战斗中,往往排间距比较小,第3-5排都是平端,这样所有的枪头依然都在第一排人的前面,可以达成可怕的进攻密度。

家园 关于长矛手的“骑兵防御姿势”这里有个图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长矛尾端触地斜持,长矛手右脚在后与长矛尾端接触。因此第一,长矛骑兵防御姿势大部分动能都可以被大地吸收,手脚主要起平衡控制作用;第二,与骑枪相比,两者都有一定的耗费长度,长矛手骑兵防御姿势所耗费的长度大概是一米左右,而骑兵则要减去握持时为保持平衡的后部长度及骑手到马身前端的长度,恐怕骑兵所耗费的一般都要超过一米。而考虑到瑞士长矛的长度为3-7.5米,一般在6米以上,以及瑞士长矛的重量一般为8-10kg,其强度应该比3kg的空心翼骑兵骑枪好得多。再考虑到第二排的枪尖位置其实和第一排相差无几,骑兵去冲击这样的阵列时遭到先杀伤的可能性大得多。

长矛方阵包括瑞士长矛方阵真正的弱点是由于盾牌的缺乏及队形的密集,对弓箭及火枪等远距离火器非常脆弱(如Falkirk战役里的苏格兰长矛手的遭遇)。如同一网址里提到的,骑兵要想对付这样的阵列,恐怕最好的做法是配备手枪或者卡宾枪。瑞士长矛方阵逐渐退出战场是在16世纪火枪逐渐普及以后,之前的一些大战役基本是完胜骑士的,如Morgarten (1315), Laupen (1339), Sempach (1386), Grandson, Morat, Nancy (1476-1477)等战役外链出处

家园 如果准确度对步兵是个问题,那对高速行进的骑兵更是个问题

而且其不但高速行进,还得注意队伍的严整,还得一边提防前方的矛尖。而对每一个步兵来说,要担心的骑枪头个数要少些,来的时间也会晚一些(这是由于骑枪和长矛不同的最终有效长度决定的),而且长矛可不是“往大概方向扎”,第二排也许是如此,但第一排和第三排都是斜刺,承力部位在地上呢,是骑兵自己穿自己,长矛手只要握住前端微调而已……真正作战时骑兵面对的可不是第一排的长矛,还有至少两排呢,一排平刺,一排斜刺。

家园 长矛方阵的训练也得好才行,如瑞士长矛方阵
家园 这次乌克兰也倒向欧盟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