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从四代看我们的工业的赶超道路 -- 桃子甜
这几天,四代的照片到处贴,分析四代的文章也很多,其中不乏精品。我也凑个热闹,从工业基础,工程技术的角度聊聊。
四代, 是一个里程碑。 是航空工业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是我们多年来补课的结业证书。在四代以前,我们一直是一个赶超的角色,着重解决的是有和无得问题,就是“人家有,我也得争取有”。在四代后,我们应该算是进入了第一集团,和美帝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有差距,但不是代差,有的地方,还是各有千秋。考虑到我们和美帝的全球战略的不同,在东亚的这一亩三分地界上,可以开始和美帝叫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下表是我总结的我们在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航空技术上的差距,以战机服役时间为标尺。
西方 苏联,俄国 中国
一代 F-86 Mig-15 Mig-15
首飞 1947 1948
服役时间 1949 1949 1956
当时我们只是援助生产,设计基础和开发能力基本空白,
第一代,和西方主流的差距应该在40以上。
西方 苏联,俄国 中国
二代 F-4 Mig-21 J-7
首飞 1958 1955 1966
服役时间 1960 1958 1980
虽然首飞时间只差10年,但是,米格21也是苏联全盘的技术转让,我们对其并不知所以然,任何一点改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米格21的完全消化,吸收,由于文革的影响,到八十年代才完成。
如果以80年代八爷定型,七爷的改型成功来算我们吃透了2代机的技术的话,差距应该是20年到25年左右。
在来看三代机,
西方 苏联,俄国 中国
三代 F-15 Su-27 J-10
首飞 1972 1977 1998
服役时间 1976 1984 2006
差距反而拉大,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文革的冲击,造成人才,的断层,和知识,研发,工程积累的停滞甚至倒退。
2. 空军战略目标的错误设定,从好大喜功,不顾国情和工业基础的双25,变后掠,远轰,到歼六万岁,歼12空中李向阳。耽误的不少大好时光。
3. 苏联的援助停止后,我们工业体系的薄弱,马上就显示出来了。材料不行,工艺不行,加工不行,测试手段不行,处处都是短板。极端的例子就是顾总得亲自上天,才能看到八爷的涡流情况,那时的风洞还不过关呀。
4. 10号因为完全自主设计,而且研发体系从苏式转为美式,设计标准,试验手段,都得从头来过,不亚于一次革命。
5. 六七十年代,在我们折腾的时候,航空技术大发展,发动机,电子技术都有革命型的发展。三代机对二代机的优势是压倒的。70,80年代中国的天空,对美苏眼里,是不设防的。
三代的差距是30年。但是从三代起,我们的基础扎实了,研发体系完备了,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了,以后就是加速度了。
三哥就是没有这一步,一直这么虚者,才有LCA的笑话,他们的笑话还会继续。
从三代后,我们眼里就只有美帝了。
四代呢?
四代 F-22 T-50 J-20
首飞 1990 2010 2011 21
服役时间 1997 2015 2016 19
差距降到20年左右,是我们真正开始赶超的结果。
往后呢? 我们就快和美帝站在一条起跑线了。他的X-37在飞,我们的神龙也快了。
五代空天 X-37 神龙
首飞 2010 2015 预测
服役时间 2020 2025 基本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5
2020,是美帝退出东亚势力范围的时间段。 中美划洋而治,是我们的中期目标。
发动机的发展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更坎坷,更艰辛。 我在“关于可不可以用两弹一星的精神和投入来发展航空发动机”链接出处一文里略有介绍。
作为一个理工科背景的人,我欣喜的看到, 我们的差距在迅速的缩小。时间在我们这一边。
上面的痛苦的赶超路径,我想, 在我们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是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有的领域做的好些(好比造船,家电,汽车,电子,等),有的做的不那么好(如芯片,发动机),但基本上,发展的趋势和走向都差不多的。
在这些赶超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每年的理工科毕业生是美帝的6倍,这些人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里摸爬滚打,20年后,其中的佼佼者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 这样的人慢慢的多了, 整个工业的底子就慢慢的雄厚起来了。
每年大规模的国防科技投入,系统的,全面的赶超。 以前能绊住我们前进步伐的东西太多了。 以后,各个子系统的研发工作都不差,新的型号会想雨后春笋一样让我们目不暇接。就如同美帝的50, 60 年代,是技术工程师们的黄金年代。
世界准备好了面对这样的中国吗?
不知道。
我是准备好了, 我们已经等了太久。
我们的路还很长,从1840年到现在,我们的先烈们救亡图存,到我们的奋发图强,到我们的子孙建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条路还很漫长,四代不过是这条路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让我们庆祝吧,然后上路吧。 让一切反动派在我们的成绩面前发抖吧。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婴儿潮”那一代,他们的功课和我们一样紧张;他们那时候的中学数学题,不比我们的容易;那个时代的美国小孩,最崇拜的人不是Paris Hilton,也不是50cent/Icecube,而是 -- 中学里的物理老师... 那是一个崇尚技术、爱好科学的年代,最优秀的孩子长大要去NASA工作...
所以美国才会有六七十年代的人品大爆发:超级计算机,阿波罗登月,大力神火箭,航天飞机,互联网...
现在的美国产业空心化... 聪明小孩长大都去华尔街投机捞钱,谁还去做工程?美国大学里的工程专业,还剩了几个美国人在勤勤恳恳做研究?不肯努力不肯吃苦,只想躺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喝酒泡妞吃老本,被超越只是个时间问题...
诚然老美是不学工科了,但美国的工学院里也没空下来。大批老中、老印在源源不断地往里填,而且都是中国和印度的顶尖学生。
老的老中、老印该退休了,新的来的越来越少了,“本土”的“白美国人”更是凤毛麟角……然后呢?
f22首飞是在1997年,1990年首飞的是YF22,这个与前者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F22正式服役于实战部队是在2005年12月
目前的趋势还是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呈加速状态、全方位涌入美国。
西河的气氛是强国的,但国内论坛里根本不是这样的。在我能见到的未来,大学出国潮是不会慢下来的。
另外,随着华人在北美工业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会带动更多的华人来美淘金的。比如现在美国大学里,华人教授越来越多,就会招更多的中国学生来美。
至于三十年后,老中的下一代也长起来了,可以接过老爸的枪了:)
个人觉得,一个老美如果选择了物理数学,那他往往是真心喜欢,甚至比多数中国人还投入. 未来美国科研可能是自己人站住关键位置,手下多数是外国移民.
我的同学,最早从95年开始出国(去美国念本科的),到现在回来了1/3了。现在回来的多数是转了做行政的,做技术的回来的还比较少,但是也不是没有。看趋势以后会越来越多的。
对美国的认同感不像美国本土人那么深,哪儿好就会去哪儿,不像美国人根就在美国。美国如果能保持吸引人才的各方面优势,这些人就会留在美国。如果不行了,这些人很多就会跑掉。
前阵子我回大学母校探望我的老师。他说我们学院要扩充教研队伍,他刚去美国招人去了。结果五个职位收了三百多份申请。不是排名前五十学校的博士博后,第一轮直接就给刷下去了,连被仔细看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国内提供的条件并不差,越来越多人回国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我看到的情况是二次筛选过程:
第一次,在国内本科、研究生阶段,好学生多数去美国了,这点在北大、清华、中科大更甚。
第二次,出国的学生,但凡能适应美国、在美国找到体面工作的,都选择留在美国了;回国的,我看到的,都是不能找到体面工作的。
我身边的例子(仅限理工科类)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
唯一的例外,是女方在国内有“极稳定”的工作,死活不愿出来,婚房也早就买好了。所以男方只能“被海归”了,因为他根本不愿回去!
究其原因,做技术的人,主要是求个稳定的环境。目前国内不成,房子一项就卡死多数人了。
再多说一句,看现在的“千人计划”,不也是在破产边缘了:我还没见到入选的人,真正全职回国的。
还有,上个月留学基金委公布的那个97%回国率也是假的!!!
比如我一同学,是因为父母死活要求他回来而回来的。他在美国呆了十多年了,混得还不错。但是他的父母非要他回来,他们觉得在国内发展机会也很大,而且可以在他们身边。(他父母去美国住过两年,最后还是不喜欢,就回来了。)他是个挺孝顺的孩子,花了些时间在国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就回来了。回来后说工作比在美国时辛苦多了,但是前景也比较大。目前租房子住,租金公司全包。
留学生回来的原因会有很多。但终归的原因就是国内环境变好了,而且还在上升势头中。比如我同学,如果国内环境很差,他爸妈也不会让他回来。如果他不是在国内找到了待遇可以接受的工作,他也不可能回来。再比如,十多年前有几个老婆会逼在美的老公回国,而不是逼老公出国然后自己好跟过去?
要的是工作经验。同学是有回去的,野村呆了几个月拿到offer就跑回国的该怎么算呢..
我周围的,都是那种基础研究类的理工科。
回国,最可能的是进大学当老师。但国内大学普通老师,一个月也就5000块,很难过啊。因为是基础研究类的学科,所以拉横向课题的可能性很小;更别提到外面捞钱了。事实上,这种学科只能靠国家养着的,全世界都这样。选择以这种研究为职业的人,多数是甘于平淡生活的。
这种基础研究类的学科,目前追赶美国的时候可能不太需要。但要超越美国的时候,很难想象缺了会怎样。
眼下,J20那么光鲜。其实,里面的算法多数是老美搞出来的,象算气动、算RCS等等。这些基础的算法,都是要十年八载的冷板凳才能搞出创新的,而且多数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仿的话,对着人发表的论文,再来些Open Source什么的,却是三年一般能仿出来。问题是,现在可以仿老美,将来真正要超越的时候,就没得可仿了!
相反,你身边见到的,也许多是应用类的学科。回国出路很多,进公司一年拿几十万也问题不大,所以,回国的人自然就多了。
我是书读到一半就从美国最大的农村(LA)回来了。
美国是不错,但是没有90年代的时候差异大了。
能留在美国的,都是特别好的或者比较差的。
其实回国,天更高地更广。
回国后困难非常多,似乎看着比美国难混。
但是,在美国我可能只是个小主管,在中国,我是决策者。承担压力更大,困难更多是应该的。现在美国加拿大都有我们的子公司,给我们打工的老外高官,压力比我也小不到哪里去。多说一句,有时候他们搞政治斗争比中国人还厉害。
追求相对轻松地生活,留在美国是非常好的选择;追求自我价值,国内不能说绝对好,但是机会多的非常多。
人各有志,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