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故事是瞎编的...... -- 萨苏

共:💬33 🌺4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事。:)
家园 这句话当时刻自省

网上这种结论下的轻率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为了表达自己的正确,用词必要十分激烈,与证据推论之可靠性恰成反比。

家园 同意

都说公众的智力大概相当于十七岁的人,不知道那个说四个月听不懂复杂汉语句子的人的年纪究竟是多大。他就那么一句,别人却得用百倍的精力纠正,真的是很令人困扰的事情。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不可取,阻碍了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 -- 系统屏蔽 --。
家园 为什么乍一听有些道理

窃以为这个是更重要的,因为没有比这个乍一听有些道理更伤害人的了,社会成本就是这么乍一听有些道理的做法给搞上去的

家园 问号感叹号太多的

特别是这种连着几个的,基本是可以直接不看的,呵呵

家园 4个月学一门外语也没什么稀奇呀!

我说的是如果不提读写的情况下,只是“听说”,普通的日常对话没什么了。

几年前有个朋友搞石油的,派到什么地方劳务输出,具体地方我确实是忘了,大概是非洲什么地方,但是记得他说那里是阿拉伯人,当地人不是很黑,我就搞不清楚,地理不好,不过无关宏旨。当时他们是和当地人一起干活,他们算是做指导吧。一次去了50几个人,都是2,30岁左右的骨干劳力,半年不到都开始到处勾引当地的小姑娘了,后来中方领导不胜其扰就把中国工人给圈起来了,不准随便外出。他说那会儿老有人跑到中国工人驻地招女婿什么的,领导整天都担心出问题。据他说他们出去的时候没有过任何的语言培训,最多就是中文注音的当地语言的小册子。

当然口音了语法了这些就不能太过强求了。

我当年学俄语也是不到一个月就满大街到处乱跑了,那里当时没什么中国人的,要是几个月还学不会买菜,搭车这些日常的会话的话,早就饿死了。

语言没那么难学了,说好说标准确实是不容易,但是普通的会话是蛮简单的。

家园 不是歧视小朋友们

我觉得现在从回贴的口气和内容往往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年龄,年长的,社会经验多一些,往往心态更平和一点,说话也有商有量的,年纪小一点的说话就容易急,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家园 跟望山跑死马一样,看起来和做起来有本质区别

没有相关经验,就不知道可能的难点。

家园 由此可见泡妞的时候不用废话太多

家园 估计热捧新版红楼梦的也是这帮人,呵呵!
家园 我的一点想法

看看第一句话“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看不到祖国的胜利就要死了,真遗憾”,很象日本人说话的习惯,40年代的中国人这么遣词造句吗?

我觉得桑岛是听懂了那个干部话中的几个字。而且桑岛以前可能亲身经历过类型的事情,就是共党干部一般都坚强不屈,对未来的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心。桑岛就用这几个字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了。

说桑岛100%听懂了句子是比较难以相信,但他的理解应该是没错的,因为他看到了那个中国脊梁(被俘干部)的神情和语态,有些东西不需要100%听懂,也能“听懂”。

看文章要将大义,就算桑岛的叙述有50%的想象,但象那样的中国人何止千万,这种吹毛求疵的评论又何能动摇英雄们的形象万一。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贡献出生命和奋斗过的前辈致敬。

家园 沟通和听懂人家说什么有很大区别

会一些基本的词,加上比划,到一个地方解决基本沟通问题难度较低。俺在欧洲大陆,主要靠英文单词和比划跟当地土人交流,也马马虎虎过关。泡妞就不熟了,可能更简单。

但是要想听懂人家义正言辞的一段话,比较难。就像你在俄国搭车买菜没问题,但是电视上政治家一段致辞,你要是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几个月就听懂了,就是大天才了。

如果萨苏的故事是真的,只能是受过语言训练,或者有翻译在旁边。

家园 你说得对,年轻人就是对感觉过分依赖了

一件事情,不是去具体的去分析它的内在逻辑,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依赖于一种莫须有的感觉来做出判断。不过这样也好,人只有通过失败才能认清自己。

家园 正因为如此,要鼓励讨论

有疑点鼓励提出来讨论,真金不怕火炼,假的证伪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对于有疑问的人首先戴上有色眼镜,怀疑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专门来踢场子的,就不是正确的方法。

当然提出疑问也要有策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