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改开30年来的外交政策及其未来转向 -- 铸剑
超越了单纯的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而是从阶级矛盾-内政-外交展开,理路清晰,拨云见月。
在钓鱼岛事件中,日方成功的将船长扣留超过10天并保留国内法处分,但也有迫于中方压力的妥协,应该是日方不输里子输面子;而中方迫使日方放弃了第二个10天的拘留,成功营造了捍卫国家利益的形象,是不赢里子赢面子。我挺看重国家的面子,认为这个结果对中国并不坏。
但中方出人意料的提出要日方道歉赔偿,结果被日方断然拒绝。这就很让日方重新挣回一些面子。这个结果是必然的,看上去中方的要求很像是个无理手。但这背后我以为有玄妙。
这一手举动表示中方在借机找茬,找茬的目的不是真要得到日方的道歉赔偿。而是以此为借口继续实施对日方的某些措施。这些措施中最大的可能是搁置乃至撕毁中日东海谈判协议。
东海谈判协议目前正进行到落实阶段,两国间平等谈判后的结果,居然是一方急切要求履行协议,而另一方扭扭捏捏不想同意了。这揭示了以往韬光养晦政策经常是以中国的巨大利益让步为代价的。钓鱼岛事件正好给了中方一个重新审视过往外交安排的机会,因此借一个日方根本不可能答应的要求扩大争端并拒绝履行以往的协议。
因此,这个举动含义在于:一是明确了外交转向的可靠性;二是揭示了以往外交协议很大程度上出让了中国应有的利益。我们有理由要求执政者重新审视更多类似的外交安排。
难道期望05东海协议,永远不被曝光吗? 尤其跟日本签这种协议,就真不担心“青史留名”?
建好的油田不敢采,还让日本人入股。。和平之海、友谊之海,这么干下去,合法性荡然无存。 这就有点羡慕人家“民主”国家了,起码协议的保密有点困难。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送花赞扬 关闭
开门见山吧,我和铸剑兄就这篇文章最大的分歧在于“韬光养晦”上。准确来说,我不大认同把中国近三十年的外交政策的得和失,概括为某种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即本文的“韬光养晦”。
先从铸剑兄一个显而易见的失误说起:
这里要说明一下,“韬光养晦”成为一段时期政府外交策略是从1989年开始。而在此之前,比如说“对越战争”无论如何也不能视为韬光养晦政策的逻辑延伸。
而对韬光养晦,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应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就狭义的韬光养晦而言,这是个策略,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策略或者说手段,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当目的改变,策略或手段必然要出现相应的改变。
而在解读中国外交事件上,我觉得用韬光养晦来解释一切,会使得问题有些简单化,比如说这次钓鱼岛事件,把政府在外交上的被动解释为受到“韬光养晦”的影响,似乎也可以,但是很难解释此次事件政府的一切作为,包括一些实际的反制措施。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政府一方的官方口径来看,韬光养晦在2002年之后,就已经不成为正式的提法。而代之以的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安全观”。在2005年,胡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已经使用“和谐世界”的提法。在同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胡做了类似的讲话。在讲话稿中,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和平崛起”被“和平发展”的提法所取代。二是,阐述了中国的安全观,“共同安全”。
而从外部世界来看,比如说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报告中,韬光养晦被翻译成“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aim”被解读为战略欺骗。如果说中国政府坚持执行某种被外部所了解的战略欺骗,除了过于愚蠢,只能理解为鸵鸟。
在河里的帖子,最能引发我思考的有两篇,除了铸剑兄的这篇,就是旅日河友排骨二号的帖子,排骨二号的帖子很有意思,当然也很有争议。他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此次事件之后,中日该如何相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症结正是中国外交困境所在。
韬光养晦说白了,是为了有所作为,无论是勾践也好,刘备也好,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而做出暂时的忍让。
而中国外交的困境,具体来说是处处被动,在我看来,主要是由目标的模糊所导致的。如果说这里引入韬光养晦,我觉得这是广义上的韬光养晦。
这个困惑可能不限于外交,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中国到底会走向何方。
对内,铸剑的帖子也提到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之类的广告,还有比如说在CCTV反复播出的“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说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某种整体的想象,没有宏大叙事,而只有个人命运。个人的知识已经无法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是为了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了改变个人命运。当然,这里不存在什么高尚和卑微,也不存在是非对错。所有的选择都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做出的。
如果说对内,可以用经济发展来化解意识形态缺席的空虚,花天酒地,及时行乐,身体的快感足以抵抗思考人类命运所带来的焦虑。那么对外就不行了。
我们现在有个提法叫“构建大国心态”,中国就是个大国,谁不承认都不行,而且中国人搞钱向来很有办法,国家越来越富也是个趋势,这也是谁都要承认的。但是一个富强起来的大国,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了。在家里,可以随随便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出了门,要你当领导了,总不能一身睡衣,搂个小姐就上主席台了。
形势如此,无论是历史心理的积淀,还是现实利益的纠葛,中国不想当头都不行,而且中国也必需在区域内发出越来越强的声音,发挥越来越强的领导力。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中国能给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想象,我们能告诉世界,在中国的领导下,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意识形态或者说信念这东西,有,不一定会成功,没有,就一定不会成功。
什么叫韬光养晦,邓说得很清楚,就是不搞意识形态争论,韬的就是意识形态之光。为什么要韬,很简单,正是失去了对某种信念的信心。失去了也不要紧,但是手中的权力又是从这种信念来的,又不舍得放弃现实权力,全心拥抱另一种普世思想,首鼠两端。
我们今天反普世,用的是多元化的盾牌。小国可以讲多元化,弱国也可以讲多元化,但是要成为大国就要先普世,再多元,而所谓多元无非是娼优蓄之,供人玩乐而已。
中国提出的叫和平崛起,后来改口了,叫和平发展,现在大概是叫和谐世界吧。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在向世界表态。中国无意提出某种新的国际体系,无意挑战现行的国际格局。是做国际规则的遵守者和维护者,而非挑战者。
所以说中国的问题就在于,想成为大国,形式上也应该成为大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成为大国。既没有普遍的理论,也缺乏进取的勇气。换句话说,就是既没有忽悠人的智慧,也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剩下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老办法了。而这也成为中国外交被动最大原因。
铸剑兄好文。
撞船事件刚开始就发觉中国外交言辞跟以往明显不一样,事情演变到现在的内因后果铸剑兄也分析得很清楚的。这种外交转向的延续要立足于国内经济转型是否成功。
愚以为铸剑兄提到的阻碍力量主要来自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利益集团,卖地政策的暴利和对外经济的成功使得地方财权很大部分的脱离中央控制。也从而让各级地方政府变成土皇帝提供了的经济环境,腐败的成本也更为低廉。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和时效性让他们更倾向于眼前的利益。
但因为这几年中央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力的下降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可见的将来,中央政府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收紧地方财政的自主性,以中央为主导进行内需性的经济转型。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设立和运作,使得这次变革阻力虽不少,但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其实,今年以来,省直管县的财政政策,胡锦涛周游各地,不断喊内需政策,工人薪水的增长,莫不体现这一政策推行。
感谢怪蜀黍兄的交流,读来很有收获。接着您的话茬谈下我对韬光养晦策略的理解。
先澄清下您关于我的“失误”的说法。对于韬光养晦的提出时间我是清楚的,我还听了外交人士传达邓的讲话呢。我主贴的说法是因为我认为这个89年附近提出的词可以概括30年的特征。我最初的原文谈了这个词由来,后来删了。另外还删了一句话,“这个韬光养晦是有区别的,对我们依附的对象韬光养晦,而对依附我们的则很有亮剑色彩,甚至远离传统盟友以赢取西方的信任。”因为嫌枝节多而删了,结果反容易造成误解。我的观点就是韬光养晦本身是对西方国家的手段,而西方是我们外交的重点,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是服从于这个重点的需要的。对越的强硬也是服从于对美关系的需要的。
另外,邓提出韬光养晦的本意也许在外交,但这个概念的流传和实际作用我以为是出自内政的需要,是为外交政策提供国内环境而设计的。当年我听传达时就很吃惊,这么大的国家秘密这么能让我们知道呢?后来就清楚了,这个政策本身就是为了安抚酱油群众的,让大家认为中央政府在下大棋,一起隐忍对国家利益的可能让渡。说白了,就是通过国内议题的设置和宣传,制造了一贯反帝的国内人群对新外交政策的“同意”和“顺从”,从而保证依附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首先,中国不可能成为目前普世的一个典范。就算TG下台了,换什么人来搞,也不见得就能把普世这门本事练好。
其次,世界上不是除了普世和共产就没别的选择了。
第三,现在的强国都是普世或者戴着普世帽子的。莫非您的意思是中国也戴个普世帽,外交就不被动了?
否则就等于默认日方的管辖权了。因此未必能作为您观点的论据。
通篇都是过去三十年的老提法。可是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三十年党和国家怎么走,大家还是拭目以待吧。
对日方管辖权的否认可以采用外交抗议和拒绝接受的办法;而现在采用的是要求日方道歉赔偿。前者意味着事情的结束,最多留些凌空骂战的尾巴。后者意味着事件必须在日方做出满意的回应后才能结束,而这种回应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因此,我以为,中方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这个事情没完,已经采取的反制措施不会取消,而且保留进一步措施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