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1、引子 -- wqnsihs
私募绝大部分都是骗人的,不管是阳光还是见不得阳光,就像股市投资里的散户基本都会亏损一样。金融这个行业,最终结果一定是财富的集中,就像产业成熟后必然导致垄断一样。
话说回来,这些富豪的钱本来就来路不正,也花不完,拿去给私募,也算是正当地财富再分配嘛,要不这些做私募的聪明骗子就会想出其他的点子害人。
大老板的说法不过是一个托词。真正的担心在于以老结构,主管是个裁判。双方做事都要考虑有一个对手存在,无形中自我约束就要强很多。两个人的争论也为主管的决定提供了相应理由。这样做为一个主管相对就容易很多。而在新结构下,两个人各司其守,互不相干。做事的自我约束先就小了很多。加上没有对手提供弹药,作为主管要凭自己的能力做判断也无形中提高了对主管能力的要求,从原来的裁判变成了球员。事实上等于我给大老板做了个局,把自己的位置做成了难于替代,而且大老板知道我不想在墨西哥长驻,所以才很无奈的说人家不干了怎么办。言外之意就是你的摊子你收拾。
企业战略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期发展规划。多少多少年,已有A,要达到B。这确实是可以精心设计的。对于大型企业,走一步看三步,步步为营是不难做到的。可我在这里说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寻找企业的生长点。这对于大型企业不是个问题。更准确的说,不是个大问题。大型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对风险的承受力相对也高很多。RD可以开出很多种可能性用来作长期目标。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生长点(或是用个流行的词:商机)常常是个两难选择。可用的资源有限,做A就做不了B。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也就是我说的是不是输的起,就成了主要因素。常常听到有人说船小掉头快。可人们常常忘记船小也容易翻。太多的人把眼睛放在那些掉头成功的船上,而忘记看那些翻掉的。在这方面,写成功的例子确实不太容易。可失败的就太多了。中小型的就不说了,就说是大型企业因为战略错误而失败的也不在少数。拍拍脑袋能想出来的:安然,Sun,Nortel,blackbuster,等等。不同的只是大型企业战略失败可能要几年十几年才能看出来,中小型企业的失败也许只是几个月的事儿。
这一点非常认同忙总的观点。
可能和忙总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忙总是搞企业的,见多识广,从管理角度来看问题,所以觉得小说里YY成份偏多。这点我完全同意,小说主人公在一开始就犯了冒进的错误,我在以前的跟贴里也说了。但是,如果从创新角度来看这本书(作者的前言说明了写作的意图),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创新的困境。而创新,在不远的将来是体现企业发展、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作者在前言里流露出来的遗憾,甚至愤懑,触动了我读这篇小说,也因此而产生共鸣。小说的确写了很多巧合和偶然,换一个角度想,主人公这么好的条件,创新都举步维艰,那一般人呢?恐怕早就死翘翘了。那我们国家的前途呢?后三十年靠老百姓追求幸福的源动力,换来今天的发展和国家的底气。但老百姓追求幸福也可能走上歧路,人口红利再过几年就要成为人口包袱,资源在被疯狂地消耗,政策上盲目追求GDP,正在引导民众和国家跟着美国走上歧路、不归路。而创新是走出这个怪圈的最重要一环。
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什么创新搞得好?世界五百强的那些大公司绝大多数都源于小创造、小发明、小作坊。美国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创新的贡献非常大。这中间,人才的吸收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扶持、还有一个完善的创新环境功不可没。科研人员总体上衣食住行没有太大压力,个人如果有点子,要搞发明创造,很容易搞到各种各样的材料、仪器。而国内,很多不合理的政策、官僚制度造成了中小企业创新举步维艰。税收、资金上的事忙总比我知道得多得多,外企、国企、民企待遇差距太大,这些都不论,光房地产政策出偏,就给创新带来巨大的打击。创新的源动力来源于创新成果带来的巨大的收益和美好的前景,也来自于外部竞争给企业家、投资者造成的压力和紧迫感。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对创新这一将来的发展支柱带来的恶果是很多为政者看不到的。
我从本科时就跟老师搞了两年科研。毕业后,曾经被派到一个化工厂(乡镇企业)里,待了整整一年,帮着搞技术。那一年,在我的人生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其中有一个深刻的感悟是创新的很多课题应该是从企业中来,从发展中来。企业有需求,也有动力。后来去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了四年,从事的就是创新研究。期间近距离接触到了发达国家的科研,认识到了巨大的差距,但并不觉得高不可攀,反而觉得国内的科研优势、潜力极大。欠缺的,是政策上有力的扶持和企业管理中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倾斜。其中的感触和遗憾刻骨铭心。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果调动起来,有的是点子和路子。可是,事情往往停留在如果这两个字上。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按现有体制,创新主要依靠国企难以实现国家产业升级的目的。国企是官僚机构,对国企来讲创新是政治任务。创新本身是活的东西,需要积累,需要灵感,需要一定的自由度。这些,在大多数国企,很难有这样的氛围,除非管理者和领头人既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研发管理,又有极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资金支持。这样的事例不多。
美国这几年创新方面在走下坡路,还很迅速。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才的不合理分配。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律师、搞金融了,这本来没什么。但是,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一旦在利益驱动下得到充分发挥,跟金融资本家赚钱的贪欲相结合,那就不一样了。美国现在是很发达,其他国家还望尘莫及。但一台精明的飞速运转的机器中出现一粒石子,那后果会比一台老式机器惨得多。要修复代价和困难都要大得多。
中国现在还是一台老式机器。体积庞大,原料消耗大,能耗大,废品多,还污染环境,靠昼夜运行,修修补补得以有高产出,维持运行。但如果就这样下去,危机四伏:原料有限,能源有瓶颈,环境再差,也得至少满足生存的条件,工人会老去。四万亿的投向,实在是一个大的败笔。产能过剩,不加以调整,反而动用本钱去保;能源消耗方面,只喊口号,实际行动不到位,最后为了面子拉闸;而产业升级方面,资金方面却是釜底抽薪,实在让人忧心。说实话,这段时间看国内的事情,越看越惊心。所以时不时上西西河平衡一下。
国家的创新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需要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执行性,跟得上社会发展需要,至少不能太滞后。相比之下,这方面得学学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甚至印度的经验,还必须再跟国情结合起来。创新政策需要广泛征求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上下来回多一些反馈,尽量做到在一段时间内能促进并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摊到台面上讨论的,可是很多这方面政策的制定,缺乏透明度,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这些是对前一阵忙总谈到发改委制定创新政策的一些想法。
美国的发展,如果不改型的话,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也已经到了尽头。再不修正的话,如果不是跟着美国一块玩完的话,至少也是一次大的动荡----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对外贸的依存度太大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了应该主要以技术进步、资源消耗、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时候了。GDP本身的意义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保八的结果应该可以看出来了。人活着,总想过好日子,要过好日子,总得付出。中国人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现在是要控制不要太过份的时候了。
毕竟出国很多年了,虽然关心,但对国内的实际情况总会有出入。胡乱侃了一通,纸上谈兵。不当之处,还请忙总海涵、指正。
"经常性的锄强扶弱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即使是有一方是绝对强势的情况下,也不能让这强势的一方有为所欲为的感觉。真正说到正确与错误其实对于管理来说远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重要。"
正确和错误并不重要,但是扶起或扳倒一方势力却又需要道德上的正确作为基础,这种悖论造就了无数荒谬绝伦的政治事件.
虽然理论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相关性,不过在这么一个讨论管理与经济的主题下面,把话题引入容易引发争议的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好的行为。
真有什么不吐不快的想法,不如单独开个主贴到合适的版面详细说说?
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攒点首付。就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经验,我们在游戏规则上还不是很熟悉,这方面需要经验积累的。我个人比较在人性化管理上需要提高下,下半生的幸福总是个问题。所以很多人在海外没几年就要不想继续了。这样就导致人才积累延续不下来,总是要重新来过。而就算是有些人坚持下来了,也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家庭方面牺牲非常大~~
不知道对不对。 国内咨询设不行的原因有: 1.标准上就落后很多。很多地方的设计咨询标准采用英国标准,而中国国内大部分设计院是中国标准。这样你当然做不过别人。2.咨询设计需要长时间的口碑积累。比如我们做工程,很多设计施工方案比外国人要灵巧的多,可是业主一般都不信任我们中国人,但是信任欧洲人。当然这方便需要时间慢慢改善。
淹不死就学会游泳了。我们无法走农村包围城市,因为我们体量已经大到比城市还大的水平。
的比例不高(跟当年教育环境有关)。目前海外项目经理大多都是70后。等有一线经验,就有机会了。不要着急。
安然不是战略出问题,而是良心太坏:贪婪导致。
目前活着的企业基本都有成功的战略。
但是一时成功不能代表永远成功。从历史角度来讲,所有企业都会死的,所以没有永远成功的战略。企业战略成功永远都是阶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