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几个关于购房的实例 -- 梦秋
同样的收入,同样的利率,他的月供可能只有比他晚三年买房的人的1/3,考虑到2004年利率七折还很多,月供压力更小。而2009年以后准备买房的人为了攒首付就得节衣缩食了。
话说我这三线小城的房价直追你那啊,眼瞅着就并驾齐驱了~
还是外销房,97年上海有几个人会想到‘买房’?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正在逐步减少,当然要消失是不可能的,短期内。
那种离家近的打工的农村人,日子比较幸福,因为通常大家口中的农民工就来源于那几个地区。那些地区经济不发达,中产阶级比例小,对于农民工进城天然性的排斥小,所以农民成为市民的比例大一些。另外,在过去几十年对于计划生育执行不力的他们,且由于具备主场的宗族优势,使得他们更具备人口上的团体支持,事实上他们在某些方面其实比城里人更有实力。
就拿房子来说,我认识的那对小夫妻,各家都建了三,四层楼的楼房,还准备单给他们建一套.我问有没有打算进城买套商品房做城市居民,头都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再问为啥不愿意,他们说住城里没意思,亲戚朋友都在乡下,怪寂寞的;城里的蔬菜水果不够好,自家有果园有菜地,那可都是真正的无公害有机食品...末了盛情邀请俺上他们家去玩,言语间得意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遥想在北上广为房子奋斗而且可能要奋斗终生的筒子们,俺脚得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幸福度更高.
上海那边可能要求的高一些。俺们小时候,就听那些姐姐们说结婚要三十六条腿呢。
结果真结婚了,谁先要三十六腿来着?大多不都是结婚后慢慢购回三十六条腿的。
可能是住经适房的吧,这些人在市区其实很多也是有房子的,只是太小,或者太旧,不好住。
有些是外地人,没房,经适房便宜,就去买了。等到了一定时候,有钱了,很多人还是会在工作单位附近买房子的。
就像现在有市区房的人,就想着在郊区买二套房。
其实也主要是因为租的房子真是不便宜。我觉得这个也是有点变态的。租的房子如果只有房贷的一半,租的人也很多。可是问题不是这样的。
如果想租便宜房的话,现在大城市是越来越少,而且环境非常差,感觉还是不好。
所以才会想买房的。
如果各地能像重庆那样起公租房,给刚出来工作的人一个为期十年的安居所,我看购房的欲望会顺其自然得多。
很熟哦,我那个孩子同学住的不是经适房,小区名字忘了。去过一次,环境很好。
你说的对,郊区市区各有优点,等我退休了也搬到郊区去住,确实环境空气啥的不一样哦。
不过也有可能。
我有个济南同学,父母一个山大老师,一个是地质局职工,每个单位都分过房子。我那个同学在学校工作,也分过房子,这样他就有了3套房子。估计你那个朋友是不是也这种情况?
就是那种当妈的非让女儿嫁老外,如果没嫁成就如何如何。
光是能说出来就已经很不平凡了。虽然只是个例。
其实说句良心话,真就算嫁成了,后悔的居多。并且虽然后悔但真离了恐怕还得继续找老外。
上海人现在没有几个会做饭,不管男女,家里没阿姨的上海人基本跟恐龙差不多。
说道“生命力和幸福感都扭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说道控制,也许是上海人不以“会打老婆,善打老婆,天天打老婆”而自豪的缘故,所以很多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觉得是外星怪物。
只能说上海人身上体现了中国小市民的一些特点,当然上海人动口不动手是一大优点,也是文明的体现。
在上海有市民以后的100年里,中国有几个地方有“市民”?文化和思想的差异是根本,所谓“小市民”不过是一些后进城的人对先进城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和心里暗示。
“动口不动手”要感谢80年代的严打和上海的法制力度,一般的社会渣滓在上海的系统性的筛选下不会长期混迹于社会。
当然对某些地方的人来说,不能随便打人的人生,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