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新能源真的清洁吗? -- 橡树村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再一次把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推到了世界公众面前,核能的利用看起来又要遭到一次重大挫折。
其实从安全记录和对环境健康的影响上来看,核电比目前普遍使用的火电有很多的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煤炭为主的火电每度电排放温室气体相当于约1千克二氧化碳;考虑原料开采、运输等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电每度平均只相当于60多克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从能源开发和运行过程造成的死亡人数来看,按照世界原子能协会的数据,从1969年到2000年间,每太瓦年的严重事故死亡人数,煤电在经合组织国家(OECD)是157人,在非OECD国家是597人;而核电在非OECD国家是每太瓦年48人,在OECD国家则是零死亡。
在最令公众担心的辐射方面,煤炭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总量高出核电上百倍,实际上具有更大的健康危害。除此之外,核电更没有火电所涉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等环境问题。
核电的危险往往是被夸大了的,对核污染的恐惧只怕比核电实际造成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不过,造成的恐惧本身也算是一种社会成本,在决策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
生命周期评价法
核电的发展受挫,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事业仍然需要继续,因此有人预计国际社会对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形式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强。
新能源开发的意义重大。传统的化石能源支撑人类工业化数百年,功劳不小,问题也不少,对环境和健康已经造成了不小影响,人类需要寻找更加清洁的能量来源。
一般认为,新能源有污染少的特点。听起来似乎结论很明显:可再生新能源的能量直接间接来自太阳,在使用形式方面一般以电为主,能源转化过程清洁,常规污染物普遍少,使用的时候也没有化石能源的各种排放问题。不过,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新能源的利用是需要使用各种各样设备的,日常维护也需要消耗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设备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就不一定那么干净了。有的会排放出不少常规污染物,有的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的在转换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所消耗的能源都需要分摊到新能?源当中去,才能得出某项技术是否清洁的结论。
前面比较火电与核电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使用了叫做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于新能源领域来讲,就是考察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所消耗的能量是多少,能量来源是哪些,影响是什么,污染物是什么等,从而对某个具体的新能源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一个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贡献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传统能源产品污染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总结过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和应用能耗,结论是:制造电池全过程所消耗的电能大约需要这个电池运行3.7年的时间才可以收回。这个电池估计有3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那么整体上算下来,在能量上就是赚的。
不同技术路线的能量回本期是不同的,如果某种技术落后的太阳能电池技术需要工作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能回本,同时使用寿命却达不到这么长时间,那么从能量角度来看就是亏的。这样的技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也许仍然有使用价值,但是对于解决能源问题,显然没有多大意义。
设备制造所消耗的能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制造使用过程造成的环境危害如何评价就比较复杂了。最近几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因为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控制监管不到位等原因,生产的一些太阳能电池产品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这也给太阳能产品的生命周期收益带来了很大影响。
环境健康危害的评价方法比较复杂,因为要把众多影响因素归结到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主观性很强,结论也不一致。2009年美国科学院公布了一份名为《能源隐性成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后果》的报告,分析了以美国为背景的各类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和健康代价,把各种环境健康危害换算成美元进行比较。这个报告认为,整体来说,使用先进技术、在有严格污染控制的情况下,以电力为最终产品的各种新能源,在环境、健康、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相对火电都是有益的。
运输领域的健康环境代价就比较复杂了。这个报告研究了一些轻型汽车的技术和燃料路线,发现车辆每行驶一英里的环境健康代价在1.2到1.8美分之间。这里面最差的是使用玉米为原料的湿法乙醇路线,这个路线得到的85%乙醇含量的汽油,每行驶一英里代价达到1.8美分,而传统汽油仅有1.3美分。全电车在这个报告里面的表现也不好,环境健康代价接近每英里1.7美分,高于汽油车不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样电动车的清洁程度就受到电力本身清洁性的影响,同时电池和电动机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过程以及回收过程都存在污染问题。
当新能源遭遇中国国情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生命周期研究。2010年有一篇关于中国的全电车环境影响的文章,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目前中国电力中煤炭比例很高,污染治理也没有跟上,行驶同样里程全电车的生命周期二氧化硫排放是汽油车的3到10倍,氮氧化物排放也要翻一番,同时却不一定能够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看起来环境好处非常有限。
当然,全电车在使用终端没有污染,对于缓解城市污染仍然有正面意义,如果把全电车作为一个发展方向,那么就需要在发电的清洁方面和污染治理方面下不少工夫,以免被扣上转移污染的帽子。
清华大学进行过基于中国国情的各种车用燃料替代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这项研究认为,在中国2005年的技术水平下,传统汽车比大多数替代燃料路线都有更好的能源效率以及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应用的粮食乙醇为例,在考虑了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之后,行驶同样的里程,粮食乙醇路线的温室气体排放竟然高出汽油路线30%以上,生产粮食乙醇所消耗的外来能量,也超过了粮食乙醇产品中所含有的能量。
这样的乙醇,在能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减排两个方面都没有新能源应该有的好处。很显然,在美国合适推广的内容,在中国不一定合适推广。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大约有两方面:一是在种植阶段,中国有非常普遍的滥用化肥和农药现象;二是中国相关加工工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仍有差距,能耗高。这并不等于生物质的液体燃料前途就不光明,只不过在利用生物质作为资源生产各类液体燃料的时候,需要全面考察其清洁性,扶持真正节能减碳的路线。
所以说,一些听起来不错的新能源概念,并不一定比传统能源更加环保,甚至有的新能源生产过程消耗的外来能量高于其所产出的能量。所以,在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切实作好翔实分析,搞清楚利弊,尽可能降低其环境影响,使新能源真正起到清洁能源的作用。
-----
平面媒体用稿,这是最终版本。
参考文献:
http://www.nirs.org/climate/background/sovacool_nuclear_ghg.pdf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inf06.html
http://www.ornl.gov/info/ornlreview/rev26-34/text/colmain.html
http://www.nrel.gov/docs/fy04osti/35489.pdf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2794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100520c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申威:中国未来车用燃料生命周期能源、GHG排放和成本研究,2007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柴沁虎:生物质车用替代能源产业发展研究,2008
减排虽然是已经过时的话题。但是许多普世派故意把节能和减排混为一谈。其实有些情况下减排不但不能节能而且还更耗能。希望村长有时间能介绍一下。
减碳排很时髦嘛。
常规污染物的减排,虽然媒体上声音很小,不过工业界还在做的,并没有因为媒体上的声音少而不去做,这方面国内的法规以及监管也在进步吧,虽然还有不少毛病,不过还是能看到动作的。这方面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当然媒体能够更重视一些更好。
我觉得出现这个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媒体是完全跟风西方的,西方工业国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常规污染物的严格控制,常规污染物减排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小,媒体动力不大,风向已经集中在碳排上面,国内一些媒体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就跟风只吹减碳排了。另一方面常规污染物的争议少,除非出了重大事故,缺乏新闻价值,而减碳排一直在争在吵,观点五花八门,很吸引眼球。
文中特别提到,在国内生产乙醇所消耗能量比乙醇包含的能量还要大,很想看看是怎么计算得到的。
因为之前我唯一记得的数据是美国农业部03年的估算:
《The Energy Balance of Corn Ethanol》,We show that corn ethanol is energy efficient as indicated by an energy output:input ratio of 1.34.
虽然低了点,但至少还是正收入。国内现在的生产效率就这么低的令人发指?
作者其实在河里,说话不多就是了。
主要问题文中提到了,化肥滥用很严重,导致生产期能量投入大,然后就是精馏工艺的效率,差得不少呢。美国那个数字已经不大好看了,国内加上这两方面,就成了能量上的负产出了。
我不大清楚是否可以公开发表。
前几年减排还是作为新事物的时候人们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现在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的增加,再加上国内的瞬息万变,刚刚几年前的话题就给人一种过时的感觉
这玩意恐怕得花上几千几万年的保管吧,这个钱和能源怎么算呢。
最近听了个气候讲座。总结下来就是
全球变暖是真的
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是不知道的
我国大部分搞气候问题的都看不懂数据图表
CO2减排言过其实,CH4这个才是大杀器。一算这个帐中国很危险,特别是牵涉上历史上的农业排放。
对排放责任大概有4个说法:总量、人均、历史责任、排放系数(中国捣鼓出来的GDP排放是这里的一种)。中国只能也必然找第四个说法,前三个必然圈死自己。因此中美在这个问题上是利害一致。
第三世界集团开始分化。例如印度跟马尔代夫的立场不要几年就会拉开差距。中国也一样,宣传口捂住不放而已。
碳排放好搞项目,因为董事长开会时候被喷到很不爽,短期内会大干快上地搞。国外对国内这方面社科项目也很热情资助。有可能不久后国内气候问题界出现不同集团的对峙。
按人类科技进步的水平,50-100后肯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的。不是问题。说个最简单的,一旦火箭发射的费用降低到一定程度,送到太阳系乃至银河系总没有人说是污染太空,影响人类生存吧。
甲烷的确有很大贡献,不过人类对甲烷也是了解很少的,大自然里面甲烷的生成和消除机制了解还有很大缺陷。这个时候就把矛头指向甲烷,不合适。
中美的确利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个概念,在还是概念的时候,就被国内炒过头了,然后就落伍了。其实还没开始应用呢。
浮躁。
CH4问题暂时还是懂理工的搞排放的人圈子里谈,我也不懂这个。听上去一时半刻还不会成矛头,但不能忽视。不过鬼知道欧美想什么呢,他们制造议题的能力是天朝拍马也追不上的。炒起来给天朝穿小鞋也未必不可能。
至于说将来火箭上天单位重量的成本能降低到多少,那就不好预测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直接把太阳系里各个行星卫星上面的甲烷哈的通通拉回来,也没啥能源危机了。
出现,就是恶性化,长期化,无法恢复的。这种后果,是人类无法承担的。
07年之前,连续几年大气甲烷浓度几乎不变,为什么?不知道。最近两年又开始上升,为什么?还不知道。在弄清楚这个机制之前,连应对方法都不好说哪个管用。
此外,研究二氧化碳的时候,可以很清晰地比较各个来源的二氧化碳的贡献,模型很清晰,数据也基本上可以自恰,基本上可以说有足够了解了,这样才可以归因。而研究甲烷的时候,连自然界排放的比例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的比例的多少都不知道,大气甲烷的整个机制并不清晰,定量很困难。
声音其实已经有了,前两年就听见了,吃肉啦,水稻啦,已经有人提出来了。我的看法,吃饱肚皮是比气候变化更重要的事情,总不能忘了应对气候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不能本末倒置。真到了非在食品上下功夫的地步,鼓励发达国家少吃肉,匀给穷人一些就是了。都不一定要少吃,少浪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