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忙总请进,问一个旧事 -- 冰与火
我默默无语的走开...您这知识得从50年前开始更新哪...已经无从说起,so long long story...
转移出国。国企有问题,但是至少还没到这种猖狂程度。
能,我可能得继续学习。
我只知道信贷业务,IPO业务可以配置按市场效率配置资源。交易风险的杠杆工具没听说过有这个功能。也许孤陋寡闻。
衍生工具有最优配置资源的功能,最初的理论设计是有美好理想的。但这个不是它的唯一功能,想赌的人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投机赌博的金箍棒。所以它的负面作用反而成了世界主流。
IPO也一样啊,当初国企脱困不也是利用它吗,地方政府合伙造假上市。
保值,我也用过。但是现在市场上的主流衍生工具我是看不懂的,我不认为还能根据市场效率配置资源,实际是在按风险和杠杆财务收益率配置资源。
忙总说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指像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样的集团吗?如果是的话,目前国内四大行好像动作不大,倒是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如光大银行动作很快啊。
我是在四大行之一工作的,不知道未来二三十年四大行的前景怎么样,忙总能不能说一说?谢谢
前几个月当当那个事情,就漏了点光,现在几个当事人的微博再也不更新了。还是犹太人的老路子,也难怪不讨喜。
估计不会变,这对金融安全有影响。连交行申请多年都没搞定。(以前设想是太平洋信托,太平洋保险,海通证劵,交行)
试点结果我想得等好多年才能评估成功失败与否。
弄垮AIG的信用交易最初是好的。A借给B一笔钱,为了防止坏账再与C做一个有杠杆的信用交易,如果B破产了A还能从C那里拿回来本金。这样愿意借钱的人多了会降低B类企业的借贷成本。同时,B类企业的风险可以通过市场上关于它的信用交易费用高低来测试。
但是很快,没有借钱给B的D也来赌。A赌的本金是与借给B一样的数额的话,D赌的就是成倍翻的金额。A的目的是防止B破产,D的目的就是巴不得B破产。这就成了忙总痛恨的东西了。
如果一个工具一开始就是明显赌徒式的东西的话,不太容易在主流金融市场上盛行,往往是它表面美好的理论存在依据迷惑了很多人才风行开的。哈哈,普世主义不也是如此吗。
班门弄斧见笑了。
呵呵,这么说俺们四大行的人还可以有个二三十年的太平日子了,谢谢忙总的回复,您不知道您在前面的贴子里说的金融业的危险、外资银行的阴谋什么的可把俺吓着了。
像我所在的支行,最近几年靠着一二十个亿的国家基础建设项目贷款过上了比较舒服的日子,可单位里人员结构老化,金融产品单一,仍然靠吃存贷利差、在损益科目调账过日子,更重要的是,几乎没人对外资银行有了解和警惕,真要是较量起来,绝对是溃不成军啊。。。。。。
个人感觉,时不待我,过了这村,可能就没有这个店了。就像打仗,完全准备好了就成了绝对实力的比拼。我想美国人是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的。放弃一些东西,成就一些东西,挤进去再说吧。什么都规划好了的事情,要执行的时候往往发现需要的条件又变了。
比如你个人借钱给别人,你没有防止别人借钱不还的手段。这个风险对个人来说太大了。 通过借钱,入股给银行,黑社会之类有组织有手段防止别人借不还风险的组织来升值你的闲钱是更好的方法。衍生工具的道理差不多。就是组织本身有崩溃的风险,银行会倒闭,黑社会被抓进监狱。而且组织崩溃必然是雪崩效应,因为资本和其衍生品本身就是信用和可预期的收益组成的。一旦没有了这个可预期的收益只有可预期的损失,资本塌陷速度是以信息网络的最高传递速度发生的而且会被强化传递到每个网络端点。任何挽救手段只会措手不及和被整个自我实现的预期压制。而且促成组织崩溃也能有暴利的话,那几乎肯定有人会想方设法地让组织崩溃。
他们本身以骗为目的,根本就不是企业,是披了企业外衣的犯罪团伙.
广东四会地区,历来以移居美国为第一人生目标,也不能概括为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