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汉语方言发音规律的一些观察,从改开搞开始 -- 瓦斯
其实东北话有时也把“解”读作“改”,解开绳子就说“改(解)扣”,小孩玩的用线绳在手上套来套去的两人游戏,就叫“改股”(解股);上街说成“上该”;满街走说成“摇该跑”。还有一句俗话就是“冤仇宜改(解)不宜结”。
至于发音,也不是那么绝对,以“解”为例,解(gǎi)开,解(jiě)释。声母j开头变成g开头,规律性没那么明显,h与f的问题更加明显。黄(fáng)色,飞(huī)机,所以“黄飞鸿”这个名字读出来是笑点十足。但是在四川部分地区的方言里,“黄”和“飞”这些的读音还是和普通话一致的,最具杀伤力的是hu,几乎无一例外发音为fu。不知道是否和这个变化有关,用四川方言交谈的话,极少用“忽然”这个词,基本都是用“突然”。平舌音和翘舌音是否区分,因地区而异,成都话大概就是全部平舌音了吧,但实际使用范围却很小。
四川方言会给人一种“土”的感觉,但“土”得可爱,方言喜剧层出不穷。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很多字词的发音都向普通话靠拢,方言也就渐渐留在老人的口中和我们的记忆里了。
比如书念作fu,水念作fu,睡觉念作fu jiao。
花谢花飞飞满天——我用方言读:fa1 xia4 fa1 fei1 fei1 muan3 tian1
黄 wang1、坏 fai4、化肥 fa4 pei2
姐 jie3,借 jia4,金 jin1,讲 gang3,江 gang,家 ka
胡子,没这个词,只有胡须子, wu2 xiu1 zi
幸福 xin4 fou4
难以区分的是r,l,印象里没有r这个音,zh ch sh就更没有了
隋唐古汉语反切,“解”有两读:一读“改”,对应普通话的jiě。 一读“害”,对应普通话xiè。至今有南方话里读“螃蟹”如“旁害”,元曲里有这样的句子:
“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
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
可以为旁证。
第一个读“改”的“解”,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读“害”的“解”,有被动意义: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关。今天普通话的解(jie3)和解(xie4)分别对应“解”的主动和被动状态。
有时候,不同声母分化出了不同汉字,例如:“见”代表主动意义,“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类似的还有“登”和“增”。据说藏语里存在着对应的结构。可见,古汉语也是有被动语态的。
湖(hu)南(nan)里面,h他们发f, n发l.....
最典型的就是把Volvo翻成沃而沃....这个明显是把V发成了W
主要是汉语里没有直接的v音
一个山东核心地区(济南泰安淄博潍坊应该包括在内,别的地方不确定)方言口音的特点就是如果不是所有也是大部分的w都发v的音。
大凡这些地方的人,普通话说的再好,在这一条上也极少有不露馅的,包括俺在内。。。。
难道是vo的音?
浏阳、娄底那边是不是这样念?
雪个是湖南人,问问她。
,扬州,“会”发音是“灰”,只是不分z, zh, l,n 这些。
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能正确发音“流”和“牛”,以致同学一见面经常开玩笑,来说句“牛奶”,可怜我就是发不准,并且辨别不出区别。
扬州方言也是“上该”
QUOTE]注意到江西人说“上街”是“上该”,[[/QUOTE]
我是沈阳人 “上该”和“摇该跑”倒是有的,“改股”和“冤仇宜改(解)不宜结”不常见,起码在沈阳和铁岭地区听不到。
东北地区口音受山东口音和老北京(不是现在北京口音)的口音影响很大,平翘舌说不准是很麻烦的事。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谈时问题不大,但录音采访后再播放出来,经过放大后这个问题就很大了,看辽宁的电视节目,采访普通东北人说话口音特别浓。
没个十年英语环境,很难不加反应的说对。这个比那个著名的he与she还难改。南方人这点可能好些。
随便找本新华字典查查看,“我”到底是WO还是VO?“问”到底是WEN还是VEN?
至于V当韵母用,其实也是因为电脑键盘没有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