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媚如春事件的七纵八横 -- 达闻奇
本来我是不想在河里讨论媚如春的。而且我觉得,这个事离到“事件”还差得远。这年头三天两头出个事件,无非就是闹闹情绪,走个把人,算不得什么大事。
在陈述观点之前,先做个声明,我对媚如春同学的个人奋斗史没有任何臧否的意思,也没兴趣去放到道德标尺上去衡量。但是这个事件中(姑且先称为事件吧)很多人的反应却耐人寻味,令人不吐不快。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了背景来讨论。西西河算是比较清澈的中文论坛,但河里的小气候和大环境是不可能没有干系的。厘清这一点有利于理顺媚如春事件的条理纷争。
媚如春事件的讨论焦点,集中在两件事上,一是媚如春同学的奋斗史是否存在道德争议, 二是,管理推是否恰当。这第二件事是以第一件事的成立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管理推是给这个争议问题一个放大效应,本来这是一个个人的行为价值判断问题,被放大到了群体和论坛的价值观问题。
但这些仍只是表象,如果放大一点视野,就会发现媚如春事件真正隐含的问题,是一个大环境中的逻辑争议,而这个争议,若干年来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无视或掩盖。那就是发展的上限和底线问题。而这个问题,与之前老广的道义与利益之争,陈经的帝国与祖国等争论一脉相承。
我们先来看一下事件中的具体意见。相对而言,支持反对双方的意见都很精彩,而反对方的意见比较统一,一种比较宽容,对事主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支持,反对管理推;另一种认为事主的上位手段不道德难以宽宥,对她来河里张扬已然不满,更反对管理推。
而支持一方的意见大致归纳也有这么两派,一是“激赏派”,以若干女性ID为典型代表,大致是对媚如春同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表示敬佩和崇拜,叹息自己缺少这样的毅力和勇气,从而对其折射出的女性价值和反抗传统的意识表示赞赏。二是“肯定派”,以忙总为代表,主要意见是搁置其中的道德元素,肯定其执行力和上进的野心,认为与时代的鼓励成功、鼓励不拘一格的精神合拍。这里面有个潜台词,就是一个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其阶层、能力和资源正相关。在某一水平线下的人,可以放低底线。
总的说来,反方主打一张牌“道德”,即媚如春同学践踏了道德底线,或者这样大加宣扬会严重的损害公共道德底线,故而反对。支持方则主打“发展”价值观,即忙总的“生存就是道德,发展也是道德”,主张根据阶层和资源进行道德标准划分的道德相对主义。
而这里面隐含的,是一个发展模式问题。发展无非是两种模式,一个是提高上限,一个是放低底线。比如一个企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等,这属于“撑上限”,而压榨员工,用廉价物料,放低质量标准等,属于“放底线”,一般来讲,前者是道德的,后者是不道德的。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鼓励前者,惩戒后者。
而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到世界和历史的层面上,会发现放低底线的模式是被不断应用甚至默许的。比如西方的发家史,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都大量应用了放低底线的策略。而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也一样存在,如若干年的工农剪刀差,80年代初期一大批企业(我不敢说是全部)的快速增长,都一定程度上有这种因素。
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策略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合理性,比如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为了和西方平起平坐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这就具有了双重道义性,一个是依据忙总的“发展”价值观,我们还在水里,不上船就要淹死,你还有什么选择?二是公平原则,西方自己屁股就不干净,凭什么不许别人这么干?况且西方是掠夺别人,我们是压榨自己,这里面有质的区别。
但在国家内部,这一点却不能完全照搬。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道德标准本来就很低,甚至可以说,相互之间本就是没有道义责任的。那么,大家都是口头唱高,实际上各自为政。但在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要是没有道德责任,那么社会是无法维持的。在媚如春事件上,反方同学的纠结就在于此。我们是否应该宣扬一种“不顾一切”的成功观,尤其是有生存压力或者阶级限制的情况下?若干年来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底线却越来越低,这是否是正常现象?
当然,我们决不能把经济的进步归因到底线放低上,因为提高上限永远是发展的必要、主要手段,而底线的浮动是辅助的、从属的。但问题是,底线一旦下放,往往就刹不住了。这点上西方是典型,而我们有跟着一起玩的趋势。在这点上我同意忙总的一个论断,即中国知识阶层(实际上可以等同于中产阶层)的集体思想震动是从99年炸大使馆开始的。从那时起,他们认识到西方的所谓道义是一张多么虚假的画皮,在利益面前可以赤裸裸的连遮羞布都不要。这里我要提出第二个论点,即中产阶级的第二次思想震动是从08年经济危机开始的。如果说前一次撕下了西方“道义”的画皮,那么后一次则掀开了“繁荣”的面具,让西方彻底露出真容。前一次是秀下限,这次连上限都一股脑儿奉送了。
本来这是好事,可以让大家看清世界残酷的真容。但问题是,不少人就此精神崩溃了。不可否认的是,若干年来,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跟着西方的标准走的。那么在获得了长足发展后,在西方自己也走到死胡同面前时,中国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从这点上,我们可以解释西西河的讨论环境为什么从06-08年的平和宽容发展到如今的动辄剑拔弩张,甚至到老铁要另开新河的程度。因为在08这个时间点之前,大家至少表面上都在往上走。而西方这个经济标尺一倒,很多人的焦虑情绪迅速提高到了最大值,加上国内的社会矛盾一激化,开始找不着北了。
发展,怎么发展?在这里,我首先要声明这次媚如春事件中正方的一个积极观念,即不要把“放下线”跟“不道德”等同起来。我们知道,有些时候放下线是不得以的权宜之计,并且“下线”的概念很宽泛,并不一定是道德的下线,可以是“精力、体力”或者“个体承受力”的下线。适度的放宽,可以带来积极的作用和整体收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革都是例子。
那么这就牵涉到一个细化的问题,三个方面:一是底线放多低,二是时间多久,三是对不同的阶层,底线是否不同。具体到媚如春同学身上,我们可以这么评价,媚如春同学如果不使用灰色手段,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无法迅速跨越阶层,那么对于她来说,这个道德评判标准是可以适度放宽的,也即是我同意道德相对主义,但要有共同的底线,即不违反法律,不必要的情况下,不伤害别人(往上爬,不损及别人利益是难免的)。
那些赞同媚如春同学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即她在往上爬的过程中,既踩着强者的肩膀,也踩着弱者的肩膀。在一部分人潜意识里,富二代和官二代是可以利用的,感情伤害不算伤害,用了就用了呗。但实际上,这也不同程度的挤掉了其他弱者的机会,不要跟我说只有攀附才是唯一道路。如果我们可以用媚如春自身的才能来平衡这一点的话,那么她在上位后,有没有弥补其他弱者受到伤害的行动或意识?说的再白一点,她有没有随着地位的上升,把自己的道德责任相对提高一点,既然承认道德相对主义?
目前来看,我不能说媚如春没有这样的意识,我只能说她的意识很淡漠,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她的同情心只在于家人和与她相同境遇的人(姐妹们),当然这也不错了。我关注的是,很多人仍是以一种静止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媚如春的过去和现在已经不同。她发帖,即是认识到“攀附”这个“术”快要走到头了,该是向更深刻的“道”转变的时候。她能承认这一点,还是有足够勇敢和坦诚的。但换言之,“坦诚”也是一张名片,某种程度上还能转化为资源,我想媚如春对此也是很清楚的。
作为已经取得一定地位的人,上了船就要注意两件事,一个是洗白,一个是不要被踢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应用非正常手段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许没事儿,也许某天就被揪住小辫儿。如果作为个人可以心存侥幸的话,那么作为集体,则有逃脱不了的道义责任。马云说“企业家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温总理呼吁“房产商应流着道德的血液”,至少大家口头上还是不敢松了这跟弦的。那么作为小环境的西西河,面对一个个人奋斗成功的典型,略微提高一点道德要求似乎不是过分的事。我不主张对过去进行道德审判,我只需要分清对象,时间,范围。一个无限放松下线的社会必然是要触底的。使用弹性道义原则的人要记得,这个道义是你从社会借来的,最终要归还给社会。如果下线的损失能带来上限的进步,那么这个发展是值得的,如果上限能够反哺下线,那么发展是可持续的。否则,就只是抽了墙根盖屋顶,后果自负。用精确的话来说,一个社会的道德总量应是稳定的,个人的道德总量也应是一定的。如果为了利益借贷道德,那么归还时还要加上利息。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说到这里,想起了若干年前一场大专辩论会的内容:“温饱是否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那场比赛里,作为反方的复旦大学最终获得了胜利。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已经基本解决温饱的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更从容的坐下来谈道德,而不是耻于谈道德,以谈道德为落伍。我们不要重走西方的老路。
另外,在媚如春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有些人对媚如春本人并无兴趣,却习惯拿她的事例为自己的价值观张目。我想说的是,媚如春本人并不代表什么,她是个未完成式。臧否价值观有时候是场无意义的游戏,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这次媚如春事件来说,无论正反双方立场有什么差距,在辩论中都应用了理性的方式,我想这是这次纷争中唯一可以毫无疑义为大家所接受的共同意义。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沙发,第一次坐到沙发!
我觉得媚如春很上进!能从底层混上来不容易!
现实生活中,为目标而不断降低道德标准的事情已经泛滥.如果社会舆论也不能起到制约作用,反而也被支持的声音占据,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可悲.
还是清楚是非,而且知道以后要如何走正道的,就像你说的,
放低底线是暂时的。只要她没有把坏事当好事,将来总有走好的可能。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贫穷是最大的不道德,她能成功说明社会进步很多了,应该考虑给社会做点什么。
我觉得管理推也是应当的,这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往要强不少,尤其双方在辩论中都基本保持了理性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
没有那些压榨员工的企业,那些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怎么能赚钱。
选了这条路,就要自己付出代价
其实媚如春那点事,多大的事情啊。当故事看就完了。
PS:兄弟真能写啊。
。
有谁会遵守它。当社会将金权作为个人利益实现的终极目标的时候,传统道德就只能是被人唾弃的对象。是的,所谓传统道德正在被所有人唾弃。因为我们有新的道德标准--能够实现金权最大化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不能实现的就是被抛弃的对象。转不过这个弯的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如果实在转不过来又不想被淘汰,可以看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参考,信他,因为他就是未来。
想起了那个道德滑坡,感觉很好笑有没有!
这个事情背后其实还有一点:
媚如春的发展历程抛去道德因素之外还是相当合理可信的,属于在社会上混有可能碰到的情况。西西河到底能不能接纳这种信息的进入,或者说能不能鼓励这样的id参与讨论,分享更多的信息?
如果不能,那么西西河的深度(公开的,不是牛人们自己心里的)就受到限制,讨论也更多高来高去。如果能,如何使主流观点仍然包容且“向善”?
大家争执一番,其实是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