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对正史中王允“一岁不可再赦”和李郭犯长安事件的解读和猜想 -- 种蘑菇

共:💬4 🌺3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正史中王允“一岁不可再赦”和李郭犯长安事件的解读和猜想

看了演义书场的帖,去天涯找了气概文鸯的《三国演义》不被理解的名著一帖看了,跟在其后面的,因我这个说法基本源于正史而非演义,故是不是应该发在春秋史话为是?其实早先写犯长安的时候已经把基本构思写进去了,这次正经点主贴再发一次。

先来一段通鉴原文: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傕、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隽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

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允素以剑客遇布,布负其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允性刚稜疾恶,初惧董卓,故折节下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颇自骄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又议悉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开关,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不可也。”

  

  姓讹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使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吕布使李肃至陕,以诏命诛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杀之。辅恇怯失守,会营中无故自惊,辅欲走,为左右所杀。李傕等还,辅已死,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曰:“一岁不可再赦。”不许。傕等益惧,不知所为,欲各解散,间行归乡里,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王允以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召使东,解释之,不假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于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

然后是正文:按董卓死后。吕布本欲尽杀董卓部曲,王允明确说“此辈无罪”以为不可。王允本欲下诏赦董卓旧部,又以为其部曲无罪可赦,怕言赦反而刺激其造反“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这个不赦,不是不想赦,是更有笼络之意在里面。更不代表必要的时候,王允就真的不下赦书。

董卓军除近畿被王允吕布收编的之外,其婿牛辅前受董卓命驻扎陕县,统御着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将,以重兵震慑关东州郡,牛辅部仅仅分队便有“步骑数万”,李郭等都是牛辅部下。这只军队也就是董卓部曲的实际所指。对此军的处置办法,其实有三种意见,除了尽杀之和赦免,招抚,第三种意见是“悉罢其军”,就地解散了算了,但这个意见显然是不可行的,属于掩耳盗铃。于是有人劝王允以宿将皇甫嵩出马,以皇甫嵩的威望,当年平定凉州的功绩及与凉州军的联系,必能安抚此军。王允顾左右而言他,扯了半天关东之心什么的,实际上是不想皇甫嵩掌握这只重兵。这是整个事件的一个关键点。

  

  

  这样下面的事情就怪了。吕布,注意是吕布遣李肃以诏诛牛辅,诛牛辅,那牛辅的部下呢?这份诏书没有留下原文,我们只能猜测了。王允录尚书事,诏书悉出其手,吕布封侯,假节,开府仪同三司,军事上有专断权,我们已经知道王允和吕布在对待董卓旧部的问题上意见截然相反,吕布手杀董卓,当然怕董卓旧部报仇,王允素以剑士遇吕布,面对吕布这样大的权力,王允连皇甫嵩都不肯用,对吕布又岂能没有戒心?故而我推测这封诏书,是王允与吕布二人意见的一个妥协,罪牛辅一人,而不问驻陕董军其余人,故史书写到这里只云“以诏命诛牛辅”,后面没有“等”字样,牛辅攻李肃时,却说“辅等逆与肃战”,这里边有文章。加之牛辅后来“恇怯失守,会营中无故自惊,辅欲走,”,如果这封诏书除了牛辅另外还有加罪之人,牛辅何至于感到自己孤立无助,“欲走”?以至被左右所杀。需要注意的是,吕布此时一改其原来偏激的意见,至少是同意招抚董军了。

  

  这就使吕布杀李肃事件显得更怪了,如果只是杀牛辅收其军的话,第一按王允“部曲从其主”,无罪可赦的意见,李肃很可能都没有带几个兵同去,第二李肃从吕布处出发,吕布本人未率重兵随其后以备不测,军事上没有像样的布置,陕县在东,弘农在其西,李肃从吕布军出发,被牛辅所攻,奔弘农,却不言奔吕布,可见吕布军更在弘农之西。所以李肃此去应该是以只诛牛辅一人,牛辅军无事归顺为最大可能性,为前提的。综上,李肃此去执行的根本就不是作战任务嘛。吕布将以何罪诛杀李肃?

  

  最怪的还在后面,牛辅被其左右所杀之后,本部或溃散,或投降,李傕郭汜等驻关东的牛辅分队西还,无主可依,向朝廷乞降,求赦,王允却说什么“一岁不可再赦”,此语被李傕等理解为王允不许其归顺,怪就怪在王允之前都根本不认为董卓部曲有罪,为何此时态度却强硬到非要剿灭之而后快的地步了?此前杀董卓时,吕布曾当场出诏版宣布除董卓外“余皆不问”,不问者,不问罪也。诛牛辅时,诏书中岂能不语对牛辅部下的处置?所以“一岁不可再赦”根本不成立,这不已经两赦了吗?“再”者,一而再,再而三,明明已经两赦了,却说不可再赦岂非大怪?

  

  所以得我的猜想是:王允实欲收董卓部曲为己用,吕布实欲趁势尽皆杀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军权和保证自己人身安全。李肃与吕布同杀董卓,史书未言,但定然受封官爵,次于吕布。王允欲令李肃收牛辅,李郭等关东驻军,以分吕布之权,李肃新被提拔,使用他,比使用皇甫嵩和吕布都安全得多。故使李肃而非吕布去“以诏命诛牛辅”,实欲使李肃代牛辅统其军。吕布虽被迫同意派出李肃,心中却并不情愿,以我猜测吕布若非从中动了手脚,暗自先通知了牛辅诏书内容,使牛辅能未让李肃有机会入营宣读诏书便“逆与肃战”,赶走李肃,至少也一定是幸招抚之事不成,这样才能解释吕布为何不问青红皂白便强行杀了李肃,他是要排除这个已经变成竞争对手的密谋同伙,然后开战,独吞牛辅军。

  

  而在李傕等的使者来求赦之时,此时因为牛辅事件的发生,吕布便可以有机会利用长安到陕县地理上的距离,向朝廷抹去李肃从未有过机会宣读诏书的事实,强说关西兵皆不受抚,以支持其杀尽董卓余部的论点,因为李肃已死,活口已灭,王允也对之无以反驳。窃料李傕等使者到达时,吕布定与王允同见之,故王允不便言“赦”,只能说已经“赦”过了,没有必要“再赦”,冀李傕郭汜等能自己明白,先作出放下武器的行为。不料李郭等人文化程度低下,慌乱中将其意理解为要赶绝自己,于是在贾诩劝说下举兵造反----这也正是吕布想要的,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会输而已。这样加上董卓死后其留在京畿的部众的不安,这个不安,书上说是“讹言当悉诛凉州人”,是谣言,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这就是朝廷中的两位当权派之一吕布的意见(明明白白写着)!于是终于铸成大错。只有这样讲,王允杀董卓之后所有这些看似荒谬的举动才能解释清楚。

后来李郭已反,其众还未“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之前,王允还遣人去表达妥协之意,所谓“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与一般的理解相反,此时李郭反状已明,王允不正言其罪状,仅仅只是加重了语气而已,用意还是要招抚的。更进一步证明王允一开始便无要赶尽杀绝李郭等关东驻军之意!

家园 谢那位的花。呵呵

演义书场那边至少千里走单骑和三让徐州的两个故事一定会完工,现在好像比我预期中要冷清,哪里有问题,还请大家不吝指教,踊跃批评,文章是改出来的。

家园 那两个故事很有趣,可惜最近一周似乎没有什么更新哈

况且楼太多了,大家很难发现楼主做了更新。建议可以另开新贴继续故事,各贴间通过链接或者关键词/标签连接

家园 谢指点。最近确实事情有点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