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1、引子 -- wqnsihs
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是如何当上总裁的?
目前看来有两种模式。
一是在平时工作中业绩突出,被上司赏识,列为后备培养干部(一般还要经历严格的选拔考试等环节),然后有意按培养计划安排在不同基层岗位轮训,然后逐级提拔和逐级淘汰,直到脱颖而出。这种模式成功率不到1%,99%的年轻人在逐级攀登中都被淘汰了。这是一种残酷的淘汰赛。
二是经过某种模式的竞选,被领导看中,成为领导助手,例如总裁助理,总监助理,董事长秘书等等。这时领导会一方面单独培训你做事情的能力和为人的规则,一方面也在观察你人品才华。如果觉得不错,有培养前途,一般就会放到一个部门或子公司做副职,继续锻炼一年左右,然后就会派到一个新的部门或子公司做正职,如果有业绩,立即就会进入公司总部决策层。这是一种直升机模式。
我的经历基本是第二种模式。1991年离开学习工作8年的中科院,到一个公司竞聘上岗总经济师。当时竞争人很多,有部委机关司局长,也有大国企领导,他们不管经验、资历和实战能力都比我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最后选择我,我想主要两个原因:一是我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适合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打算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上一般治理标准的理念,例如公司一开始就实行国际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管理制度,一开始就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托责任制度等等。而我学习的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融资租赁等等内容的教材全部来自于老师从美国带回的原版教材,相反国内的财务会计制度我一无所知。在这点上我占有优势。
但是我认为最终选择我的原因是第二点因素,那就是我的性格是进攻型性格,一旦碰到困难,眼睛就会发光,会不惜代价,不计个人得失,只为解决问题本身而竭尽全力。属于见困难就上的。
当然,对一个一直在象牙塔里圈养的书生,他们也还是不放心的,于是我先就首先成为助理----虽然号称副总经济师兼计财部总经理,实际只是辅助董事长兼总裁处理计划财务工作,重点是计划和预算的制定、执行组织和监督工作。并无决策权。
当时这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都很强大,相当多不是来自部委司局长,就是部队师职干部转业,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根本没把我这种毛头小伙放在眼里(当时我不到29岁,虽然有个高级职称头衔,那也只能证明我写文章和研究报告合格)。按照当时说法,大家都等我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压力相当大。
由于计划执行主要难点在协同不同部门的动作,划分其责任,监督其任务完成的进度和质量,主要考验的是判断制定的计划可行性的能力和把人团结起来干活的能力。所以锻炼极大。半年后,由于业绩出色,正式成为总经济师,加入公司决策层。只有这时,那帮整天叫我小M的家伙,才开始叫忙总。
在这个系列里,我想把这段过程写出来。为了大家有用,我重点写技术问题,不写八卦。当然核心内容就是计划制定和计划执行。
能写多少我目前不清楚,慢慢写,大家慢慢看。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2、搞清运营潜规则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3、计划部门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4、计划人员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5、联合作战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6、授权原则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7、管理文书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8、计划工具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9、管理者构想
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10、结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贵州话说,初来乍到,不摸锅灶。不管那个公司,水都很深。千万不要冒冒失失想展示自己有两下子。也许人家都有七下子、八下子。
书面上的职责和运营规则是很好掌握的,但是每个公司都有潜规则,这是比书面规则更重要的。
例如,我第一个工作的公司的总工程师来自部委,是司局级干部下海,而总检验师是从德国回来的海归(90年代初海归可是金疙瘩,宝贝得不得了,不像现在海带遍地)。
本来他们是上下游关系,一个执行计划,一个监督计划执行质量。应该紧密合作。但两人不知怎么就不顺眼了。
总工程师经常说的就是:装模作样,来现场还要西装革履,以为自己是谁?
总检验师经常说的就是:老兵痞,整天歪戴帽子斜穿衣,骂骂咧咧,像什么话。
如果我有计划执行需要协调。找到任何一位,基本都是如此开始:小M呀,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飞行团长或车间主任了(看谁说),当年如何如何艰苦,如何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如何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见,如何获得奖章等等。
紧接着下面就是:那家伙如何不地道,如何不懂行等等。一般都是讲的眉飞色舞,激情四溢,甚至唾沫飞溅。
我必须专心致志,不时还得发几声发自肺腑的赞叹,做仰慕前辈丰功伟绩状。在大家渐渐谈得热火朝天,相见恨晚后,我就会把计划任务拿出来,商量商量,请求帮忙。
这时二位都是大手一挥:没问题,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放这家伙一马,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有时在公司办公例会上,这帮家伙会为一点小事情吵得不亦乐乎,甚至互相甩文件夹。这时总裁想掺和干预,照样挨双方的骂。其实在我看来,经常争论的几乎相等于吃鸡蛋从大头开始剥皮还是小头开始。
所以后来公司要开会讨论什么决议,都由我先私下与各位老大沟通,获得共识后才上会讨论通过(实际就是走个过场)。通过后立即形成决议,形成任务清单,大家当场签字画押,不能完成自己甘愿受罚。
开会前沟通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现在我也是开会必有决议,必有任务清单,必有当场认领任务并画押认可程序。然后监督执行队伍立即人盯人跟上。
在企业中,运营潜规则代表了某些久经时间考验的基本真理。虽然大家至今尚未拿出一份一致的运营潜规则列表,但是都把潜规则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的理解中,和人沟通要几个条件:
1 地位要够,不仅仅是职务高,还要肚子里有货。这是先决条件。否则各个诸侯根本不会和你废话的,或者讲的都是废话。
2 战略上,要有一套取舍方案,所谓沟通就是交换的另一种说法。
3 战术上,要在东拉西扯中不断发现和抓住各种各样的单刀直入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有限的问题。
像m总这样抓总的,一次会少2,3个部门,多5,6个部门,每次会议都会前沟通,需要多少会前准备,不可想象。
字字句句都是我等后辈的学习宝典。
当初要是早点看到,能够领会和应用,会少走多少弯路。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这个内容确实只能用“宝贝”来形容了。
咱的层次不够高,看忙总的很多帖子只能是看看热闹,不过仍然觉得收获不小。
这次这个主题明显更值得深入研读了。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兹韦费尔。虽然他的观点有点夸张,但是沟通是管理者的基本功是一点不错的。沟通意味着与对方有共同语言,能够抓住对方要点,形成共鸣,不能让对方觉得鸡同鸭讲。所以沟通的基础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你说的很对。沟通态度和技巧只是一个载体,内容还是知识积累。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多谢忙总推荐。
最近刚接手一个部门,非常的郁闷。还没有一开始,就把他们挑剩下的人和他们之前不好做的项目全部扔给了我。
特别喜欢这一段,与我最近的一些遭遇有些相似,盼忙总慢慢道来,帮我解决难题。
当时这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都很强大......按照当时说法,大家都等我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压力相当大。
由于计划执行主要难点在协同不同部门的动作,划分其责任,监督其任务完成的进度和质量,主要考验的是判断制定的计划可行性的能力和把人团结起来干活的能力。
不盯人,散会就全忘了。
会前不摸底,搞突然袭击,这些人的面子放不下。
忙总应该还有十几年可以工作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