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可怜今夕月,向何处 -- 人间树
黄种人很早就跨洋迁徙是真的。
大家都是一家人,西方学者的论点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嘛
寻找历史,激励来者。
是这些空口白牙的专家,误导和扭曲了历史的真实。至于某些河友,他的文章里是什么态度,什么姿态,明眼人一看便知。就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人家民科民科的不也讨论的热烈的很吗。
我不是什么圣人,即使是圣人,孔子还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某些人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教育小学生的态度这我也早习惯了。说理说不过别人那就是斯文扫地,国将不国了我也见的多了。我不是圣人,也不会按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自己的东西也未必对,我也不会去非要别人相信我,但想要驳倒我的人,也必须得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否则我也断然不会服他。
两河人民怎么说,那是两河人民的自由。我们中国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改变的了人家两河人民怎么说吗?但同样的,我们中国人怎么说,只有我们说的有一定依据,谁也管不着。什么所谓国际公认也管不着,西方人早就说过,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人类起源,人种进化,文明肇始,文字起源等等都有可以科学考察的方法。既然西方专家可以提出中国文明西来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提西方文明东来说?大家看谁的证据多,谁的逻辑通顺就是了。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而有任何改变。“东西方之间的理解、宽容和互相融合”也许会实现,但也别忘了,亨停顿的文明的冲突。人家的战略制定者可从没天真的就认定“理解、宽容和互相融合”是未来方向。既然讲科学,讲实践,那我们就等待未来的实践来证明一切。
巨石阵的时间,作用现在都没定论。也许我是第一个把他和《尚书 尧典》里的天象进行联系的吧。这个联系有没有可能,有没有道理,需要将来熟悉中国古代天文学,现代天文学和巨石阵研究的人来做。至少,我用晋朝天文学家虞喜的观测数据,乘上现在科学的岁差,那尧典星象的年代在6000-5200之间,也早于你给的链接里的时间。而巨石阵介绍和尧典中的几个观测可谓相似性很大。
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尚书 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wiki 关于巨石阵
巨石阵中几个重要的位置,似乎都是用来指示太阳在夏至那天升起的位置。而从反方向看刚好就是冬至日太阳降下的位置。除了太阳之外,月亮的起落点似乎也有记载。不过月亮的运行不是像太阳一样年年周而复始,它有一个历时19年的太阴历。在靠近石阵入口处有40多个柱孔,排成6行,恰巧和月亮在周期中到达最北的位置相符,所以6行柱孔很有可能代表6次周期,也就是6个太阴历的时间,观测及纪录月亮的运行有100多年的时间。
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活动。科学家知道建造圆形石林的石头来自威尔士。但是没有人知道古代的威尔士人如何把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300多公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平原。
客观不客观,实践可以检验。今天的白人的科学成就,也是基于前人的积累。我们不能无根据的夸大我们的祖先,但也不能无根据的就因为今天白人的科学成绩就认为他们的祖先也是科学领先的。历史的归历史,科学的归科学,未来的归未来。至少,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的认为尧典星象和巨石阵就一定没关系,对不对?如果科学公正的研究确实证明两者无关,那是另一会事,人也应该尊重科学。但现在,只是西方研究者没人知道尧典星象罢了,也许他们按照尧典里的星象对巨石阵进行研究,也许会有大发现也说不定那。
至于竺可桢的论文,那也是他的一家之言,他论文里也有多个前提在那。而且虞喜的数据,如果是准的那?难道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尚书中国读书人也读了几千年了,就一定把里边的天文学知识全读懂了?尧典一共才600来个字,这段关于星象授时的部分就有200多个,超过了三分之一部分,可见当初对这个象授时异常的重视。竺可桢认为古代老百姓到了冬天晚上可能就回家睡觉了,不会出来观测,我个人可不认同。老百姓也许是这样,羲和可不一定。
主贴的主旨其实在最后部分:
没有科学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地,不是靠虚无的祖上曾经阔过,而是靠对科学的承认和尊重——无论多么忠勇,你造不出枪炮,搞不懂弹道学,就连近代水平的战争都无法取胜,就更别说镇国之宝两弹一星了。
刚刚好了两天,又开始吹祖上阔过那一套了。
首先是一个逻辑分析:“吹祖上阔过”和“不承认不尊重科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吗?用常识分析就知道,显然没有必然联系。
其次来一点现实分析: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处女怀孕,女人来自于男人肋骨,不承认进化论等等还是很有市场。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当然更是大“吹祖上阔过”,但是楼主显然不会认为美国“不承认不尊重科学”。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要重视科学,即使吹祖上阔过,也不影响“要尊重科学,学好科学”的基本看法。所以现实的中国和美国,都没有把“吹祖上阔过”和“不承认不尊重科学”对立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楼主把二者对立起来了。本来在逻辑和现实中都不对立的东西,为什么楼主要对立起来呢?是因为中国近代处于弱势,楼主被打怕了(不是中国被打怕了),受到挫折以后,产生了恐惧心理,精神上虚弱了,倾向于自我否定一切而不管跟失败有没有真正的联系。
实际上楼主的这种心态是一个loser很容易产生的主观浮躁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心态。希望楼主能够真正地尊重科学,用冷静科学的心态去看问题。
P.S.站在冷静科学的立场,本人认为应该允许某种理论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允许犯错误,同时也很赞成很多网友的意见,即要求泉畔提供更多证据,并且谨慎对待相反的证据。
简明, 直接, 深入问题核心。
最妙的是, 证明起来还不难, 我记得封神演义里就有一段。
人间树是有点这毛病。但其治学态度还不错,修养也差点。
至于你所说的,“吹祖上阔过”和“不承认不尊重科学”的逻辑关系,楼主的主要意思明显是挺其中一个(去掉那两个 不 字),批另一个,而不是去论证这两个的逻辑。举个简单例子,“要文斗不要武斗”,这是非常明显的表明对两种事物的立场的吧?你可以说文斗和武斗之间有相反的逻辑关系,但如果作者后面再去论述文武一起斗,这逻辑你怎么讲?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作者没有去论述逻辑关系,读者就不要强行去拉扯关系,这样诛心的可能性很大。
根本没有可比性。我看了很惭愧。请修改。
A:被打倒了,爬起来,自省,学习,踏实往前走;
B:被打倒了,爬起来,说:别急,其实我是你祖宗;
C:被打倒了,爬起来,没事人一样研究怎么做帽子。
----
真正自信博大的人绝不避讳对自我做深刻的剖析,看向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继续前行的起点。相反,倾向于自我肯定一切而不管是否有证据予以支持的,才是一个Loser很容易产生的主观浮躁。民族和文化概莫如此。
P.S.:
我认为某种理论是否能够从幼稚走向成熟,是因为其经得起质疑和验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备。一经质疑即以抒情替代理性,那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的自我陶醉。
另外:
----中国人讨论中国的问题,关美国人什么事?你证明了美国人其实比我们更不尊重科学,西方人更爱吹“祖上阔过”,就给中国人“吹祖上阔过”找到合理性了?不对的事情,放在哪里都不对,干嘛和人比烂?一见到检讨我们的缺点,就推论必然会肯定西方(或美国),认真分析起来,这才是喜欢用西方来比照中国的精神虚弱。
“祖上阔过”就是“祖上阔过”,拿出来翻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西方人更爱吹“祖上阔过”,正是给中国人吹“祖上阔过”找到合理性了。西方人这几百年被谁打倒了吗?没有,那为什么西方人还要吹“祖上阔过”?因为吹“祖上阔过”并不一定是被打倒之人的自我安慰,它也有许多现实的利益纠葛在其中,具体说就是关涉到话语权的竞争。
你的ABC都不能反映今天中国的状况,中国并不是刚刚被打倒的,中国从被打倒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今天中国人要吹“祖上阔过”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只是洋务运动时学造枪炮保命的时代了,中国要参与国际体系的建构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声音中未必一定要包括“祖上阔过”,但是在中国学习发出自己的声音时,这是一个必然的尝试选项。谁的精神更虚弱?看看谁身体摇晃着站起来了,精神却还是被打倒的样子就知道了。
原本给上面的万兹君写了一个回复,为了避免再一次被嘉木兄误会我又参照了什么,又重新写了这个给你。我给万兹君的回复主要是谈不能从不科学切入,要从太“科学”了切入,“科学”到失去了自我也一样是精神的虚弱。
这场纷争,我们两也算是从头看过来的,我其实一直看得挺开心的,因为会掺和进来的河友,对我们的文化都爱得不浅,就是有些人爱得更理性一点,有些人爱得更抒情一点,说实话真正精神虚弱的白卫兵连这儿都根本不会来,他们才不关心中国古籍记载了什么,中国历史是什么样子。
说千道万,大家都关心如何复兴,如何重建,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人的思考会是完备的,所以大家互相取长补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好,然后在各自的领域去踏实做点成绩出来。争来争去,到最后变成,“你虚弱/你才虚弱/你最虚弱/你一家人都虚弱”那就不好玩了。
关于“祖上阔过”,可以讲啊,但讲得严谨一点,说服力会更强,不是么?楼主的质疑构成对泉畔的矫正,不是很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