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 -- 南加菜帮主
国家不管,也不能叫提前退休。
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个住房面积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居住面积、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按楼层高度的不同,建筑面积大约是使用面积的1.3-1.4倍,如果计算居住面积还得除去厨房、厕所、走廊的面积,数值就更低,而中国现在使用的是数值最高的建筑面积,而且还得加上物业用房、公共走廊的面积。
实际上很简单,如果愿意公开的话统计一下在国外河友的住房大小就行了。
我另查到的数据:这个是2008年的。
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2004年底,上海市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江苏、浙江、福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东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对照上述两段内容,发现聂梅生女士的讲话似乎有些问题:一是偷换了概念,错把东京当日本;二是用我们现在部分发达地区的数据去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和东京比。这恐怕还是很有出入的。
世界“较高水平”到底是什么样子?
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 上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以下状况:美国60平方米,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法国的该数字为37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而据一份资料对不同收入国家居住水平的分析,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该数字应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
蒋浙安在《英国政府在战后住宅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写道:1986年,在英国2200万套住宅中住房自有率达到62%。超过80%的英国人住在一至三层、带花园和车库的小别墅里,只有收入较低的人才住公寓(flat),其小别墅住宅与公寓比已达4:1。很多英国人还有“第二住宅”:一处在大城市中,便于工作与学习,一处在乡村以供周末度假。
《环球时报》记者柴野,2003年6月
报道:德国有8000万人口,13500个小城镇,绿地占了城市的1/3。德国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别致的私人住宅庭院。连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
而据建设部赴美房地产考察团的反馈,1999年,美国2.7亿人口拥有1.1亿个住房单位,67%的家庭拥有独立住房,人均居住面积60平方米。
印度则存在两级分化情况。据《环球时报》记者钱峰2003年7月报道: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集中的富人区。
从以上这些描述中,我们对世界“较高水平”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在我国,“人均26平方米”如果是真实的,那可以说明住房数量“凑合”(但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的)。而我国的住房质量离“世界较高水平”还差距甚远,“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表示,我国的住房质量不高,在未来15到20年里,现有的160亿平方米住宅有大部分要拆了重建。许多城市10多年前盖的房子,现在看上去像建筑“垃圾”,目不忍睹。而住房功能不完善、配套不齐全也是普遍问题,尽管大城市稍好些,但是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此外,我国居住的自然环境、安全环境相对比较差。
中国人居住的综合水平离“世界较高水平”还有很大距离,不宜坐井观天,盲目乐观;地方政府在解决民众居住质量、居住环境方面还任重道远
要知道中国现行的住房面积是按建筑面积算的,实际算到使用面积还得除以1.3到1.4,这样就剩下23.7左右,如果按居住面积算,还得除去厨房、厕所等,就更少了。
咱们就按比较舒适的条件,两口之家的需求:1厅15-20,1卧室15,一客房兼书房10-15。按低限算是居住面积40,再加上12的厨房和厕所,2平方储藏室,使用面积是54,折算成建筑面积是70-75。
如果是三口之家,厅大点算20,再加10平方子女住房,1平方储藏室共计70,折合成建筑面积是91-98。如果是双厕呢?当然第二个厕两平方就够了。
这还没把阳台面积算进去,中国的计算方法是开放式阳台算一半面积,封闭的全算。
这个面积算不上很宽裕吧?
你看人家说:我国华族妇女生育率去年跌至1.02,又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远远达不到2.1的人口替代率。
2.1才是人口替代率,1.02能算做高生育率么?如果按你说的每个家庭平均2-3个孩子,不管怎么算也不会算出1.02的生育率来吧?
难道新加坡政府还会把刚生下来的女孩也算做未成家的妇女?
你说不宽裕,那就是不宽裕罗。我在香港的时候,2005年,当地导游说香港四口之家一般住52平米的房子。
你说,莫斯科和香港,哪个对北京更有参考价值呢?
看人,确实是多。进家看房子,还都挺大。
希望纽约,巴黎,圣保罗搞计划生育!
推荐理由:
这是国内最早一篇讨论邵阳邵氏弃儿事件对计生体系冲击的文章,现在看调查还在进行,迟迟不出消息的可能有这么几个:
事态严重
材料有误需要大范围核实
牵涉过多已经停滞
有新的调查力量加入
希望政府能尽快给大家一个消息,也好让全国的读者放心。
从现在公开的材料看,这个利益链条已经不是一次被曝光了,调查的阻力可想而知,压力换成动力吧
相信政府,相信法制
据邵阳市福利院证实,在2002年至2005年间,隆回县高平镇民政办、计生办共送来了13名婴儿,其中,一名男婴被领回。其他未被领回的婴幼儿,经民政公示程序被宣布为“弃婴”后,进入社会收养程序——更多是涉外收养渠道。而“收养人要捐助一笔收养金”,正常的行情是,每收养一位中国孤儿(弃婴),外国收养家庭通常需支付3000美元。
在湖南省,民政厅收养中心接收到收养人捐助的收养金后,绝大部分回拨给福利院。在此利益诱惑下,有人专事贩婴生意。自2003年以来,衡南县福利院“买进”婴儿169名,衡山县福利院“买进”232名,衡阳县福利院“买进”的婴儿最多,为409名。
湖南省祁东县法院的判决证实,为了多向境外输送可供收养的婴儿,衡阳市各福利院不但给职工下达搜寻婴儿的任务,甚至主动通过人贩子等各种中间人“收购”婴儿。福利院至多支付两三千元人民币“买入”婴幼儿,送养国外后即可获得3000美元。尽管这种“抢婴”“卖婴”事件只在部分基层地方存在,但其性质十分恶劣,它把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演变成了一种刑事犯罪。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国内再度出现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激烈争论。我们估计,湖南“抢婴”“卖婴”事件将会继续引发国内外关注,并反过来冲击中国的计生体系。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511/207155.html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一个孩子的费用约5000美金。捐款在3000美金左右,直接交给福利院,同时能收到发票和捐献荣誉证书。另外,中国收养中心收取365美元的审核费和200美元的翻译费,再加上办理其他手续约800美元的费用。而儿童福利院在被领养的情况下,实际上降低了成本,更不宜收取领养费。没有领养费的情况下,至少非法贩卖儿童出境会失去刺激。只可惜,中国的儿童福利院却把国际领养做成了生意。
比如,2005年11月,湖南省本地媒体曾披露衡阳祁东县一起团伙贩婴案,幕后指使就是衡阳市多家福利院。福利院与人贩子互相勾结,收买婴幼儿,并将其变为“弃婴”,送入涉外收养渠道,从中牟利。美国法学者大卫-施莫林指出,现在的跨国婴儿贸易大多通过非法手段,从婴儿亲生父母那里带走小孩,再通过合法程序将孩子合法地领养走。
为何被收养的多是中国女童?
在被海外领养的中国儿童中,大部分都是女童,这些儿童有些并非是孤儿,也并非是健康有缺陷的孩童,她们主要是因为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和重男轻女传统观念而被遗弃,而大多数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儿童,都获得良好的照顾和爱。在这种反差之下,对某些中国家庭来说,将孩子送到美国收养,也许还是一条不错的选择。这样无论因为“人口是负担”的偏见,还是收取社会抚养费的国策,抑或是人贩子的盗抢,从儿童福利院“购进”儿童到“出口”到海外的产业链就形成了。
收养法律在保护儿童和亲子伦理上存在漏洞
而一旦公权力在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社会抚养费的压力之下,也参与到有偿送养的行列来,那么法律则往往无法得到有效遵守,尤其是它可以越权设立强制执行的“法庭”时。另一方面,中国的跨国领养制度,也相对比较迎合海外需求,各种便利的领养程序,缺乏收回和监督孩子生活成长的责任,这令中国成为美国领养儿童的最大来源国。
更糟糕的是,目前中国的收养法律,只需要民政公示60天后无人领回,即可宣布婴儿为弃婴,从此可能进入这个产业链;而现行《收养法》第21条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这种与美国公开领养大相径庭的做法,让被“弃婴”被“领养”的中国父母们的寻子之路更加坎坷。
http://star.news.sohu.com/s2011/guojilingyang/
推荐理由:
这是最近搜狐对邵阳邵氏弃儿事件对有关基层计生乱象做的深度报道,已经延伸到了国际领养这个环节,我们这边很多政策漏洞给这些基层计生部门某些人提供巨大的不受监管的操作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计生政策在海外被一些媒体诟病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搜狐这次客观深度报道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继续让我们观察这次邵阳邵氏弃儿事件的更深层的东西。请大家参考
32*3=96平方。这一套房子还不宽裕,那么这个宽裕指的是豪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