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中国和西方迥异的底层观念(一)”心硬“的白人 -- 酥油茶

共:💬56 🌺1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二)中国的葬礼,西方的葬礼

老鸭上大学前还没有参加过什么葬礼,据说一般来讲,中国的葬礼上大家都是哭得不行的,不哭不象话,农村还有专门的哭丧队。

上大学后算是开始参加葬礼了,每一个葬礼都对老鸭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一个葬礼是一个名人校友的追悼会,在大讲堂里布置了三天三夜灵堂,拜访者络绎不绝,老鸭当时正值选择专业之际,和双眼通红的家属握手之后,对比一下另一个教室里诸学霸开展的八卦批斗会,就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校友的专业。

第二个葬礼是一位感冒转心肌炎突然去世的师弟的,老鸭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哭声,撕心裂肺,和在那个小院子的小房子里,脸上涂着油彩,五脏六腑却已经被掏空的师弟,这件事情让飞天鸭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逝去如同一个世界的消失,后来追着那师弟喜欢的动画片看了很久。

但正如我前一个例子里可以看到的一样,在对待死亡的观念上,美国人和中国人确实存在不同。中国传统里讲究的表达悲痛的情感宣泄,以及对死亡问题的避讳,在西方传统里,确实从来没有存在过。西方的葬礼,也因此和中国葬礼给人的感觉有很大区别。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
家园 再看看中国的喜葬,你又会有另一番感受。
家园 台湾南部,至今还有葬礼上,孝子请脱衣舞娘来跳钢管舞的.
家园 还可以谈谈对墓地的看法,

我在波恩的一个墓地,看到年轻人坐到那里谈情,就跟在公园里一样,吓了一跳。

另:小鸭怎么成了老鸭了,不适应啊。

家园 (二)补充:没有哭泣的西方葬礼

总之,中国的丧葬文化是鼓励情绪的抒发,旧时孝子要哭灵,不在众人面前大哭哀号就不能够被认为是孝顺,导致很多“哭不出来也要哭”的例子。前面有河友提到,中国还有一种葬礼叫做 喜葬,这个就不大清楚了,难道是葬礼的时候大家都欢欢喜喜的?

我下面就讲一下参加过的西方式的追悼会(funeral)。追悼会是在教堂里举行的,是为了教会里一位长老(elder)的只有十九岁的小儿子哈利。哈利在非洲宣教的时候,由于当地糟糕的路况,在一次车祸事故中意外丧生。他的父母和家人,选择在自己所属的教会为儿子举行追悼会,这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而整个追悼会的气氛,给人的感觉是以追思为主,回归逝者生前的美好和完满,贯彻始终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悲哀,而且绝对不乏希望。

在葬礼的开始,是回放关于哈利一生的幻灯片,而教会里看着他长大的人们,似乎又时光倒流回了过去,讲解人在回顾他童年的淘气情状时,还带着一些幽默感。

接下来就是哈利的好朋友,团契牧师,父母分别讲话,讲话的主题是哈利是一个多么生动的玩伴,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多少欢乐,又是怎么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决心信主。讲述的内容亲切而生动,虽然气氛沉重悲伤,却不是“没有你我怎么办”的消极,讲到动情之处,大家上去搭住讲话人的肩膀共同祷告,中间穿插着基督教歌曲的吟唱。

然后就到了哈利人生最悲伤的一个地方,他宣教和死亡的非洲,我们看到了在非洲简陋的教堂旁边和当地人一起打篮球的哈利,他看上去是那么高兴,哈利在非洲的宣教历程也被讲述,最后的意外事故虽然不幸,却没有听到抱怨非洲的路和环境,哈利家里有五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男孩说,他将来也要去非洲。台下一片赞许的声音。

然后是牧师讲话和集体的祷告与默哀,整个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人流泪,但却没有听到哭泣声,甚至在这背后,竟然可以感到一种积极甚至是欣慰愉悦的情绪。似乎这孩子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也美好完满。似乎大家都要在天上相见的,未来不会少一点希望和信心。

而我的这种感觉,也在会后和一个基督徒老太太的交流中得到了证实,为什么很少人哭呢?我问,她回答说:“即使我们哭,也不是为他哭,而是为我们这些活人还要在这世上苟活而哭,我们为他高兴,他去了更好的地方,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悲惨而哭。”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生死观和传统中国人的观念是多么不同,而基督教思想已经渗入西方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即使是非基督徒的西方人,他的生死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
家园 有道理;但也不能说中国人哭就错了。
家园 喜葬?第一次听说,愿闻其详
家园 这里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

只是非常不同的观念

家园 老人高寿去世,可以算喜丧的,送殡期间也是搭戏台,又

跳又唱,悲伤也好像也就只在给人看的“哭”上了。

家园 其实很好理解不同啊

在中国,往往是独生子女,而且子女要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任务,而且,父母是用尽了心血这么多年去培养养育孩子,自然他或她的离去,给家庭带来的不啻于灭顶之灾。

在中国,由于不相信死后要去“天堂”,死亡被看做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的终结,而往往几乎也是关于他的一切的终结。灵魂说,在古代虽然是被采信的,却并非所有人都深入骨髓地相信。这和西方对天堂、对上帝的无可辩驳怀疑的信,是差别非常大的。

中国的传统并非不讲求对这个人的追思,中国古代官僚和帝王的“谥号”,和墓志铭,甚至家谱,都可以传递这些内容。但是,葬礼,在中国人的传统精神里面就是表达悲伤的地方,这个没有什么好疑问的。同时,葬礼是非常能够体现礼的地方。等过阵子我讲下我所经历的葬礼。我们一起探讨下东西方不同的葬礼和葬俗背后的文化差异。葬礼由于要承担很多“礼”的部分,它留给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小了许多。至于像西方那样的回忆和追思,那是事后亲朋好友等人在一起所讨论的内容。

家园 你的所谓白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啊

把意大利人(拉丁人),波兰(斯拉夫人),德国人(日耳曼人,撒克逊人是日耳曼的一支)除去了,你所谓的白人到底是指什么人啊?

家园 英美澳新加
家园 你的意思是由新移民组成的国家?

你说的是这些在近两百年,主要由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他们很难代表西方的传统文化吧。(英国人早期历史上主要由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撒克逊人北迁构成的,但近100年新移民大量涌入,文化变得非常多元化)

我觉得西方国家其实对死亡,还是以悲伤和哀悼为基调的,而且很多人也非常忌讳谈论死这个话题的,认为是不吉或不祥的。连我去墓园喜欢拍一些设计别致的墓碑,我的白人朋友们看了,都很葱白我这么胆大……这种态度倒和中国颇为相似。

其实要说对死亡的态度,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两个文化、宗教都很接近的国家(至少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日本和中国都是以佛教轮回的观念来看待的),一个对死亡讳莫如深,一个却处之泰然。日本人的墓地很多都是居民住宅区连在一起,还有些著名的赏花之地就在某某墓地。我以前在日本的时候,住的楼下面就挨着一大片墓地,一开始觉得蛮别扭,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家园 根本上是感情理性不同

其实中国古代也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最古老的萨满信仰里,祖先化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不会离开的。

家园 是吗?那近现代这种哭丧的习俗和儒家有关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