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西工大教科书 -- 晨枫

共:💬108 🌺3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应当也是行的

只不过你不能只拿一本老师的讲义,借两本本专业的经典,部头要尽量厚的,对照着看看,基本也差不多,再把讲义后面习题一做基本就全了。

家园 感觉教科书这东西是三位一体之一,晨兄没看另两个就会不懂

一门课,应该是课堂授课、教科书、习题或者其他辅助资料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算完全。晨兄只看教科书,等于是凳子缺了腿,当然迷茫了。

另外有些东西可能应该是提前知道的。比如讲印象派的教科书,里面提到拉斐尔前派或者巴比松画派,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感到迷茫。但是关于印象派的教科书里面是不会有这两个名词的注解的,因为这个是之前就应该掌握的东西,属于基础知识。因此不能说是人家教科书变得不好不是?

家园 问题是:翻译得好的都是不给钱的

社区的翻译,都是自愿的,反而翻译得达信雅,而花钱翻译的,是和机器人翻译并肩的。

家园 其实晨枫应该和元帅是一个意思。不过,国内大学是这个三位一

体多数情况下并未给学生建立起来。教辅没人告诉你应该看什么。“之前就应该掌握的东西”也没有任何提示。或者说,国内大学就是教哪一科的基本只管课本上的内容,并且默认你已经会了。学校图书馆找教辅也比较难。习题,基本是糊弄事似的留几道简单的。一群受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刚从高中上来的学生,自己去校内校外到处找参考、教辅、习题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我上大学时候,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那时候网易的丁三石还在纠结电子邮箱要不要收费呢,当然,决定了、收了、杯具了……),上网查不到什么东西,ISDN都算高速网络了。学校就是,安排几门课,每门课一本教材,一个心思不在课堂上的老师,完全不管这几门课的前后衔接。

我上学时候,学《数学物理方程》时候,刚学完同济的《高等数学》。我的所有同学根本没听过“实变函数”这个词。结果是第一节课,老师就在数学推导的关键位置用这个词给一带而过了。而且,这老师上课铃响才进课堂,下课铃一响立刻消失,我们从来没办法在下课时间能问他一个问题——他经常用“我有个急事儿,下次吧”来拒绝我们的提问要求。这门课上的时候,这位老师说“我教的这门课很有意思——往往是物理系的听得懂含义,但是不懂数学;数学系的懂数学,但是不知道是在说什么。最后,课堂上总是只剩下一个人,班长。”我在学完这门课后,回想起他的话,真想送他一块匾,上书两个大字——无耻!

最搞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班主任的课堂上——这哥们实标准的照本宣科,连讲义都没有,课本上有神马,黑板上就写神马,看一眼书,扭脸就在黑板上写几笔,然后,再看一眼书……某节课讲热力学统计(这节课是这本书的前四分之一页码上的内容!),正在写一个热力学过程的微分方程推导。写着写着就不对了,越写越奇怪,越奇怪越写。写到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了,就停下来看,看,看(全体学生也看,我们几个人正忍着不笑出来……)。他自言自语道“杰斯为嘛捏?”(没听课的也开始找原因。我们几个人继续忍着不笑出来……)然后,转过身,低头看教材,用手指划过书上的每一行字,再扭脸看黑板,“对着呢呀!”(多数人都开始忍着不笑了,我们忍着很痛苦……)……再看书……突然“嗷!!!!!”我们笑翻了,他也笑。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哥们某次看完课本转身的时候,窗外的风吹过讲台,把摊开的课本吹得翻过很多页码,一直翻到了这本书的后四分之一的某一页停了下来。这过程,我们的班主任一直在黑板上写,所以没看到。等他再转过来,看到的已经是另外的内容了,恰好有个类似的方程推导步骤,他就接着这个步骤抄写了下去……

家园 老兄很幸运啊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我还真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

遇到最差的老是是讲教育心理学的,本来课程就枯燥,他还声音小+口音重,真的是什么都听不懂啊。

家园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怨老师。也怪我高中没好好学习。

要是当年高中守候拿出玩乐精力的三分之一在学习上,就能考进清华北大一级的学校,也许那里的图书馆会更好些,我找起来也就能省些力量吧。

家园 歪一下楼:最佳控制论教科书?

最近想把控制论重修一下, 发现教材大多数是互相抄,一些关键的地方讲不透。能不能请晨大推荐一本? 多谢?

家园 胡寿松的控制论,国防科大出版

当年我考研时候,因为不是考本校,缺专业课资料;所以收集了不少学校的控制论教材研究,感觉最好的还是这本。呵呵。

家园 面向的对象不同

国内的主要是写给天才看的,至少只靠看书就能学通的都是天才。所以我们才能发展那么快嘛,一帮天才在干活呢。晨老大也是天才,边吃早饭顺便就把啥气动啊结构之类的都学完了,超赞的。

国外的书是写给笨蛋看的,至少假设读者是笨蛋。

其实不光理科,文科的书也是一样。同一个系列的上下册,译名都不统一,还没有原文可查,一半靠猜,一半靠回头翻书--好处是记忆力大大加强,另外明白了国内的光驱为啥读盘力那么强。

文科出小白,理工出阿呆,都是教科书给害的。

不过这种写法也是有传统的,什么老庄孔孟啦,春秋史记啦,都是有上句没下句的天书--给天才看的书。

家园 文革后大学应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有过很激烈的争论

那时力主教学为主的老师的观点就是:教师就是传道解惑,大学以科研为主干吗还要科学院?

但,从事后的结果看,以科研为主的基本都飞黄腾达,那些傻呼呼老老实实教学的都是默默无闻地干到退休。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很有些敢说话的人的,譬如匡亚明就曾经力主取消大学辅导员制度,可惜没能实现。辅导员(有大学甚至还设班主任)这种带有契卡成分的人居然也忝列在教师行列至今。

家园 字幕组的情况比较特殊吧

出版社靠出书赚钱,给他翻译的人当然给多少钱做多少事情了。给的实在太少的话,就只能靠软件降低工作量了

而且我的感觉,翻译一本书还是很累人的,一本技术类教科书,认真翻的话,全职干上半年都是满正常的。这种单纯靠义务劳动,一般人经济上也承受不了。而出版社雇人干的话,如果一本3w,一个月就是5k,IT这行基本上雇不到什么人愿意干。社会科学还好一点,不过社会科学英文够的上翻书的,那英文就是非常牛了。

家园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理想状态下,根据各个大学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大学应该是各有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像国内最顶尖的大学,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头脑,自然应该是科研为主;而一些普通大学、学院,还应该是侧重于教学,这样才能各得其所。凡事最忌一刀切。

但是文革后情况离理想又有很大差距,包括中国最好的大学。与其重点让失去学术黄金期的一代人去努力搞些不入流的科研,不如让其侧重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东西。科研不是不要搞,而是不要把科研拔的不成比例的高。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中年人;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像当年哈佛博士姜立夫,如果没有他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哪有陈省身。文革后那代学人本来就是过渡的使命,但国家却重点引导他们个人去建功立业,这样耽误的就不是一代人了。

另外,文革前辅导员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估计您老现在的辅导员、、级导师、班主任是个什么性质也不了解,呵呵。

家园 这个我也不知道

控制论和控制理论不一样呢,我们当年没有读过。

家园 嗯,啊,……

你这个砖砸得巧妙啊,我一面摸脑袋,一面还得给你献花!

记得在加拿大导师手下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第一篇文章改了至少50遍,其中35遍就是导师规定不能没头没脑地“显然”、“于是”、“众所周知”,必须把话写全了,不能当读者都和你对这个题目一样熟悉。开始的时候不习惯,不熟悉这个题目看这看什么?时间久了也开始理解这么做的目的了。国内的专业文章、书籍是给圈内人看的,还是资深圈内人,国外的则是给圈外人入圈看的,出发点不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国外的做法比较好。

家园 推荐2本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9th Edition, Wiley, 2010

Farid Golnaraghi

Benjamin C. Kuo

已经第9版了,这本书50年不衰,全世界使用,经典控制理论讲解透彻

控制理论导论:从基本概念到研究前沿-郭雷院士05写的,针对自控研究生级别, 重点讲解现代控制理论, 附带涉及的一些数学理论. 这本书比较好用, 不像别的书还要找数学书辅助.

2本书高低配, 基本够用了, 除非你想读博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