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十四、尼克松的change(一)1900资本需要新的寄主 -- 西瓜子

共:💬145 🌺1465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太一样

当时英国是实际的世界霸主,美国扶持德国是对英国的隐形挑战。

现在扶持中国,是对谁那??难道美国要扶持中国对抗自己?

不是一会事情。

客观来说,这只是资本追求利润的表现,资本没有国家界限,但资本家有。就表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拉拢和压迫同时并存,所谓的contain.

续上
家园 真金白银地祝贺兼等盼下文!

消费两通宝推荐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28。本帖花:4

续上
家园 花楼主
续上
家园 大哥这坑填的,年度大坑
续上
家园 不花没人性
续上
家园 原来米国离得最远,就成了“the chosen one"
家园 十四、(三)英国人,以及大伙儿从一战中学到的教训

英国人并非天生就是这么窝囊,遥想一战之前的数十年间,面对其他任何人(尤其是德国人)的挑战,英国人向来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这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之中,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英国人声称,德国人造一艘“无畏级”战舰,英国人就要造两艘了。而其海军战略,则要保持英国海军军力要超过尾随其后的两大海军强国之总和。

同样的,在战争肇始之初,英国人毫不犹豫就投入了战团:1914年7月28日大战爆发,8月4日,在德国加入战团的三天后,英国人就卷起衣袖冲进了群殴的人群。

话说到这里,我们分明感到事情有些不太正常。

每个人都知道,至少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在欧洲大陆,两百年来,英国人介入纷争的原则乃是“以财力支持盟友作战,而尽量避免出兵”,即使出兵,也顶多是以少量军队参战,起辅助作用。

但是,这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人及其盟友,英国人很明显是红了眼,一改执行了几百年的政策,动员了帝国的一切资源,一心一意地加入了战争。

作为这一现实的表现,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桩奇景——向来专注于海军发展的大英帝国,这次派出了百万陆军参战,他们和法国陆军一起,扮演了协约国在西线战场的主力。

而我们若是细细观察这支军队,就会发现其兵源不仅仅是来自英国本土,很多士兵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加拿大等殖民地——实际上,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日后的英国首相)的设想,所进行的“加里波利冒险”(英军突袭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行动中,总计78000人的进攻部队中,除去一个师的法国人外,其他所有士兵均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而葡萄强力、反复推荐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也反映了一个现实:英军在中东不能对德国人的盟友土耳其人制造大麻烦,他们必须依靠阿拉伯人。

这些反常的举动,让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英国人疯了,他们的疯狂来自空前的压力。

这个压力,是资本施加在他们身上的。

原来,在19世纪下半期所进行的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已经落在了美国人和德国人后面。所谓“落在后面”,指的是产品竞争力已经落后,质量差、或者成本高、或者质量又差成本又高。可以想见,这种产品能卖得出去,那才叫个奇怪。

局势,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在恶化。

1870年之前,英国人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优势,压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抗。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人发现事情慢慢有点不对头,到1870年,在德国市场上,英国人的纺织品和金属工业产品被德国同类产品击垮。随后不久,德国人就将这些产品推进了英国本土市场,并且在英国市场上不断扩张。作为这一惨淡情景的最宏观表现,则是1880年,英国人在世界总贸易额中所占比例为1/4,这个数字到了1913年则变成了只有1/6了。

1880年到1913年,英国人的殖民地扩展了千万平方公里——至此,全世界最富饶的土地都掌握在了英国人手里。然而,英国人在世界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却大幅下降——事情很清楚,英国商品在本土、帝国殖民地内部和世界市场上全面溃退。

英国人的脖子后面冒出丝丝冷气,它们的心情,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七千蒙古骑兵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陷入十万捻军重重包围之时相差无几。

陷入如此境地,也就难怪英国人违反常规,拼尽帝国一切资源跟挑战者决一死战了。这个挑战者,就是阴阳怪气把伦敦称为“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的德国人了。

英国人根本不担心战争,因为两百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英国人向来是越打越强,甚至,即使战争暂时受挫,英国政府的信用和英国人融资也不成问题。

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战争一天天打下去,英国人发现情况越发不妙。英国人手里的银子如海水般淌出去,融资却成了大问题,英国人无法靠债券来解决开销问题,只好把自己的海外资产用跳楼价进行了清仓大甩卖。

然而,大甩卖也卖得让人憋气。英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清仓大甩卖的主儿不止它一家——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奥地利人、土耳其人都在为筹钱打仗发愁,这个时候,最残酷的现实出现在甩卖者面前——卖家多,卖品多,而买家少。

实际上,够分量的买家,只有一家,那就是美国人。

英国人用失落的眼神环顾欧洲大陆,发现自己数百年来的传统融资对象(也是英国国债的购买者)——欧洲——现在都加入了战团。它们要么跟英国人一样发愁筹款的事情,因而同英国人一起挤在了清仓大甩卖的人群里;要么变成了英国人当前的敌人——日耳曼人这个时候会购买英国债券,以利于英国人买枪买炮来干掉自己么?

我们不难想象,作为唯一可能的买主,美国人尽可以用最挑剔的眼神和最挑剔的态度来对送上门来的甩卖品挑挑拣拣。

瓜子虽然不在场,却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日的情景,简直是阿拉丁按照魔法师指引进入了宝库的翻版——阿拉丁进入到了满是宝贝的洞穴,看到了银币,就丢掉了布袋里满满的铜币;看到了金币,就丢掉了银币,又把金币装满布袋;看到了宝石,又丢掉了金币,把布袋装满宝石。

美国人有无数的钱可以支付各个甩卖者,这些钱是甩卖者自己“送”给美国人的。这些在欧洲打得焦头烂额的倒霉蛋们把法国、俄罗斯欧洲部分(俄罗斯工业精华所在)、奥地利(奥匈帝国)和巴尔干砸了个一塌糊涂,这些国家自然没有能力生产战争物资和其他产品来支持战争,剩下的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整个阵营的需要,所以敌对双方不约而同做出了相同的决定:向这个星球上唯一有能力大量生产战争物资和其他必需商品的主儿——美国人买。

倒霉蛋们第二次陷入了同样一个倒霉的境地——这次他们发现买主多,而卖主只有一个。大家争抢的后果,则是唯一的卖主尽可以得到最优厚的报价。

于是美国人发现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高价卖出商品,再拿倒霉蛋们刚刚送到自己手上的钞票去低价收购倒霉蛋手里的优质资产。

滴答!怎么回事?瓜子擦一下嘴巴,发现自己走神,把键盘滴满了黏糊糊的口水——罪过啊罪过!

通宝推:xiaobailong,破鱼,笑一笑十年,友竹,老醋花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一战前英国每次出兵都有巨大的回报

布尔战争就有点划不来了,一战更是赔得一塌糊涂。二战没有美国撑腰绝对是被人按在地上痛扁的。要不是德国惹上苏联,英国王室估计是要找回德国的亲戚,把王子都送到柏林留学,公主和元首亲家和亲来保住地位。所以苏联势大后一定要拉着美国打冷战。殖民地虽好,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殖民地的矛盾就是他们军力太强,他们就要独立,军力太弱,紧急时又救不了本土。一旦本土被击败那除非对手犯错误,翻本的机会几乎不存在。最后就是同种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能帮点忙,独立后的美国终于出于自己的利益和苏联夹击德国。 要是德国不动苏联,单对英语国家联盟恐怕就是和宋,辽,金一样当肥羊时不时被敲打一番,割地赔款。要等核武器的出现才能平衡过来。

家园 续上

当我们和英国人一起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往日,英国人撩起袖子打架的时候,所有的竞争者——欧洲列强都在混乱之中,而这个“混乱”也往往是英国人精心操纵的后果。而当竞争者都处于战火之中,孤悬海外因而远离战火的英国当然变成了资本唯一的避风港。

而这一次却不一样,当英国人和大伙儿打作一团的时候,资本发现了一个更加安全的避风港——美国。

更加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美国人不仅提供“low risk”这个优质服务,而且可以提供“high return”这第二个服务——为大战中的各国列强提供战争物资和其他商品。我们当然都知道了,美国人所以能够得到这第二个美差,完全是拜欧洲列强所赐:他们大伙儿自己通过战争制造了这么大的“需求”之后,接着就把自己的生产体系打烂了。

于是,一个结论顺理成章地显现了出来:当霸主陷入战争之时,千万不能让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置身事外,而令后者可以向资本提供“low risk”和“high return”这两样优质服务。

然而,当英国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时候,事情已经有些不可控制了:德国人和英国人已经在欧洲大陆杀作一团了——不将德国人压服,英国人的霸权一定要塌掉。

所以,英国人的选择变得只剩下一个:打败德国人,保住霸权。然而,只要德国人认输,英国人不惜以最小的代价,尽快结束战争。

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英国人发现(当然,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只有结束战争,才能结束美国人咄咄逼人的势头,才能让大英帝国在那个不断下坠的恶性循环中脱身出来。

于是我们对于英国人在战争末期的表现毫不惊诧:德国人刚刚伸出白旗,英国人忙不迭地答应接受德国人的投降,除去本国经济实在挺不住这一个原因之外,更多的、基于大英帝国宏观战略上的考量,应该是更加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原因。

1918年,一战结束了,德国人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然而,我们应当记住,这些条件,则是法国人主导而强加给德国人的。英国人对德国人却是宽容得多,而且,这些屈辱的条件,在英国人(此后还有美国人)的帮助下,渐渐消失了。而作为其具体表现,德国人赔款问题的主导权从法国人手里转入英国人和美国人手里,赔款方案也从“道威斯计划”到“杨格计划”,最终到没有计划,赔款数额也从2690亿马克降至1320亿金马克,再降至1139亿马克,再降……德国人发现最终这笔钱不用还了。

可以想见的是,战争结束后,英国统治精英们的内部总结会上,狂热鼓吹战争的积极分子们会被大伙儿围攻和强烈批判,而这些积极分子中的领头羊如海军大臣兼太子党温斯顿.丘吉尔之流,更加是因为全力支持了一次荒唐的达达尼尔战役(or加里波利冒险)增加了大伙儿对其蔑视和厌恶,从而成为大伙儿都无比讨厌的对象。

一句话,一战的教训,让英国人记住,再来一次这样的战争的话,英国的霸权一定塌掉。所以,就算做出再出格和看起来无比愚蠢的让步,英国人也一定要避免再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果无法避免的话,那就让别人先被进攻吧。

通宝推:笑一笑十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续上
家园 这几天央视一套《天启》二战纪录片

想想德国拿下欧洲的时候局面多少好:美国没有参战;苏联有合约,可是暂时的胜利者都选择了超过自身能力的挑战。

还有当今之美国在金融泡沫与不断的战争陷阱之下把自己玩残。

为什么不管什么制度,人类鲜有自制守成维新的能力?

家园 自制守成和维新可是有矛盾的呀

郑和下西洋自制守成如何?最后明王朝还不是被批为保守

清朝也是一样

这种事情吧都是这样,太左太右都不对,度的把握总是很困难

毛主席这样的牛人都会犯大跃进的错误,人类嘛,总是得在错误中不断前行

续上
家园 实际主导权是在美国手里

一战以前的惯例,盟国之间的战争互助在战后不作“战争债务”处理,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就提供了无偿资助,以致于一战后,在处理法国欠下的战争债务时,美国内部发生了分歧,而罗斯福坚定地要求英、法必须实施财政紧缩计划还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债务链条,美国要求战胜国还债,战胜国要求战败国德国还债,同时却允许德国与美国强化贸易并向美国借贷,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债务偿还的循环,美国借钱及允许德国进行贸易积累美元,这些美元再以战争债务偿还的方式还给战胜国,战胜国再还给美国,世界市场第一次认到了美元和英镑一样的稀缺。不过英国毕竟在金融操纵的老牌帝国,还是摆了美国一道,即在重回金本位时,主动让黄金与美元挂钩,而它英镑退居其次与美元挂钩,将美元固定在“金十字架”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国际化的进程。罗斯福在战争债务偿还问题上的固执程度可谓空前绝后,而对同盟国要求向德国施压加大偿还力度时,却又显得十分“人道”,以致于德国赖债更加有侍无恐。这样英法就只好面临不断紧缩自身财政计划和国民消费来还债,率先醒悟过来的是法国,而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力求保持谈判和想方设法还款的状态,大概是出于维护帝国地位的需要吧,然而正是受这种守旧的“债务必须偿还”的守旧观念束缚,使得英帝国无法有效阻止美元的全面渗透。

家园 老兄可否就金融方面的斗争开个系列?

河里真是人才济济,佩服老兄的见识。

家园 瓜子兄谬赞了

瓜子兄谬赞了,在国际金融方面偶也只是菜鸟。感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是被垄断,我们在接受教育或公开信息渠道了解的知识都非“真知识”,大都是作为洗脑工具来使的,而要窥其门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困难。

就国际金融问题,有个美国学派,是赫德森和廖子光为首创立的,在美国是非主流学派,我认为值得关注,当然其中仍不泛方法论上的“欺骗性”,要去伪存真还是要涉及大量的阅读和艰苦的思考,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

通宝推:廖石,
家园 美国是不是玩残还很难说

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帝国历史来说,似乎美国这次真是衰弱了,但不要忘了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背景下,在美元霸权引领下的资本主义在地理上的扩张已基本达到极限,根本没有一国可以替代,美元向国债本位的过渡推动了货币形式也达到顶点,这样一个历程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式文化的渗透力量之深之透,从未有过一个帝国达到过;

三、全球化背景下,美式政治结构所呈现出的优越性是与美国历史及其极端原子化的个人文化意识分不开的,可以说,从未有过一种哲学能从人的思维深层将“不平等”意识消解得如此彻底;而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来美国政治结构---两党轮政和议会政治,及其广泛的政治动员,将不同阶层的民众纳入到同一政治规则下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美国人对被任何组织其参与政治组织以反政府为目的对抗是怀疑和排斥的,而对既有政党或社会组织的政治动员参与抗议政府某项政策是积极支持的,这种政治无意识对消解阶级形成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可以说其社会维持着一种罕见、没有先例的动态平衡;

四、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霸权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就是工业资本主义的霸权——金融垄断工业的霸权——金融本身被垄断的霸权,这种垄断使得美国有能力操纵金融而染指别国工业和金融,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令人信服的论证了一国工业发展必然走向金融垄断工业。也就是说一国只要其工业发展进入金融垄断期,美国就有能力汲取其经济剩余。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美国其选择的余地要比我们多,动态平衡政治和社会结构虽然存在着难以革新的结构性问题,但美国百年来在文化上将政治和经济割裂开来,引导民众将政治自由诉求的矛头锁定在权力这个显性目标,从而将资本对经济自由的约束隐藏在民众的政治无意识之中,这一点是美国可能不会象传统分析家认为的那样容易发生阶级诉求的内乱。

相反,我们的守成性弊端显性化正在加速度发展,体制僵化的迹象越发明显,而真正意义上的革新付之阙如,似乎对资本主义发展对体制灵活性的要求反应日趋迟钝。

通宝推:fride,笑一笑十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