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鹿版唐穿指南:“王大人!”“哎?你要认我当义父?” -- 森林鹿

共:💬100 🌺5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以名字自称还是对岸人的风气

以名字自称那是对岸的遗风,“楚瑜有一句话和大家说...”;“英九认为...”。日本人是喜欢用名字来称呼对方,比如不说“你”而称呼“XX桑”,“XX君”;自称是用“私”、“仆”的。

家园 多谢
家园 刚和老爸通了个电话

开口就是:“牙,娘呢?”

好奇唐朝时,这个“爷”怎么念?

家园 我错了……是读“jia”Orz
家园 是古代的洛阳话。

古代洛阳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

即便皇帝说关陇话,也影响不到洛阳话的地位。作诗是要用洛阳话的。

通宝推:森林鹿,
家园 是古代的洛阳话, 在现代有对应的方言么?
家园 唐太宗的字真好啊,就是信写的比较肉麻。
家园 唐太宗文治武功出名都知道,以前还真不知道他还是书法家。
家园 森林鹿去找大山龟?

蓝色的问号像不像龟仙人的壳?

家园 没有。见鹿的这个帖子。

不能这么说……

南方的几种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唐朝话。但没有哪一支是绝对对应的。

洛阳话是周、汉的是官僚阶层和文化阶层的通用语言,占有雅言的地位。

汉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官僚阶层是从北方逃过去的官僚,他们坚持说自己的洛阳话以便与底层人民区分开。北方政权需要任用汉族官僚,和吸收发展水平更高的汉族文化,所以统治者也需要学习洛阳话。南北洛阳话隋唐的时候发展为金陵话和洛阳话。对于这些洛阳话使用者来说,文言和白话没有区别,日常用的就是文言。

经过400年的乱世,隋朝初年编写《切韵》的时候,编者具备文士和官僚身份,又追慕周、汉几百年的那种文星璀璨、政治太平的盛世,采用上古的洛阳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是经过了400年,谁也不好说上古的洛阳话是什么样了。好在大家知道当时的中古洛阳话和金陵话是上古洛阳话的南北分支,于是这些语言学家就剔除两者中认为是受胡言越语影响的部分,杂合两者“制定”了新的洛阳话。至于这种洛阳话和上古洛阳话差别多大,用《切韵》编者陆法言的话说“吾辈数人,定则定矣”(我们几位规定它是,它就是)。

唐朝的时候制定的《唐韵》是以《切韵》为基础。记得有唐朝皇帝试图用自己说的长安方言代替洛阳方言的地位,但是没成功。

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至此,洛阳话一直是通行雅言。做诗词需要以这些书为基础。

元朝废《广韵》,制定《中原音韵》。《中原音韵》以当时的北京话(大都话)为基础。这本书对北曲影响很大。

明朝参考以上几本书,制定了《洪武正韵》,这本话以复古为宗旨,不过实际上以南北杂糅为主,南京话的影响比以前大了。这本《正韵》和《中原音韵》都标榜是中原音,但实际上跟当时的中原音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表明华夷之辨。这时候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已经比较大了,只能读书的时候说雅言,但日常用白话。

清朝官僚阶层说的官话靠近北京话,但又受本地音影响。但作诗词却不能用这种话。

通宝推:森林鹿,
家园 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原官话是中原老百姓说的话,对吗?

今天的中原官话的发音,是中原普通农民说的话,而不是历史上所谓官方规定的发音(类似今天全国规范的普通话发音)。

还有一个疑问,你说的北宋的《广韵》,后来的状况怎样了?消失了?还是部分保存下来了?中国今天有没有哪个地方的口音和《广韵》相类似?

家园 深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了。建议百度之。
家园 古代的人书法都是杠杠的

我觉得古代人兹要会写字,书法都不赖。不象现在人,写字大多都是狗爬爬,手写几个字还得用搜狗查查对不对。

家园 据说我的祖先是唐末到迁到现在这地方的。

我们这管爹叫“li(二声)";娘叫"mei ya(一声)"。

俺们大多数村子叫爹娘的称呼都有点不同。如有的村子叫爹“ma(不属于四声中的任何一个,不知该怎么说)”,娘“jia(同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