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让我告诉你真相——纠正当前房地产的错误认识(ZT) -- wrabc
俺亲家三个孩子,老大考上大学进了南京,老二在淮安(原清江市)城里买了房子,老三是养女,马上要嫁人去另一个村子,但她和对象都一直在外面打工,可以说从来没种过地,将来肯定还是要进城。现在只剩亲家母一人在家种地。她家比较聪明,八十年代盖的房子没翻修过。
女婿的表哥是独子,原在一个小镇子上住,现在也在淮安城里买房安家了,还开了个小工厂。
俺知道后很惊奇,不知怎么存下来的。这笔钱要是一直存到现在,利滚利顶多也就是万把块左右吧。
现在一年存个万把块还是很轻松的。
11.4万人民币,约折合142万5千日元/平方米,这个计算是否正确?
因为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单位土地上的能获得的地租长远看会至少呈线性增长
所以地价长期看涨
但问题在于,花大钱买个70年的用益物权是否合算呢,更不要说从英国学来的到期收房的生意经
不知道是基于什么经济理论。这些利润不断下降的企业是从哪里变出的钱来支付线性增长的地租。
资本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即活劳动推动的不变资本越来越多,及时剩余价值率趋近无穷大(工人被剥削的分文不剩),也不能逆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但是单位土地地租的绝对量在增加,因为经济活动在增加,人口在增长,可用地基本不变,原先的土地可以有更高的级差地租。
同质性。
比方说,绝大多数的办公室工作就是传递和处理信息。
你可以把信息送到设在中心城市闹市区的办公室,也可以送到和居住小区伴生的虚拟办公中心,也可以送到员工家里。
很多的娱乐活动就是接受信息,这个不说了。call of duty你在哪里打都差不多,去家里附近的网吧是最好了。second life一般在家里。
很多服务活动也是采集和分析信息,比如门诊,律师,会计师。
只要当事各方接受远程服务,放弃physical contact,离上海市中心十公里的居民点和远在某个县城的居民点的区别不大。
当然,这些只是如果中国政府不被资本挟持的情况。
不然可以立法杜绝远程服务,给地铁降速,制造级差。
楼主能否把所有文章整合成一篇?读起来方便些。
另外还有企业文化原因。
虽然归根到底是劳动力供求,但法律也能发挥影响。
如果该地区很少有外来人口或者说地段不好,估计想出租也没人出租,或者说租金很少,不够麻烦的
1、生病指的是年纪大的人而不是年轻人,年轻人买保险就可以了,而老年人体弱多病,花费很高的。父母与岳父母哪一天不幸重病怎么办?
2、子女上学花钱其实学费很少的,主要花其他地方了,一个孩子花钱比父母亲加一起都多可是普遍现象,无法回避。
3、父母岳父母养老,以前是不用的,因为有国家兜着,但是现在和以后,嘿嘿,自己不做准备,等着吃苦头吧。
最后更正一下楼主的前提,现在不是有钱不买房,而是根本买不起房子。房价跟居民收入差距太大。
为什么集全家四代人的血汗钱,去买一个只有70年产权而且不知道哪一天会变危房的水泥盒子呢?如果小孩上学不需要户口,现在的房子估计连1成也卖不出。
要成为历史了,因为各地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把农民从平方院落赶向集中居住的单元楼
我亲戚修几间偏房花4万块,如果想在县城买房,攒两年如果可以贷款就可以买。不过农民贷款可能不容易吧。即使如此,如果保持当前的房价,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都赚2-3的农民买县城的房子不是什么问题,农民都很节省的。
说实话,网上说的都是丈母娘逼得,其实不是没有道理。
几个亲戚家的小孩,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天天愁眉苦脸的,都是房子闹得
县城以上出来的孩子,应该已经办不到了,他们在县城已经养成你说的这些消费方式了。好些年前,县城出身的孩子,上大学一个月生活费都上2000了。
另外买汽车,买数码产品也是拉动经济啊,如果有余力也喜欢,还是买点吧,还有人靠这个吃饭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