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大刀和日本刀的实战比较(一) -- 碧血汗青

共:💬29 🌺7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得请您多说两句

[

想当年少林寺的月空、月忠、自然、慧正、智囊等三十一名棍僧对倭寇...日本浪人刀折人亡

[

上海白沙港一战,毙倭寇上百

我记得当年少林和尚都倭寇输得很惨,不然老戚不会想以长制短,以多制少,以阵法对刀法.

家园 输的惨的是戚继光招的农民兵,所以才有你后面以阵法对刀法一说

就为几个和尚,老戚至于的吗?和尚们其实占尽上风。

而且也不全是少林的和尚。领头的月空和尚是少林的,可能还有一两个副手,其余的都是五台山的僧兵。当时的五台山据说有僧兵五百,声威很猛的说。

家园 情绪啊,一会儿就十八朵花了。我也来一朵
家园 剿倭战事中,僧兵一共才伤亡三十余人,杀敌数百之多。

呵呵,少林和尚出手不留情啊,倭寇的老婆也照样斩杀,这些资料挺多的,我挑了一些:

《日知录》:“月空与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

《樵书二编》:“月空领杭僧兵……有贼百余人,奋力追击,贼惧而逸。复屡战辄胜,凡翁家港所逃,及老营之贼,悉剿灭无遗。计僧所伤亡者四人耳。

《云间杂志》:“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

《倭变志》:“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领兵僧月空和尚遍视诸僧,皆失色。独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动,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僧兵前队直至巢门,轮棍进破敌。”

《江南经略》:“癸丑之春,倭寇初至,世际久熙,无兵可御。操江都御史蔡公命少林僧天员领僧兵灭之。……天员一战于翁家港,再战于白沙滩,倭贼二百五十余人,斩刈无遗。自时厥后,我民方知倭为可敌。而兵气渐奋,捷音渐多,实天员一战有以倡之也。”

家园 拿大刀队的刀法和日本刀的刀法比较,意义不大,基本是同一种类的刀法
家园 有点疑问

由此深觉日本刀的刀柄长至双手握把的长度,不单只是调节重心的作用,也确实因为其需要双手握刀才成,因此日本刀、剑自发展起便基本是双手使用的法度,极有道理。倘若单臂使用,一刀不中落于外门,就成了戚老虎所写武经中的“败势”

我怎么觉得常识中是双手握刀容易导致招数使老, 变化不易呢?日本刀从来都是双手握当然有他的道理, 但中国的刀剑传统上很少双手握把的, 大都是单手使用, 我觉得应该也有道理的吧.

汗青兄能否给详细解释一下. 谢谢.

家园 精彩纷呈,辛苦碧血汗青兄

两个指头俯卧撑的功夫厉害,看来不用砸砖,换两个石头碾子压上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顺便问一下,那口大刀也是您的收藏品么?

家园 呵呵!~那你叫日本武士挥舞大刀队的大刀你看他能不能伤人啊?

武器都不一样,只不过字面上带了一个“刀”字就成了同一类的刀法?

家园 萨兄过奖了,刀的照片奉上

可惜没拍好,而且还出了点岔子,一张带刀鞘的居然坏了,图象只显示一半,回头重新拍了再传上来。先将就看看吧。

那大刀不是我的收藏,呵呵。

我家倒有一把自己找人打的练武用的朴刀,还比较厚重,不是那种武术比赛里一抖克啷啷乱响的软单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理解有出入了:)

我的意思是,日本的刀把那么不单只是调节重心,因为日本刀的重量使得它必须双手握才能比较容易挥舞。

你说的没错,即使这样,招数还是容易使老了,我上面说了,一刀出去,回刀提格即使双手也很吃力。所以我觉得日本刀法通常一刀或者几刀内就见生死,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家园 碧血汗青兄,谢谢您的照片,

刀把是铝的吗?

看不太清楚,很象军刀.下图是军刀图,没棒通.请兄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这种刀很轻盈啊.没象您说的那样笨重,一般在1kg挂零,刀的重心在刀镡前10~15cm左右,很称手.

以前瞎玩,截了95cm的4分自来水管,刚好重990克,握在25cm处,挥舞起来不是如意,颇感吃劲.后来有了打刀一试,1090g 的刀在手中很是称手,处理的极佳,试斩过草席,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谢谢汗青兄的回复

其实后面我又读了遍文章,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没想到汗青兄还不辞劳苦回复了一把。

我感觉中国单刀其实更符合格斗的要求,因为出刀之后更容易回到平衡点的位置。当然刀不能像电视表演中得那么薄,否则确实容易被日本刀削断。

中国单刀和日本刀的关系,是不是类似乒乓球中直拍与横拍的关系?

请汗青兄指教。

家园 【文摘】戚继光与明朝军事

明朝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朝代。

这种魅力不是它的文治武功,因为明朝非常奇怪,它总是处在一种起伏的,激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让它在后世的评价毁誉参半。洪武和永乐两朝是武功极盛的时代,对蒙古采取果断的攻势,主动出击。但是到了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50万豆腐军全军覆没连皇帝自己也作了俘虏。嘉靖时期倭寇在东南沿海各省肆虐,创造了一个世界军事上罕见的奇迹,一股50人至70人的海盗登陆后一路深入到腹地,杀人越货,从杭州进入安徽,迫近芜湖,又转到宜兴,绕着南京兜了一个圈子,如入无人之境。而南京是明朝的陪都,驻军就有12万,竟然没有出动。这股倭寇最后被歼灭时,据说已杀伤了4000多人。可见当时的军备已经差到了什么地步。但是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明朝在军事上出现了一次复兴,戚继光被起用,肃清了倭寇。进入万历年代,北方的边防和军队的素质都得到了加强,蒙古的一支铁骑在进行了一次无功的试探之后,没有敢接触就退了回去,然后首领俺答汗就正式放弃了军事进攻,改为和明朝互开边市贸易,北患从此基本上解除。这种军事复兴的另一个有力的实证就是随后在朝鲜击败了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的远征军。这支远征军的武将是: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九鬼嘉隆率领的15万先遣队,还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正宗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玩过光荣公司的著名游戏太阁立志传的都知道这是多么朝豪华的阵容!集中了日本战国时代的精锐!明军在朝鲜惨烈的胜利背后应该归功于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和训练整饰军备的成果。但是这种的复兴并没有维持多久,从建州兴起到明最后忘于流寇,衰落之式是持续而一贯的。

如果探究原因的话,还是出在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上。冷兵器时代军事的一个规律就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定是军阀部队或者说私家军而不是中央军或者政府军。农耕民族要组织和训练一只形成战斗力的部队,需要花较长的时间。统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纪律和训练的部队,在战场上面对敌军骑兵的第一轮冲击,可能仅仅是因为恐惧,就会溃乱,而且很容易引发全军的大崩溃。而军令纪律的服从需要树立统帅权威,战斗精神和士气需要对将领的个人崇拜,战斗素养需要成系统的重复演练和作战积累,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权力的长期固定的军事将领统领一支军队。宋明两朝因为吸取唐朝武人跋扈,藩镇割据的教训,都很严格的抑制武将,过于中央集权的后果是“将不知兵,并不知将”。明太祖立国之初,就制定了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代代相因不变,设立军户的目的,既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又在于保障民户不会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骚扰。这制度开创伊始,流弊即随之而来。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出于强迫;既或出于自愿,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所以各个驻兵的卫所刚刚成立,士兵逃往和换籍事件即已层出不穷。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比规定编制少得多,而且这些士兵还经常被用作运输和营造的仆役,极少进行有效的军事训练。和这种每下愈况的情形相始终的是明朝的补给制度,军队的粮饷补给竟然不是由户部统筹全局,而是由卫所附近的地方政府补给,这种后勤管理上的混乱使军队很难得到充分足额的补给。

明朝的武官只是技术官员,最高只能做到一个省的总兵,高级军事统帅都是文官,象戚继光这样绰约的将领也只能做到蓟州总官兵。不懂军事的文官统兵的恶果在辽东与建州作战当中暴露无遗,同时明军许多武将素质也是极差,轻敌冒进,只知道逞匹夫之勇。当然文官当中也不乏懂军事,能将兵作战的统帅,比如谭纶以及后来的熊延弼,袁崇焕。但是在明朝文官制度之下,只能寄希望于进士出身又碰巧是懂军事,肯实践的官员又碰巧出任了尚书,总督。明朝最有战斗力的几支部队(不算太祖和成祖时期)都是军阀部队,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袁崇焕的辽东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袁崇焕被杀之后,辽东军基本瓦解,出现整部整部的投降清军,最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投靠清军之后,大明再也没有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八旗军横扫中原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

16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天才将领就是戚继光。倭寇入侵的初期几乎战无不胜,主要的原因在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倭寇主要是战国时代的武士和浪人组成,战斗素养极高,他们能及其娴熟使用武士刀,弓箭和标枪,在战斗中和身边的伙伴互为呼应,协同作战,小股部队的进止必在严密的互相照顾之下,用令人战栗的海螺声指挥协同,而且熟练派遣尖兵和斥候(忍者?),有层次的展开兵力。从戚继光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倭寇善于制造恐怖气氛,盔甲上饰以金银牛角,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估计就是类似武田信玄戴的那种头盔。日本的武士刀被誉为仅次于大马士革弯刀的精良兵器。日光之下,光亮夺目怯人。而当时江浙福建一带卫所的军户其实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和倭寇的战斗就是民兵和职业军人的战斗。这种情况直到戚继光出现才有所改观,他招募的新军是志愿兵而不是从军户中抽调,募兵的原则是只招农民而不招城市市民,戚继光认为来自市井的人都是狡猾无赖之徒,不过是把兵营当作解决食宿的救济所,一旦交锋,不仅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周围的人一起逃跑,以便一旦受到审判时可以嫁祸那些言辞钝拙的同伴。所以他订立了一条甄别应募者的标准:凡脸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摒诸门外。按照这种标准,戚家军招收的兵员都是淳朴可靠的农民。在戚继光以前,军队中最受到重视的是个人武艺,能把兵器挥舞如飞的是英雄好汉,很多各地拳师,打手,盐枭,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击溃以后,当局者才明白,战斗的成败不取决于个人武艺,而取决于组织纪律。戚继光训练新军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士兵之间的配合和协同作战以及各种兵器的配合。他发明的鸳鸯阵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一个鸳鸯阵就是一个步兵班,一共十二个人,其中四个人手持长枪,是攻击主力;前方左边两个人手持大长方盾牌,主要是防守和保持住阵脚;右方两个人持小园盾,凭配有标枪和刀斧,他们的作用主要是诱敌,匍匐前进,并在盾牌后掷出标枪,引诱敌人离开防御位置;他们后面还有两名士兵拿着大长毛竹,叫做“狼筅”,专门负责等的人失位之后扫到敌人,然后长枪手一跃而上把敌人刺死,四名长枪手后面还有两名弓箭手,可以放火箭攻击和掩护。这种战术可以看出是一种小团队配合作战,需要严格的纪律和协作精神,正由于如此,戚继光才不厌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做纪律上的保证。戚家军从开始剿寇,攻坚,解围,应战,追击,屡战屡胜,未尝一败。除了战术方面,还有一条原因是建立残酷的军纪,戚继光会很果断的手刃后退的哨长,临阵脱逃一队的士兵都要“连坐”,离阵小解也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违反军纪被他毫不犹豫的处死。

戚继光不光运筹帷幄,同时也敢与身先士卒,他首次参加对倭寇作战,在前面的官兵马上要败退时候,跳上一块高石,三箭射杀了倭寇三个头目,一举扭转了局面。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任蓟州总兵长达15年,喜爱操练,阅兵。这些活动使他有机会在全军将士面前显示他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在对部下讲解各种近战武器的利弊时,他有一次当场命令一个下级军官用军刀对他做攻击,而他则持长枪防御。他经常巡视各部,一次驰马长城以外20里,周围没有一个侍卫。他还亲自攀着悬绳登上设在绝壁上的观察所,身为高级将领还具备这样的体力与作风足以自豪。

家园 关于卷刃问题

  楼主的意思是磨了刀不容易卷刃,我觉得刚好相反,磨了刀更容易卷刃。

  会不会卷刃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材料和热处理。如果是纯铁的就是经过淬火也容易卷刃,好钢淬火不足也容易卷刃,淬火过头不会卷,但会崩出缺口。

  第二就是刃口的厚度,刃口太薄了就容易卷刃,磨刀实际上就是把刃口磨薄,也就容易卷刃。如果刃口有足够厚度就是熟铁刀也不容易卷刃。八十年代国内有卖假菜刀的(熟铁做的,当时叫铁皮菜刀)。表演时可以砍断铁丝,刃口不卷,就是因为刃口做得很厚。买回后一开刃就不行了。

  说到作战用刀,这里说的是砍劈用的大刀,不是小匕首。我觉很不需要磨得很快,除非象小日本那样要把人头砍下来。就是把大刀打成一样长的铁棍,杀伤力也是很强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