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嘉木读诗】诗经·卫风·匏有苦叶 -- 南方有嘉木

共:💬37 🌺27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喜欢古诗词的音乐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读读古诗词的音乐美

小学时,语文老师讲,古诗在古时候是可以唱的。流传到现代,乐谱散失了,只有文字流传了下来。故而只能读了。

于是便满脑子地想,哦,古诗词是可以唱的,真的吗?

试看这一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用普通话/国语读出来,

chun°° ri°\ chi_/ chi_/, hui°\ mu°\ qi°° qi°°

就算没有乐谱,也可以从汉语的声调里看出一丝旋律的痕迹。那就是,高音,高低音,低高音,高低音,再回到高音。但是距离歌唱,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对,节奏。就是缺了节奏变换的点缀。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一般说来友三种美,值得我们去品味。那就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节奏,不光是旋律有规律的变化。而是在旋律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规律的变化。

拿上面的古诗来说,用普通话/国语读起来,除非加入我们人为赋予的长短音,否则,八个字每个字所占用的时间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一般我们如何人为地改变读音时间呢?

第一种:把迟迟与萋萋连读,于是第一个迟与第一个萋读得很短:

chun°° ri°\ chi_ chi_/, hui°\ mu°\ qi° qi°°

第二种,在日与木之后稍作停顿

chun°° ri°\ -- chi_/ chi_/, hui°\ mu°\ -- qi°° qi°°

这么两种读法,都可以增加这句诗的节奏感。

但是,这样的节奏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节奏感。那么,最多的,最普通的,还是我在(大陆)小学中学上早读课时候,与同学一起大声的,没有节奏变化的标准普通话/国语读法。

那么,古人读诗真的是这样吗?

考虑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写古诗词都是要按照平水韵来的。那么,按照平水韵该怎么样读呢?

节奏感出来了,在按照平水韵的要求读的时候。因为,日与木,都是入声,分别读作

日 rie°: 木 mo°:

其中,日读得没有普通话/国语那么翘舌,而且读得短促,舌头回收,隐隐然有t音没读出来,木不再读作mu,而是mo的音,同样短促,舌头回收,隐隐然有k音美读出来,于是,上面的那句诗就读作

chun°° rie°: chi_/ chi_/, hui°\ mo°: qi°° qi°°

这里的节奏感来自于日与木短促音之后激越的停顿。

其实,这是非常类似于几十年前南京话的读法。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是现代称作为江淮官话,或者说下江官话的方言。与下江官话对应的,是成都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或者说上江官话,也可以这么读。所不同的是,下江与上江的高低降低高升相反。这么说吧,入声,在下江,是高音顿挫°:,而在上江,是低音顿挫-:。除去入声,阴平在上下江相同,都是高音舒缓°°,但是阳平相反,上江是中低降调-_,而下江是低中升调_/,而上声在上江是高低降调°\,去声在上江是中低高转折调,而下江呢,在上声与去声上与上江正好相反。

普通话/国语是从南京话,也就是下江官话发展而来的。所以声调除去入声外都与南京话差不多。但是所有的入声都在普通话/国语,或者说北京话里边消失了,所谓的入派三声。东北,山东河北基本一样。而中原和西北地区是入派两声。山西话依然保留了入声。西南现在被认为是入派一声,也就是阳平。其实也就是低音顿挫不顿挫了,拖长一点,就被新文化运动的人们认为是阳平了(虽然听起来还是有差别)。

好了,再看另外的两个例子。

一,大家用普通话/国语读一读

不需归 bu°\ xu°° gui°°

按照平水韵,不,读作bo°:

与是,

不需归 bo°: xu°° gui°°

因为不音的短促加停顿,立马显得需归两个字的读音拖长了。而那首有名的渔歌子之所以叫做渔歌子,那是真的象歌唱一样的。

西塞se°: 山前白be°: 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ro°: 笠lie°: , 绿lo°: 蓑衣

斜风细雨不bo°: 需归

尤其是最后的两句,因为入声的短促顿挫而导致青,蓑衣,需归在读音和听觉上的拖长,其音乐咏唱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二,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

一yie°: 岁一yie°: 枯荣(rüeng)

野火烧不bo°: 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jie°: 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bie°: 情

尤其是最后一句,因为别的短促顿挫,使得前面的萋萋两个字的连读一下子丰满了起来,而最后的情字则不可避免的被拖长了音,使得整句很有音乐感。

票友非专业。自我欣赏类的。

忘了楼主的诗了,罪过罪过。添加如下: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这里的叶,涉,则,厉,揭都是入声。发音(不论尖团)为

叶ye°:,涉se°:,厉lie°:,揭jie°:

他们因为顿挫而没有发出的音是-p结尾。而则ze°:是-k结尾。

按照上江成都的读音厉揭是入声读音,但是在网上的平水韵里边好像都不是入声,而是去声,发-i结尾。

不过还是入声读法好听一些(个人感觉)。

匏有苦叶ye(p)°:,济有深(shem°°)涉se(p)°:。深(shem°°)则ze(k)°:厉lie(p)°:,浅则ze(k)°:揭jie(p)°:。

通宝推:青青树叶,一的W一,史文恭,
家园 嘉木,不要总是执拗于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语呢

从百度知道之中引用如下:

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啦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8-11-2 23:02 | 提问者:拙者在此

甚么意思啊?

最佳答案

直意:蝲蝲蛄是危害禾苗的重要害虫之一,是农民的大敌。

引申含义:做事要特立独行,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被别人的评价、言语、冷嘲热讽所左右。还含有回讽的意味。

很多中国人喜欢意淫,人家随口说说呗,要每次都当真,还真是不活了呀?你还在美国,俺们在大陆滴,天天面对满天飞的办公室政治、人人斗争文化,象你这样早灰飞烟灭了。

咱们河里一位作过协警的大牛,他长辈曾对他说过“胸怀是委曲憋大的”,我深为叹服,这是什么,这是境界呀,阿木同志!

难道你就这么点胸怀,听到歪嘴和尚念经一下子就“心如死灰”?!咱们老家多少佛门胜地,每个和尚都是修行的人么?

再读一下你的“苦叶”,我觉得你太较真的原因,也许是你太重视丁和壳,不容得沾一点尘埃。可这世界最高的智慧,也许是“浑沌”吧。

古体诗我不大喜欢(我太懒的缘故),献一首拙品给你,愿阿壳、你、丁先生“心安即福地”。

回眸

有人说

佛回眸的那一刹那

世上已过千年

那么,亲爱的

我们初次相识的那房子

已经拆了 又建了 又拆了吧

可是,亲爱的

总会留下那么一点尘埃吧

在那一点尘埃的上面

会有我们 曾经

回眸的 温 暖 吗

注:这是当年一个朋友出差前,看晚餐时他与女友甜蜜时的样子,我忽悠出来的。现在,唉,他们分了。

让我们接受自己的境遇吧,即使是冷雪冰霜、冷言冷语,也可以作为缘份来珍惜。至少,我们可以说,这个,不算什么。。。

通宝推:无心之云,
家园 我觉得用普通话来读,就已经抑扬顿挫的很好听了

用你的注音来读,有些方言化了,我读出来怪怪的,大概要会讲的人读起来才能好听。

家园 如果你的诗中说

已经拆了 又建了 又拆了吧 又建了吧

估计他们就不会分了。

家园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经源自民间,它所表达的感情,无论是爱,恨,喜,恶,都是真挚而朴素的,怎么就被人读出这么多歪歪扭扭的花花肠子?

诗经的确大多源自民间,但是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自然可以解释出各种各样的含义。美国宪法写成也几百年了,但美国宪法条文的解释权却掌握在最高法院手里。所以条文虽然清楚,但官字两张口,还不是要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家园 七窍通其六,果哉!末之难矣。

果哉!末之难矣。说了这么多的“深厉浅揭”,哪个解释了为什么最后子要曰:“果哉!末之难矣。”

家园 用山西话读了一遍,果然如此,呵呵
家园 个人偏好,见笑见笑

其实,普通话/国语有它自己的美的地方。不过不在古诗词上。因为对古诗词而言,北京话才是真正的方言。所以京剧里边的韵白和京白完全是两种味道。

听了王菲的新曲子,北京话。真好听。不过是另外的一种音韵美。

个人偏好,见笑见笑。

家园 想说一窍不通,就直接说,

玩这么幼稚的文字游戏,不觉得寒碜么?

你想要解释,自己去查资料。

你若有解释,自己去发帖子。

家园 太有学问了,不得不赞美一下!

家园 这么大的火气啊

那我还是先解释下我自己吧。我觉得你在这里引用论语宪问的一段并不合适,虽然它里面也有“深厉浅揭”。因为你文章里主要是对“深厉浅揭”的建构,即什么才是正确的“深厉浅揭”,怎样才能做到“深厉浅揭”。而宪问里的那一段对“深厉浅揭”的态度是批判性的,批判性并不是全面的否定,我的理解是“七窍通其六,果哉!末之难矣。”。

说到文字游戏,我理解这算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特色了。古有名实之辩,辨的并不是名与实,辨的是人对名与实关系的理解。还是以“深厉浅揭”为例,

《韩诗外传》的记载

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必济矣夫!”《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

这里最后说《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把“深厉浅揭”作为一个评价摆在那里,既不是对前者的全面肯定也不是对前者的全面否定,它实际就是一个文字游戏,等待读者自己去玩味体会。

家园 你这么说也行,就是看法太消极了。

诗歌之所以能被人千古传唱,是因为能引起读诗人的共鸣。解释出的多种多样的含义,只是解读,不是共鸣。

家园 最近有些心不静

奔四的人了,按道理讲,应该不惑,应该淡然,应该稳重。

去年的几个时候,依然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男儿泪的轻轻弹出。其中的一次就是拜加木所赐。所以,情绪也好,感情也好,生活也好,爱恋也好,都顺其自然,也就是了。

小时候曾经和尼姑一起生活过老长时间。特别喜欢木鱼声中的读佛经的感觉。

希望楼主也能够静下心来。生活,总归是生活,不是吗?

家园 唉,你啊,心思太繁复,有时候把自己绕进去了

是怎样就是怎样,心里怎么想的,便怎么说,不是很好么?

说回这“深厉浅揭”四字,我写这文,主要地还是和重耳兄探讨的心意,我是有点儿担心只讲《韩诗外传》的记载却不谈《宪问》的这一段,对大伙儿生了误导,如何理解才正确倒是其次的。这就像我们现在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理解为A.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做适当的事情,还是B.见风使舵学会逢迎周遭,都有可能,语言是活的,你很难说A就更正确。当然,我赞同你说的

宪问里的那一段对“深厉浅揭”的态度是批判性的,批判性并不是全面的否定

因为我自己对荷蒉者的说法也是持批判态度的。其中的道理可以用这段话来说明:

在德国,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秽恶满朝之时,躲是躲不掉的。

但是,我是不同意你说

它实际就是一个文字游戏,等待读者自己去玩味体会

你这样说,我觉得是把古人的心读浅薄了,这记载要说的道理不是可以游戏的,我想《韩诗外传》的作者写下这句话时,心里对庄之善是存着真正的敬意的。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
家园 彷徨

其实若然这世间,人只有唯一解,就不会出现很多的困扰。在选择中,心中的坚守一次次地被考验,最终水滴石穿,精钢亦朽。而女子在此时所遇的折磨往往较男子唯重,盖其原因是女人天生的柔弱与怜悯使得那本不该浮现的选择又隐然世间,并随着时光的迁移逐渐成为心中难以丢弃的鸡肋。其实人生但凡错过,就该视作一个节点,所有的联系都应变成雷池,这是对彼此最佳的结果。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段内都会是痛苦的煎熬,但是人性本身就是不堪诱惑的,更何况还是如跗骨之蛆般的牵挂。

情之一物,七年乃竭。莫惶其失,应景相生。重新找寻一个人生目标或许是个替代,但是未必就是全部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此时世间难有真正切实可追之物,孵育子嗣的忙碌倒是的确可以度过这段迷茫。当知其然时,心中自有定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