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童年碎影1、细儿与小黑 -- wqnsihs

共:💬262 🌺22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始民族宗教都是多神崇拜,一神教是进化的结果
家园 贵州不仅仅是个旅游好地方,如果对人类学,文化学

友兴趣,就是个活的博物馆或标本馆。同时存在着从最原始的母系社会残余一直到狩猎,采集,稻作,汉族军屯,三线军工等等各种不同的文化孤岛。很有价值。

家园 7岁到11岁。没有上学。回城后直接进中学,读了3年初中

,2年高中,进科大。所以我比一般孩子少受老师折磨7年。幸福不是一点半点。所以我也不太赞成年轻父母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折磨孩子。

我上初中时连除法都不会,只会加减法。不也最后混过来了?不要低估孩子的潜力,自己吓自己。

家园 其实小时候的幻觉与做梦相当,都是大脑在发育或修复
家园 我想你这个还是属于精神紧张导致生物化学物质平衡破坏
家园 文化互相渗透非常厉害,汉族目前就是个大杂烩
家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家园 大学同学来自贵州常听他们说自己的寨子

以前一直以为寨子就像我们的村子,直到多年以后去贵州旅行后才知道,寨子就是寨子,不是村子。里面的房子都是木头建的;寨子中间还有一个广场是唱歌跳舞的;寨子里有寨老,甚至有苗王的;傣家的寨子是有塔的;进门要喝三杯酒的,一个朋友三杯下去立马就翻了。住人家里不能和异性做爱做的事,否则是要请全寨人吃饭的,好像是多少个100(100斤肉,100斤酒。。。)。寨子里的姑娘唱歌真好听,跳舞真好看,特别是那蓝色的绑腿,简洁的美。

家园 应该在最偏远还有一批寨子是这样,只是语言问题很严重。

我们这个寨子年轻人不会说民族语言了,而且羞于说。为了出外打工方便,年轻人都学说普通话,80后,90后已经只会说普通话了,而且羞于穿民族服装。被彻底汉化了。这样也好,以后不会有什么某独某独闹事了。

端公这个职业估计也快消亡了,目前见到的都是水货,冒充的,不专业。

葬礼也已经汉化。婚礼也现代化,如果能够通汽车,要汽车接送新娘。而且几乎家家都有电视及其卫星接收机。

这10年变化太大,与汉族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家园 寨子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政教合一,兵农合一,端公和寨老

就是司令和政委,壮劳力同时是士兵。

家园 文明的先进使得文化的同化像侵略一样迅速

马克思说过,野蛮民族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文明民族的文明所征服。

其实汉文化未必处处先进,但是在现代文明凭借汉文化这个载体进攻之下,没多少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还能够保存很好。

家园 与北京的过年也有相似之处,那种大家庭味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小时候(80年代):

年三十

在爸妈的带领下,各家都集中到爷爷家。

年夜饭一般是家里的女人做,一定要有鱼(年年有余)、烙饼(翻身),鸡鸭鱼肉尽量齐全。吃饭的时候,男人们一桌,女人和孩子一桌。爷爷去世的早,所以我记事起奶奶和父亲他们在一桌。

吃完饭,男人陪着老太太打麻将;女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小孩玩灯笼,放小鞭炮。

到午夜,男人们和大孩子都出来放闪光雷、二踢脚、1000响的鞭等大鞭炮,女人和小孩在旁边看着。

过了午夜,有精神的人,男女都接着打麻将。

初一

女人一早起来煮饺子,每人都要吃点。

然后,给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们拜年,拿红包。这时孩子最快乐,大人最心疼。但孩子的快乐是暂时的,红包还是要上交父母,不过一般父母多少会给点小钱。其实那时各家小孩一般就一两个,细算起来给的和收的红包差不算太多。

然后串亲戚的就来了。初一一般是串男方家的亲戚。

初二

早上一般吃面。

吃完面就跟着父母到姥姥家拜年。我初一是没去过姥姥家的。

初三

早上应该吃烙盒子,不过这个麻烦,所以一般吃前两天人家拜年送的点心。

吃完早饭,还是要跟着父母到未串的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那时没有私家车,所以一般是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一天一般只能串二三家。

初四

早上应该吃烙饼卷鸡蛋,不过这个规矩已经很少遵守了,一般有什么吃什么。

跟着父母接着串亲戚,串完了亲戚,还要跟父母去相熟的朋友家拜年。

初五

愿意逛庙会的逛逛庙会或者自家人一块到哪玩玩。

晚上自家人一起吃饺子是雷打不动的。

初六、初七

自由活动,一般我们自己去招猫递狗、呼朋唤友的玩了。

初八

父母上班,

孩子锁家,

收心写作业,

养性待开学。

家园 小时候我这边过年的习俗倒是和你的类似。

拜年也是提着红纸包的面和糖,大家们就是互相的拜来拜去,面和糖也就是那几份互相提来拎去,过了十五,经常发现面都已经长虫子了,哈哈。

不过现在过年变得太没意思,也没有了很多的规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