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军中趣事----- 1 【原创】一锅红烧鱼(新人新帖 ) -- 少壮军人
没当过兵,但看您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写下来就知道您对那段生活的感情有多么深厚了。
他是射击专业,79年差点去了南疆。
陈勇简历(江西兴国籍)
陈勇,2009年7月任总参谋长助理,教授。1952年6月出生,江西兴国人。1969年入伍,在武汉军区装甲11师坦克42团当兵。历任战士、车长、排长、团作训股参谋、坦克连连长。1977年任坦克团参谋长。1978年3月开始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历任装甲兵学院战术教员、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过教学组组长、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1997年任元氏装甲兵指挥学院副院长、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兼元氏分院院长。从2002年开始,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院长。1998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1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现在改叫随州市了
从小就听说, 坦克兵身高受限, 不能超过一定高度, 好像是1米75, 我不确定。
可是看了您的文章,却是不限
不知您能否讲解一下, 谢了先。
也知道多大年纪了.
我们,高三学生一群。
对手,南舰(机关!!)水兵
球场,简易,篮球框,是三合板的,没有任何弹性。
结局:我后来跑遍全球(南极除外),没见过如此打球的。
因为学生技术好,水兵们使出必杀计。在他们的半场,根本不运球进攻,单臂抡球狂甩,和扔手榴弹一样,准确砸(!!)在球框的球网上方,因为三合板篮框没有任何弹性,球毫无回弹直接自由落体掉下去进入篮里。连砸了我们10分。我们所有人直接崩溃,认输了事。
新疆的备战很早就开始了,记得77、78年家里就开始炒炒面备上了。家里做的准备不多,估计是父母都没有经验。可就是这点炒面,都被我们偷偷吃了不少。
之后风声越来越紧,不知怎么就开始疏散了。父母开始谈论到疏散的具体安排了,印象里似乎有“哪一批走”的讨论。
个人的印象就是在冬天的某个早晨,天还没亮,全家就来到父亲单位前的马路上,母亲带我们哥俩上了车(好像是敞篷车)。
好像是走了2天才到的乌鲁木齐。到了也没能马上走,在乌鲁木齐明园石油局的大院里几个临时大房间里住了几天。之后才上了火车。
上火车的时候,就不止我们哥俩了,还有好几个托我母亲带回去的孩子,一共几个不记得了,什么时候托给我们的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一路上陆陆续续下去了,还好都有人接。
一路上看到的运兵和运坦克的火车向北、向西,现在看来,那些可能最后都到了前辈的身边。
等到江南,就只有我们一家了。母亲把我们分别送到奶奶和姥姥那里,之后就又回新疆工作了。
之后就是对越反击战了,再过1年多,父母就把我们又接回新疆了。
如今,我们的生命中相对于其他同龄人来说,多了一个特殊的词:疏散。
感人肺腑的情谊!
这首歌和《团结就是力量》是入伍时最先学唱的。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你来自边疆我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
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
把我们团结成钢铁集体,钢铁集体!
教歌就是我的一项任务,这首【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就是我教战友唱的。记得我即将复员时,用小提琴给大家演奏【送战友】随着琴声我又是泪流满面。难以抑制的珍惜部队5年的战友情分。
战友是朝夕相处。所以一起过过江,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的最亲。
我无法忘记在部队5年。无法忘记那些战友!无法忘记那段美好时光!
我在不断的修改,国内一家军队杂志编辑准备登这篇文章,需要进一步修改。我希望我的战友和我的老车长能够看到这篇文章。那个他们曾经帮助照顾的小兵没有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