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红楼缀梦(序) -- 科大胡不归
探春如不是“精明算计、过于不吃亏”,早就被人踩到脚底了。这是她的自我保护。
曹公塑造赵姨娘这个角色,按红学家的研究,是因为曹公曾受过此类女子的伤害,并不是因为探春。
如果从嫁入贾府开始就老老实实,王夫人也不会寻她晦气。所以曹公对她的总结就是“不懂事”。
另外,贾环也不争气,如果贾环书读的好,自能考功名荣耀门楣,赵姨娘也不用这么折腾了。
感觉这个赵姨娘有点像郑贵妃。
就算她再单纯老实,在进贾府后目睹贾府的奢华也会产生活思想的,何况她还生了一个儿子,为了儿子,这个扶正念头就更厉害了。现实中不少包养二奶导致的杀人案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赵姨娘老实当花瓶这个角色估计半本书就被忘记了。
毕竟地位悬殊,差太多。她跟尤二姐不一样。赵的心思应该就是夺嫡。
红楼缀梦(四)活菩萨和自了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贾府有四位小姐,“原应叹息”(元迎探惜),我是在读《红楼梦》书之前就知道的。可是真读起来才发现,四个人的戏份相去甚远,贾迎春和贾惜春加起来都没有贾探春多。
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个想法:每个人物的第一段台词就预示了其命运,或者给出了其性格的基调。例如林黛玉的第一句话是:“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贾宝玉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探春第一次有内容的台词,是上文引的请贾宝玉替她在外面淘艺术品。贾惜春的第一句台词,是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甲戌本回目)中,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时(甲戌本):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可戴在那里?”
我看到这里就不禁发笑,因为已经知道了惜春的结局是出家。我还觉得,作者苦心孤诣的伏线有点太直白、太露骨了,是不是一种用力过猛?
可是我看啊看啊,一直没看到迎春有一句正经台词,倒是看到了几次别人对她的评论。如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庚辰本回目)中(以下引文都据庚辰本):
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
从上下文看来,这似乎是薛宝钗对贾迎春的看法。又如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里,兴儿对尤二姐说:
“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
我心里想,迎春真是太悲剧了!第71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又提到迎春的继母邢夫人:
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只是使不出来。
等了这么久,迎春居然一句有内容的台词都没有。我简直要认为她的台词就是没有台词了。也罢,大概作者就是打算这样塑造一个“二木头”的形象吧。
谁知到了第73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脂评本的80回已经快结束的时候,“二木头”忽然开口了。迎春的奶妈等三人带头赌博,贾母下令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然后:
邢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如今别人都好好的,偏咱们的人做出这事来,什么意思?”迎春低首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
我心说,真想不到你也有开口的一天啊!第一句话果然就这么懦弱,完全符合前面第一句定终身的理论。邢夫人当然不会同意:
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分来。他敢不从,你就回我去才是。如今直等外人共知,是什么意思?再者,放头儿,还恐怕他巧言花语的,和你借贷些簪环衣履作本钱,你这心活面软,未必不周接他些。若被他骗去,我是一个钱没有的,看你明日怎么过节。”
可是呢,迎春同学也真是绝了,“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我暗叹,真是废柴到家了。邢夫人走后,迎春的丫鬟绣橘证实了邢夫人的预测:
绣橘因说道:“如何?前儿我回姑娘,那一个攒珠累丝金凤竟不知那里去了。回了姑娘,姑娘竟不问一声儿。我说必是老奶奶拿去典了银子放头儿的,姑娘不信,只说司棋收着呢。问司棋,司棋虽病着,心里却明白。我去问他,他说没有收起来,还在书架上匣内暂放着,预备八月十五日恐怕要戴呢。姑娘就该问老奶奶一声,只是脸软怕人恼。如今竟怕无着,明儿要都戴时,独咱们不戴,是何意思呢?”
我正笑说曹操曹操就到呢,看到迎春的反应:
迎春道:“何用问,自然是他拿去暂时借一肩了。我只说他悄悄的拿了出去,不过一日半晌,仍旧悄悄的送来就完了,谁知他就忘了。今日偏又闹出来,问他,想也无益。”
我不由得“咦?”了一声,在旁边批了一句:“如此厚道?”
迎春不急于找回金凤,迎春奶妈的儿媳妇反而来求迎春去讨情。我正在笑这位王住儿媳妇脸皮怎么这么厚:
迎春先便说道:“好嫂子,你趁早儿打了这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方才连宝姐姐、林妹妹大伙儿说情,老太太还不依,何况是我一个人。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
我心想,迎春同学这是“反求诸己”啊。再看:
绣橘便说:“赎金凤是一件事,说情是一件事,别绞在一处说。难道姑娘不去说情,你就不赎了不成?嫂子且取了金凤来再说。”
我琢磨,迎春如此软弱,绣橘怎么如此刚强?难道作者是用丫鬟的刚强来反衬小姐的软弱?
王住儿家的好像活学活用了毛泽东思想,使出了共产党土改动员的经典招数--算帐,研究起了“谁养活谁”的问题,算出自从邢岫烟来了,她们赔了至少三十两。绣橘要发飙:
迎春听见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的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出去歇息歇息到好。”
绣橘急得哭了,迎春忽然做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难道迎春要抢在惜春之前出家不成?一看到《太上感应篇》这书名,我就想起了茅盾的《子夜》第一章里吴荪甫的父亲: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上感应篇》!”
茅盾说,“《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可是吴老太爷一看到上海的纸醉金迷,立刻就脑充血而死,“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拍的一声落在地下”。悲剧啊。看来贾二小姐也是凶多吉少。
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人来看望迎春,平儿问迎春打算怎么办,迎春:
仍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我不由得又大大地“咦?”了一声。突然之间,迎春成了全书中我最有好感和敬意的人物之一。我豁然理解了迎春的行为模式,因为我觉得,我就常常像她这样做事。她前面说的话都似乎只是胆小怕事,看不出什么理性思维;但这番话却不是这样,逻辑很清楚。她的思想分明是:我愿意自己吃亏来帮助别人,不过以不伤害第三方的利益为限。换句话说是: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除非他负了其他人。
这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当然,在操作的层面上迎春还是太软弱,用儒家的语言批评起来是,“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难怪连少问世事的林黛玉都笑她“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但是这种根植在人生观基本面上的善意,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一个能舍己为人而能力有限的人,和一个精明强干而永远不吃亏的人之间,我的感情毫不犹豫地倾向前者。因为能力可以培养,牺牲精神却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品质。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越善良的人需要的能力越强,用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话说: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呢?夸张点说,菩萨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时回头来看林黛玉进贾府时迎春的形象: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果然是“观之可亲”!不由得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早已有通盘规划在胸。
回过头来再说贾惜春。我原本以为一心向佛的惜春是宿有善缘的,谁知看到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在入画的箱子中搜出三四十个金银锞子和男人的衣物:
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
我大吃一惊,惜春这难道叫做“君子远庖厨”吗?!自己听不惯打人,不是说不要打,而是说不要在自己眼前打,太伪善了。王熙凤都说入画可以饶恕,贾惜春却又让我震惊了:
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防下次。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依他,我也不依。”
尤氏确认入画的东西是贾珍赏给她哥哥的,惜春却一定要赶尽杀绝:
惜春道:“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他去,他只不肯。我想,他原是那边的人,凤姐姐不带他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看到惜春这最后一句,我不由得批了句“呜呼!”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心肠怎么会硬到这种程度?!
惜春很快又说出了一句自白书性质的话:
“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我的脑海中立刻冒出一个词:自了汉。据说修习佛法有成的初级境界是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管别人,这就叫做自了汉。正这么想着呢,不料惜春立刻就自己承认了:
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好,‘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我长叹不已。原本以为有慧根的惜春,却是这样的一个气量狭小、缺少同情心的人。反衬之下,更加显出迎春的可贵,也许这正是作者的安排吧?
可是迎春、惜春的结局都很凄凉,就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主题,一个社会在衰落期时,无论贤愚不肖都只能玉石俱焚。
《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是:“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朵迎春花的命运却是匆匆凋落,哪里有什么善报。除了“道德的价值在于它本身”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语言能够抚慰这样的人呢?
有的。我想起了王元化为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写的序言:
“王安石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是的,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感到寂寞。”
两人确实有不认命这个很重要的共同点,不过很少有人把这两位拉到一块去,就是因为她们的善良程度相差太远了。晴雯是个超级自信、超级光明正大的人,她不屑于使用卑劣手段整别人。赵姨娘,呃,许多人之所以对她有好感,只是因为作者把她描写得太一面倒的糟糕了,成了个平面人物;不像对绝大多数人,有褒有贬,是立体人物。这样反而令人怀疑作者是在故意抹黑赵姨娘。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很少会有人赞赏赵姨娘。当然,同情可以有不少。
有王夫人那个大家族压着,她要扶正基本没戏,关键是她儿子的地位,但贾宝玉不死,她的这个念头也没可能,所以那次她真是花了大力气。至于贾环的不学无术,对比薛蟠还算好的,薛蟠可以以嫡子的身份到处招摇,她儿子就不行?
是错投了女儿身的豪杰。生活中这样的女强人是风险投资的最佳对象
娶老婆还是要找平儿这样的
晴雯嘛,个人是不大喜欢的。偶见评论说蓝萍女士就是晴雯的性格,猪老深以为然。不过对于蓝萍女士,猪老倒是颇有几分钦佩的
冰雪聪明的是平儿、宝钗、当然还有探春和贾母。
甚至王熙凤也不是聪明人,个人认为她不过是比赵姨娘多了一堆小聪明
当然,全看怎么理解聪明了
或者换个更准确的词——生存意志
薛蟠同学就是一个呆子
史湘云真可爱也,木有争议
玩了就要愿赌服输。没人逼着这几位生往权力中心冲刺吧
儿子才是她命根子,她把感情都用在儿子上了,要强而且有能力的探春自然感到被冷遇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凤辣子要是不出嫁估计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是一切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根源
读书时,只注意了故事情节,注意了主要人物,以及有特色的人物。对于一些次要人物如迎春和惜春,一带而过而已,虽有些疑问,放下书本也就全放下了。读此段,深受启发,深受启发!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16。本帖花:4
探春心高气傲,脑子嘴皮子都是一等一的,天生的领袖气质,更兼对自己的才具优短始终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进退有据。我这么说决非毫无凭证--她在第一次对诗之前的心理活动就说明了这一点,大致就是:有钗黛在前,自己是没有什么花头的。此后她与李纨、宝钗共掌大观园之事时,议事过程中宝钗掉书袋子话里话外隐隐有训导之意,她却毫不争辩。我看到这里颇感意外,因为宝钗和探春在这里各自表现出自己常规性格中的反面。
探春的确是最具领袖和管理才能的,比宝钗更胜--不是因为她比宝钗聪明,而是因为宝钗对自己言行的限定太多,总是努力保持一个温文敦厚的形象。探春这方面没那么多顾忌,该拉下脸就能拉下脸来。
平儿是全书中最为完美的女孩子。
没有之一。
晴雯在性格上=蓝萍,这个说法倒是头回听说。不过确有几分道理。蓝萍可以下得狠心,敢拼敢赌。这方面,晴雯也类似,但恐怕是个弱化版、缩微版。晴雯是个心直口快、浮躁、没有机心的性子,一分钟前还在骂一个人,一分钟之后又开始疼她--看看她对芳官就知道了。再就是疾恶如仇,对有问题的人会下死手。挑这样的女生做老婆,需要有绝对强悍的神经。俺是没福亨受的。宝玉也没戏。晴雯之死的确令人痛心不已,不过如果硬是不让她死,最后很可能会是个遗憾(要么从俗,要么做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