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一个赵丽华对“对课本删除名篇的看法” -- 偶卖糕的
一向对赵丽华不怎么关注,知道她还是源于几年前的梨华体,当时也没什么特别印象,感觉不过是媒体炒作产物。饭后在乌有看到不少纪念主席报道,暗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别的网站会有什么反应呢?遂到新浪博客一游。抬眼就看到赵丽华这篇被置顶的博客,随即打开看看,本来没希望会看到些意外的东东。没想到短短几句话,看的俺大呼过瘾,特转来与众河友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与众同乐”。
只是可惜了俺的8分钱。
《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
《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
《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送花一朵,以示安慰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 王栋生
昨日网上看到题为《江苏版语文教材删除〈阿Q正传〉等文》的报道,感到惊讶,因为我手上正拿着最新印次的这套教科书,和前几年是一样的,怎么又出了新闻呢?
这篇报道中有多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了。比如,“新学期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等众多名篇”就不知从何说起。然而,错误信息在网上迅速传开。公众对母语教育热心关注,这无疑是好事,但包括这篇报道的记者在内,参与讨论的人有多少看过苏教版(或者其他版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目录,就很难说了。在这篇报道没注明出处的“链接”中公布了“剔除”的篇目,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毫不相干,有些是小学教材的,有些是初中教材的,记者没弄清楚是被哪个版本“剔除”,就“链接”过来了。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雷雨》一直在必修本中,《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在配套的《语文读本》中;所谓“剔除目录”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等经典篇目,全保留在必修本中(其他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分别有保留),记者只要稍稍翻一下高中语文教科书目录,就可以避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网民自由言说,即使用语过激,影响也有限,但严肃媒体的错误信息就有可能广泛地误导读者。我们相信,任何关心语文教育的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事实,都不至于有报道中说的“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的担心。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哪些文章,社会给予关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求之不得的事,只是帮忙不添乱,不能危言耸听,不能用错误信息干扰教科书的编纂与使用。
看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很多媒体记者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因素:按照规定,课改后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教学时间只有五个模块,共计1.25年,也就是说,一共只有两个半学期,而不是此前的3年6个学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科书必须适当减少文本篇数,压缩教科书的内容,把一部分优秀作品调整到选修阶段去学习,或是移入读本中去安排学生阅读。比如,在高中阶段,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接触鲁迅的作品。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鲁迅作品选读》就是为专门的选修课程而编写的,学生通过36课时的课程学习,研读鲁迅作品,并通过检测获得学分。
媒体掌握情况不够全面,反过来会干扰教科书的编写。如,2004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五模块收入《阿Q正传》全文,试用阶段有不同反映,一些教师反映课时不足,个别媒体也报道过教师教学全文有困难;2006年,编者把《阿Q正传》从教材中移进《读本》,然而随即就有媒体报道“《阿Q正传》从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消失”,令人啼笑皆非。教科书试用阶段,某地有家长投书报社,质问“高中语文课本为什么没有《荷塘月色》”,教育局立即过问,要求停止试验。——其实那位家长不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在下一模块教科书中,他只翻了五本必修本中的一本,就愤愤不平地写信给报社了,而报纸竟然也刊登了,而“有关部门”竟然也就相信了!
前几年几乎是一年一变,把学生和家长家长都给绕晕了,这两年不知稳定下来没。
照老兄所言,语文课的时间分配的太少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江苏特色。希望不要再搞那种中英文倒挂的方式了。
我本人既不在江苏,也非教育工作者,贴出上面的消息只为让其他人能看到不同的声音,使得判断不至于偏颇。
关于中英文教育我的看法是:作为母语的中文,绝大部分学生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把握住这个优势,弄清楚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规律,灵活运用到其他语种的学习上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河里月色的帖子也谈到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看看。
现在有些课文给学生上,效果不好,不在于文章是不是合适,这个因素不大,主要是教师水准跟不跟得上。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材问题,比起理科类课程,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更高。现在根据学生反映课文难懂就去拿教材开刀,我不敢揣测什么动机问题,但是这起码是有点本末倒置。尤其像鲁迅作品这一类,如果教师自身能力足够,不仅可以上成语文课,还可以顺带就把历史的细节都展现出来。好的语文教师能塑造学生的修养,平庸的语文教师只能教学生技能,动不动就去搞教材,这是找错了方向。
另外现在语文教育指导方针也很有问题,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被单纯当作一门应试科目,由于语文拿高分不容易,拿低分也不容易(毕竟是母语),学生们也不用心去学。这方面,孔和尚总结比较到位。
另外,轻母语重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大学,有的学生,终其4年,问其学了什么,答曰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就学了英语,我的英语过了几级几级等。
就是探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