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八一旗下保定生(一) -- 逸云三洲
很多年前,初到西西河的时候,开写《中共早期军事人物一知半解谈》,当时只得一个《猎头篇》;越一年,才又续写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堂友篇》。所以有河友就开玩笑了,说小A挖坑,一年一层……,其实也不尽然,这多少年又过去了,第三层也没见出来不是?所以说咱们这里的风貌,是老大一直在改、老哥一直在看、小A一直不挖……
还好分层封顶,否则妨碍交通了……
其实当时倒是想继续写来着,开头也有了:
结果形势比人强,一拖就拖下来了。转眼多少年过去了,烂尾楼那里,地价腾贵,便是有人想再续前缘,不缴足罚金,看来也不得进去施工了……还是去郊县吧,另打锣鼓另开张,也不算一知半解续谈哈,您要不知道呢,只管当新货来买;要是过来人嘛,咱这里,还有点隔年的月饼馅……啊?呸呸,想自己砸招牌呢?是陈年老醋、陈年老醋……
玩笑过了,言归正传吧。
民国改元以后,根据袁大总统的命令,建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大总统是宫保出身嘛,虽然更擅长逼宫,前清的好东西还是要继承的,包括陆军教育制度。其实保定那地方,清朝末年的时候便是军事教育重地了,设有设有北洋陆军将弁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建立,先后改建及改称北洋军官学堂、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军咨府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和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又称或改称北洋陆军武备学堂、通国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协和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北洋六镇的军官们,大半出于这两所学校。民国新建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相当于清末原计划中的陆军兵官学堂这一级,是军官养成制度的最后一环,也是中央体制下唯一一所国家级的初级军官学校。
如此说来,保定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一定是北洋军中的香馍馍了?才不是呢。前清的老保定们才是北洋军的骨干,民国的新保定们,就差得太远了。特别是前几届的保定学生,当中颇有些参加过南方起义的革命党,所谓脑后有反骨之辈,不为总统陛下所喜。有样看样啊,于是终北洋政府时期,保定生在北洋军队里,一直并不吃香。这实际好算是北洋强人的败笔了,都知道要给出路,酸秀才都要给点中举的念相,何况舞刀弄枪的军校毕业生尼?北洋军当草,蛮子军当宝,自然多去了南方造反。
当然北洋重臣,也不是人人把保定生当草,袁总统的亲信陈宦出掌四川时,就带了大批保定生过去。后来大总统华丽转身,想当皇上的时候,陈亲信虽然变性入了中药(二陈汤),催了陛下的命,却到底没能捂住四川的底牌。保定生则在四川扎下根来,以后慢慢形成以邓晋康、刘自乾为领袖的保定派,在川军中,那是很给力的了,邓、刘两人,各领一个军事集团,都曾执掌过四川的军政大权,是川军中的长青树。当然以唐孟潇为首的保定系军官,在湘军中势力更大,一度遮云蔽日。
相比四川、湖南的情形,广西的保定生们在起跑线上还是稍逊一筹的。这也难怪,老桂系是绿林老大们掌盘子,知识越多越反动,保定生们灰头土脸,避之大吉。广西陆军的模范团中,算是给科班出身的军官网开一面,这才给保定生们留下几粒种子,但石头缝里爆出芽,毕竟辛苦自知。还好旧桂系及时垮台,于是小芽们疯长,三两下就成了新桂系的大树,白健生、黄季宽为掌门的桂系保定派,终于一鸣惊人了。
新桂系算是广东政府的旁系了,基本是在广西自立门户。驻扎广东的军队呢,却也不好混算成一脉的,投身广东军的保定生自然免俗不得,到北伐前夕,大致可分为蒋光鼐、余汉谋、黄琪翔、李汉魂等粤军系保定生和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陈诚等党军系保定生。不过小沙弥学成后虽然各进各的庙门,菩提树下听讲的日子还是不会轻易忘记的,保定生呢,彼此之间当然有交情好讲,粤军、党军的界限,有时也不是那么好分的,比如邓演达,那是粤军系保定生中的领袖级人物了,与党军却也一样大有渊源的,只是最后做不了蒋系而已;又如陈诚、严重、薛岳,都在粤军中当过班,却又去了党军,薛岳以后还干回粤军。
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从北伐开始,无论粤军系、党军系;还是新桂系、湘军系,南方军中的保定生们一起上了高速公路,前途日益明亮。当然,随着蒋先生在中央政治中的日益雄起,党军系保定生们的舞台自然是最为广阔的。但其他系的保定生,一样有很多人曾执掌过全国性的军政大权;这无疑是喜剧的一面;悲剧一面呢,那就是同根相煎的局面屡见不鲜。还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自卫战争……这话好象有些问题哎,为什么还好?……情愿没有人打上门来,就不用轰轰烈烈嘛,因为轰轰烈烈的后面,是惨烈的牺牲……所以说不是战争“还好”啦,而是既然被迫打一场自卫战争,对很多军人就是“还好”了,因为没有这场战争,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会有很大不同的……
哎,不是说“八一旗下”吗?怎么好象是在说“青天白日下”嘛……
我改、我改……其实,也不白说嘛,已经有言在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面提到的川军邓锡侯、刘文辉;湘军唐生智;桂军黄绍竑;粤军蒋光鼐、黄琪翔;党军张治中;不是最后都走上人民共和国的舞台了?当然,要说“八一旗下”呢,还不能算他们了,因为他们在人民共和国时代,都不再扮演军事角色了。去五五年开国将领的行列中找找看?说起来,解放军将领当中,在民国的军事院校接受过教育的并不算很多,毕竟红色军队是自成体系的,但两下里也不是绝缘的了,“八一”枪响,红旗下的部队,都是昨日的国民革命军;井岗山上,黄埔生也很多的嘛。
不过,各个时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红色军队的民国军校生,在历次战争中牺牲很多,特别是早期的加入者。五五年开国将领的行列中,民国军校生的人数已经比较少了,其中,还是以黄埔生的比例大些,比如,十名元帅当中,有两人;十名大将当中,有三人。保定生就很少了,按军衔顺序,从高往低,元帅大将当中是没有的,上将中有一人,就是陶峙岳。
陶峙岳是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的,湘军旧将。湘军啊,保定生一度遮天蔽日嘛,大当家是一期生、日后国民政府武汉版的军事强人唐生智。陶峙岳是不是唐孟潇的手下?不是。湘军中确实很早就形成一个以唐生智为首的小集团,骨干基本上都是保定生。唐氏势力不断扩大,最后控制了湖南省政,并加入北伐,成为北伐军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军事强人,汪蒋分裂后,唐生智成为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一军事将领。但无论是湘军时期还是参加北伐军后,陶峙岳都不是唐生智集团的成员,并且还经常身处敌对的派系中。
熟悉湖南旧事的朋友都知道,北洋时期,湘军内部曾发生过三次很大规模的内斗,第一次是谭延闿、程潜和赵恒惕三派混战;第二次是谭延闿、赵恒惕两派恶斗,最后一次是唐生智驱赵自代。第一次内斗时,陶峙岳是湖南第七守备区司令、湘军第六混成旅旅长陈嘉佑部下的营长。当时湘军第一师师长赵恒惕,趁程潜系军人发动反谭兵变之机,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逼走老首长谭延闿,自任湘军总司令;随即又为老首长声张正义,将日本士官学校的老同学兼老对头程潜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湖南。
赵同学清算完程同学,返身又去找学弟陈嘉佑的晦气。陈嘉佑原本就是倾向谭延闿的,赵恒惕取代谭延闿后,虽一度容忍,但两人的矛盾很深,终于闹到兵戎相见。陈嘉佑不是赵学长的对手,被打得只剩下两营人马,只好在两个营长的护卫下逃往湘西。后来只身去上海追随老首长,残部由湘军第九旅旅长刘叙彝收编,两个营长都留任原职。这两个人,一个就是陶峙岳了,另一个呢,则叫许克祥。嗯?名字有点熟?对了,日后马日事变的主角。
而支持新总司令的湘军团长唐生智,则早已被赵总提升为湘军第二旅的旅长,唐生智集团的骨干们也跟着水涨船高,,保定一期的刘兴和三期的何键都升了团长。由于保定生们在湘军新旧总司令之争中,多数是服从赵总司令的,所以赵总收拾陈学弟时,对保定出身的陶峙岳,本来是有意拉拢的,发表他为团长,要他率部留待整编。可陶峙岳念旧,跟着陈嘉佑出逃湘西,结果就只好到刘叙彝那里去当营长了。
不过谭延闿、赵恒惕两派之间的恩怨,这还没有完,结果又发生第二次火拼,跟上次不同,这次是大打了,湘军各部自愿非自愿,免不了划线站队;唐生智率领湘军二旅力挺赵恒惕;陶峙岳所在的九旅,在陈嘉佑的游说下,则站在了谭延闿一边。陶峙岳这一次,又是站在湘军多数校友的对立面了,因为不仅是唐生智集团的保定生们,湘军其他部队的保定生,也有很多站在了赵恒惕一边,包括陶峙岳的同学,湘军第三旅第六团的团长袁植。袁植的态度还是有些代表性的,他们未必亲赵反谭,但对谭老总带部队出湘投奔孙中山的前景颇为疑惧,所以袁植一直按兵不动,最后至被暗杀。袁植死后,袁的亲信部下,营长、保定三期的周磐和连长彭德怀大为悲愤,在大部分军官的支持下拖走部队,随他们的旅长刘鉶,加入了赵总的营垒。嗯?名字又有点熟?对了,彭大元帅也有当连长的时候嘛。
谭延闿、赵恒惕两派第二次火拼的结果,又是谭派落败,不过谭延闿这次得以从湖南带走大批的部队,比上次拎个小包裹投奔孙总理,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谭军进入广东,成为影响广东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奠定谭延闿日后在国民党政府内的地位,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陶峙岳所在的九旅残部,却没有随谭军出湘,而是在两位保定生毛炳文、陶峙岳的带领下,接受了赵军的改编,最终缩编为贺耀祖师的一个团,陶峙岳出任团长。至于许克祥,率本队当了一段时间山大王,最后投奔了黔军袁祖铭。
看来,谭延闿跟保定生缘分不大嘛?谁说的,人家后来不是有了个保定系的乘龙快婿?介大的缘分……
得了,回来说正题吧。陶峙岳两次参加反赵,结果还能升任团长,赵恒惕肚量不小啊。其实不然,陶峙岳能够升任团长,是贺耀祖力保的缘故。贺耀祖跟陶峙岳是什么关系呢?按陶峙岳本人的说法,叫同乡加同学。可贺耀祖是留日士官生呢,这同学何解?其实当时军官中,有四校之谊一说,所谓四校不是指四所学校,而是四个层面的学校,就是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军官们通过四校之谊拉上关系,平时互相帮衬,对仕途也很重要,在内斗频繁的局面下,那更是护身符了。
贺耀祖跟陶峙岳,是湖南省陆军小学、陆军第三中学的先后同学,加上同乡这一层,私交是很好的。本来赵总这次能够获胜,全靠唐生智、叶开鑫、刘鉶、贺耀祖等几个旅长保驾,所以战后论功行赏,这四人都升了师长,贺耀祖说话给力,陶峙岳才得以当成团长。而陶峙岳跟原来第九旅的参谋长毛炳文,则是湖南省陆军小学、陆军第三中学的同期同学、保定军校的先后同学,所以九旅落败,这两人抱团走;行伍出身的许克祥,就干脆投黔军去了。不过九旅改编的时候,毛炳文是残军之首,仍未免去职,后来才又回来,担任贺耀祖的参谋长。
湘军第三次大规模内斗,是日长夜大的唐生智集团,把矛头指向赵总。其实老赵本来已经混得越来越没有人缘了,铁杆保皇派,也就叶开鑫等几个,不过唐生智这次手条子辣了一点,连保定同学也一样修理,结果非唐派大串联,一起成了反唐派,连比较不激烈的贺耀祖也参加进去了,陶峙岳当然又成了唐同学的对立面。唐生智挡不住了,就转身当了国民革命军,于是保定小学弟叶挺急如星火,奉命从广东赶来力挺,一场湘军的内斗,终于引发全中国的大变局。
待续
一看作者就知道是好东西。
彭老总开始当兵6,7年,一直就在这个湖南第二师三旅六团里面转悠,何止当过连长,他是从二等兵开始,到一等兵,副班长,班长,排长,代理连长,连长,全都当了个遍,的确是最底层干出来的,一直就是袁植,周磐手下,中间还被迫解甲归了田,还救了老袁两次,这三个人,还是有感情的。
老袁的被暗杀,彭回忆是当时的师长鲁涤平干的。袁被暗杀,周,彭拉走的是一营和团部,二,三营驻扎的地方本来离师部就比较远,而且鲁师主力正急忙南下,所以他们也能顺利脱逃。
团附随袁植一同去师部开会,返回途中出事后,当时仅有一个马弁跑回团里报告,于是由一营营长周磐主持,将团部和一营拉走。
彭德怀确实建议部队开湘乡、永丰靠近二、三营。但实际上,二营营长是亲师长鲁涤平的,袁植就是为二营的一个连长所杀。这个营最后是按师部命令出动的,所以无所谓脱逃。
彭年谱和自传写的都是团长袁植,团副周磐。不知道你这个说法是出自哪里?
彭自传里面说的是,师部鲁涤平的命令是,经衡山,永州入桂转粤,所以,你自己原文说的“拖走部队”也好,“脱逃也罢”,都不算是按师部命令出动。
蛰伏多时,原来在续写这个保定红色系
周磐当时是一营营长。另,团附不是团副,当时军职应该没有团副一说,团附的实权其实还没营长大。也许,周是营长兼了团附?
这个兼职说,可能是最贴切的了。
另外,我手头有的这个年谱,写的是团副,自传写的是团附,以前还真不知道这个团附和团副的区别,这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职?
因为当时没那个军职。团附,团部附员而已,不及共军团副。这个混淆在大陆的文本中还蛮常见的,估计写的人也许是共军出身。
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北伐军从广西、广东、贵州各方向大举援湘,湖南的局面很快改变。
嗯?两广顺理成章,那是国民政府的根据地。怎么贵州也跑出北伐军来了?
这个呢,是收编的黔军。贵州军阀袁祖铭,因插手四川失败,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八只缸十七只盖头,根本无法在本土排排坐下来。为向外寻求出路,遂接受国民政府的名义,出任北伐军左翼总指挥。不过袁祖铭脚踏两头船,很晚才打出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其大部队也是在局势完全明朗之后才开进湖南的,与其说增援,不如说是去抢地盘去的了。战争早期,真正在湘西参加作战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贺龙部、第二师杨其昌部。
贺龙部的情况,在《猎头篇》里已经介绍过了,本是湘西土生土长的民军,后往四川发展,成为川军熊克武集团的旁系。熊克武部进兵湘西后,贺龙跟熊系主要将领闹翻,接受过赵恒惕的改编,出任湘西镇守使;但不久又遭到赵军攻击,遂撤往贵州,在袁祖铭那里挂单。唐生智下克上,导致湘军混战,贺部趁势重回湘西,与叶开鑫、贺耀祖等反唐派将领交战,并很快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唐生智曾想收编贺部,发表贺龙为其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独立师师长,但贺龙认为,还是挂靠袁祖铭系统较为安全,遂接受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的名义。
都知道贺龙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军事教育,但他的参谋长,却是科班出身的。这就是王操如。王操如是湖北人,保定军校二期的,跟陶峙岳是同期同学。王操如曾在川军中服务,是邓锡侯的部下,前面说过,邓是川军保定派的首领之一,手下校友很多……那什么,流通性过剩,总要影响些票面购买力?何况那时军队中的地域观念,还是蛮严重的,王操如是外乡人,竞争中怕多少受点影响?于是被正在川军中发展的贺龙,觅宝一样觅了去。贺龙礼贤下士,王参谋长那是被待为上宾的。只是能者多劳,贺将军管军管民,参谋长则军队上的事要参要谋,地方上事一样要代拆代行,所以忙得一塌糊涂。
王操如后来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副师长,却不幸英年早逝了。关于他的死因,贺龙在给北伐军上级指挥部的电报中,曾有提及:龙自出师以来,湘西、鄂西相继肃清。中经羊龙滩一役,王副师长操如积劳致死,团长穆冰如饮弹殒命。黄金口、斗湖堤一役,贺敦武旅长又战死,大功未定,万骨先枯,为主义牺牲亦弗反顾,……
我曾看到有文章指王操如是中共党员,但并没有给出其入组织的路径及进行的组织活动,我亦没有看到其他途径的证明,故单看到这一句,也不敢贸然定性,所以不将王将军正式列在八一旗下吧,但作为八一军创始人之一曾经倚重的保定生,至少也是值得提上一笔的。北伐军占领湖北以后,贺龙部派出人员,护送王操如的灵柩归葬故里。贺龙本人还送过挽联:不贪钱,不怕死,致其终志;爱人民,爱共和,乃厥初衷。
贺龙部初回湘西时,贺耀祖部尚在反唐阵营,所以两军还交过手。不过打仗归打仗,走动归走动,北伐军想说服贺耀祖加入国民革命,贺耀祖想跟贺龙和平共处,所以贺耀祖的参谋长毛炳文造访贺龙的指挥部,两人还换了帖,成了结义兄弟。不久北伐军底定湖南,湘军中反唐联军作鸟兽散,各寻出路,死硬派随吴大帅的北洋军去了湖北,国民政府重点公关的贺耀祖部则转身成了革命军。不过形势变、出价也变,北伐军方面本来答应收编该部为一个军,贺耀祖犹豫不决。等到牛市信号明显,毛炳文赶到交易所……啊?呸呸……明明是革命军的总司令部,总司令一掐着指头一算,这点铜钿,蓝筹股买不起了,给点垃圾股吧……还是交易所?……于是编了一个独立师。
不管怎么样,贺耀祖部还是加入北伐比较早的军阀部队了,番号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陶峙岳也就此成了北伐军的团长;他自己的回忆中曾提到和贺龙部队并肩誓师的情形。但这两支部队很快就分手了,贺龙部攻击鄂西;贺耀祖因为跟唐生智反过脸,不愿留在两湖战场;由于他跟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跟蒋介石也算振武学校的先后同学,蒋那里也有意拉拢,所以将其调往蒋亲自指挥的北伐军右翼军,打孙传芳去了。
贺耀祖部在北伐作战中还是颇立下一些战功的。打下南京后,扩编为四十军,陶峙岳升任该军第三师的副师长,以后进一步升任师长。贺耀祖在北伐后出任过南京政府军委办公厅主任、委员长侍从室主任等要职,还挂名兼担过军统局的局长,但没有再带过兵。他的基本部队被慢慢中央化了,其旧部下毛炳文、陶峙岳先后掌管过这支部队。其实熟悉红军战史的朋友,对这支部队一定不陌生的,中央苏区的战场上,毛炳文部出现的频率还是不低的。红军长征到达西北以后,毛炳文又率陶峙岳师和许克祥师调到甘肃,是缘分还是冤家路窄?
反正两军中少不了故人旧交的,彭德怀不是老湘军吗?陶峙岳的副师长,还是彭的同学。彭德怀曾专门写信给老同学统战,据说是起了一点作用的。抗战开始,两家又在一条战壕里了,贺龙师长还有信给毛炳文军长,叙叙湘西结拜的旧谊。抗战之初,该部在上海参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后来这个部队就完全被胡宗南改造了,陶峙岳在胡宗南处官越做大,由军长做到集团军总司令、警备总司令,真正能指挥的部队却越来越少。好在陶峙岳资格很老、交际很少,不给他个灶头徒惹闲话、给他个灶头倒也不至于给上官惹多少麻烦,所以总算保住一个冷灶头。
抗战结束,陶峙岳由保定校友张治中邀请,两度进入新疆任新疆警备总司令。第二次任职,已是国府风雨飘摇之际了。新疆这个地方,民族关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未必很容易去评论陶峙岳任职期间的功过了,但他在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候,尽力避免了边疆地区的战火,从而减少了在这个敏感地区埋下大量隐患的可能,对国家而言,陶将军有功焉。
陶峙岳起义后,曾任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并在五五年时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样是起义将领背景,任解放军的兵团司令并授上将军衔的,还有二十一兵团司令员陈明仁,又一个湖南籍的将军了。不过陈明仁是黄埔生,党军系统发展起来的,跟陶峙岳不同。但是,二十一兵团还是有保定生的,并且是湘军旧人,只不过比陶峙岳资格浅点。此人就是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李觉。
李觉是保定军校最后一期的毕业生,在唐生智部任连长时,由唐生智介绍,与何键的大女儿结婚。前面说过,唐生智很早就在湘军内部结成一个保定生集团,但何键不算是最早的成员,他本是程潜的部下,程潜被赵恒惕拱倒以后,以保定生的关系被唐生智拉进他的小圈子内,很快成为集团的核心成员。北伐战争时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与唐集团内其他几位军长(刘兴、李品仙、周澜,都是保定生)相比,何键只是比刘兴低一位(刘在唐生智下野时曾代理全军指挥),但实际上的军力是超过刘兴的,并且有自己的派中之派,一样以保定生为骨干。
唐生智倒台后,死忠的刘兴、周澜也倒了,李品仙等人是广西人,回去成了桂系大将,剩下何键善于经营,终于获得湖南地盘,并成为新的湘军保定系的掌门人;李觉也逐渐成为何键系军队的主要将领,名义上是集团内的第四号人物,实权则超越集团内几乎所有保定学长,并直逼何的同学、集团二把手刘建绪。湖南曾经有个省保安司令部,何键、刘建绪分别担任正、副司令,李觉则任保安处长,虽说实权都在他那里,可名义总在刘建绪之下。可何键竟不避嫌,出差时叫女婿代理司令,搞得刘建绪大为恼火,后来趁蒋介石拉拢,出外独当一面去了。
何键部曾是红军的主要敌人,中央红军及贺龙部红军跟他们打得昏天黑地,何键的旧部将彭德怀,一度还打进了长沙。李觉是何部的主要战将,当然常跟红军交手,还跟着红军大游行,一直跟到云南去。抗战刚开始,何键便丢掉了湖南地盘和军权,李觉呢,却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达到其军人生涯的顶峰,他率领七十军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上高战役等很多战役,所部浴血奋战,李觉也积功升任集团军总司令。
抗战结束时,何键集团已基本瓦解,何键本人早就没有多少实权了,不久更成了空头参议;李觉也失去兵权,开头还能当些绥靖司令之类的官,最后干脆成了总统府参军。何键翁婿处于这种境遇,自然对蒋介石没有好感,加上李觉身边早有共产党潜伏,如抗战时期任其参谋、参议的马子谷,对其做了不少工作。解放战争末期,程潜出掌湖南省政后,谋划湖南和平解放。李觉便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去了。由于李觉在军中尚有残存的影响力,所以对联络部队起义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并且在最后行动中亲自往一线指挥,遂任起义部队第一副司令官,在陈明仁往北京开会期间,代理司令官职务。
起义部队被解放军改编为第二十一兵团后,李觉被任命为副司令员,但任职时间不是很长,后来脱离军职,转往政协工作去了。故五五年授予军衔,就没他的份了。李觉的丈人何键,则到香港去了,后由老部下黄杰安排,接去台湾。何键在大陆时已经过气,去了台湾,当然也不会做什么事,只是担任些顾问的名义,加上身体很差,不几年就去世了。他的老上司程潜、唐生智及老同事刘兴等人则都留在大陆,程潜、唐生智担任过湖南省的省长、副省长,刘兴担任过省体委的副主任。
待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