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剑指罗马-战端初开(1.5.3)

除了亚美尼亚因素,从萨珊帝国建立之日起,萨珊就已经对罗马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了。

这些影响,就是直到现在仍然让各国政府头痛欲裂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熟悉罗马军事制度的人,都会知道罗马军队有使用蛮族或土著做辅助军的习惯,作为罗马兵团的补充。随着帝国版图的日益扩大,又不得不越来越多的使用雇佣军。在罗马东部边疆,包括安纳托利亚、上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其辅助军和雇佣兵,基本由库尔德人和米底人组成。

库尔德人是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与波斯人相同。米底人与波斯人的血缘更近,第一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大帝,他的母亲芒达妮(Mandane of Media)就是米底人。波斯帝国建立后,米底人是仅次于波斯人的统治民族。随着萨珊波斯的影响日益扩大,心向波斯的库尔德、米底辅助兵不断哗变、叛乱,虽然没给罗马在东方的统治带来严重的伤害,却也导致当地军民人心浮动,一种【要变天】的气氛弥漫在东方各省。

再说宗教问题,当时在罗马东部各省中,广泛流行着密特拉神(Mithra)崇拜。这位大神,在古雅利安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印度和波斯的神话中都有他的身影,祆教创立后,他也被收编成为祆教众神中的一员。公元前2世纪左右,密特拉神崇拜在近东广为流行,他也演化为太阳神、武士神,以至于本都、安息的许多君主都叫米特拉达梯(Mitridate),意为【密特拉之子】。到公元3世纪时,罗马东部各省的军民,普遍信仰密特拉神。鉴于密特拉和波斯的渊源,那些非罗马人的东方居民心向波斯,就不足为奇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太阳神密特拉,注意周围的黄道十二宫=====

而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快就被证明并非子虚乌有。228年,萨珊波斯帝国的先遣队,渡过了幼发拉底河,对罗马边疆发动了试探性攻击。作为天朝上国的罗马帝国,面对过的敌人多了,在他们看来萨珊波斯人与帕提亚人没啥区别,东方蛮族、手下败将而已。本着惩前毖后、救病治人的原则,雍容自信的亚历山大皇帝,派遣信使到泰西封,劝告或者警告阿尔达希尔: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在亚洲制造不安局面(not to attempt to revolutionize Asia),打破地区平衡,否则就将面临图拉真式的征服。对于如此傲慢的警告,刚刚灭亡安息、信心爆棚的太祖,自然无法忍受。作为回应,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使团回访罗马,于是就发生了亚历山大皇帝关押、流放波斯使者的一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太祖的首次远征=====

既然罗马人撕破了脸皮,太祖也不含糊,先下手为强的发动侵略。主力大军围攻尼西比斯(Nisibis)和哈特拉(Hatra),显然萨珊人更善于骑兵作战,攻坚并非所长,这两座坚城都没攻下。但不要紧,太祖发挥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绕过坚城,入侵罗马的叙利亚和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由于尼西比斯(Nisibis)和哈特拉(Hatra)在后方没攻下,太祖的西进有后顾之忧,所以他只是劫掠一番,以满载而归结束了征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历山大的胸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银币上的亚历山大=====

这次劫掠性质的远征,并未给罗马帝国造成太大的伤害。大致相当于西汉初年,匈奴攻破右北平、雁门、辽西之类的掠夺性【打草谷】,罗马帝国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这种事。即便如此,既然你们这些波斯蛮夷们,给脸不要脸,非要在帝国头上动土,不给你们点color to see see,帝国的天威何在,又将如何面对其他蛮夷?还从来没有上前线打过仗的亚历山大塞维鲁,决定效法祖先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御驾亲征波斯,让周边蛮夷们看看什么叫上国风度、天朝气象。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咆哮的三叉戟》

通宝推:随性自在,johny,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剑指罗马-咆哮的三叉戟(1.5.4)

在中国的传统中,非开国皇帝的御驾亲征,都意味着皇帝重视这次战争,或者敌人强大。例如唐太宗征高句丽,宋太宗两次伐辽,明太宗(明成祖)五次北征,明宣宗平汉王,明英宗伐也先,清圣祖伐噶尔丹。不过在罗马帝国,皇帝们的亲征却不一定如此,至少在亚历山大皇帝的眼中,波斯人不堪一击,这样的必胜之仗,恰好可以成就自己的不世武功。

就像我们赛前分析一场球赛,首先要看的是双方的历史战绩一样,亚历山大首先想到的也是罗马和安息的交战记录。远的克拉苏、图拉真不提了,就说本朝塞维鲁王朝吧,开国君主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于197年征安息,安息军队望风而逃,毫无有组织的抵抗,罗马人一路顺风顺水的攻占泰西封,并饱掠而还。第二次是卡拉卡拉皇帝于217年征安息,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如入无人之境。但很不幸,行军到卡莱附近时,卡拉卡拉一时内急,跑到路边小解,被一位叫Julius Martialis的军官杀害,随后卡拉卡拉的禁卫军队长,努米底亚人马克里努斯(Macrinus,也译作马克林),趁乱当上皇帝并撤军,让这次远征无疾而终。这两次远征,至今不过30年,都充分暴露了安息帝国的虚弱无能。虽说安息换成了萨珊,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萨珊人又能比安息人强到哪里去呢。

另一方面,对罗马人来说,波斯是最值得罗马去征服、侵略的地方。当时的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农业国家。南面是不可逾越的撒哈拉沙漠,非常安全。北方面临的是野蛮善战又好斗的日耳曼人,这帮金发蛮族,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所居之处多是暗无天日的森林,罗马人来了,他们会后退打游击。即使罗马人占了他们的村落或所谓城市,意义也不大,日耳曼人太穷了,根本谈不上战利品。转了一圈会发现,罗马帝国周边的未征服地区,只有两河流域有经济价值,或者说只有对波斯的战争才是有利可图的。

波斯如此孱弱和富裕,亚历山大皇帝才会如此有信心和欲望去征服它。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别看亚历山大年过20岁,作为皇帝已经老大不小了,却一直受制于仅比他大18岁的皇太后马梅亚(Julia Avita Mamaea)之手,在臣民们眼中简直不算个爷们,所以亚历山大寄希望于以一场辉煌的胜利,来改变臣民们的看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仅比儿子大18岁的太后马梅亚,曾迫使儿子离婚,并砍下亲家的头颅,难道是 xx 情节?=====

既然决定远征,亚历山大便下令在意大利等地征召军队。显然皇帝的乐观情绪并非孤立,广大想在东方获取荣誉和财富的百姓们,积极前来报名从军,所以亚历山大很快就召集起一支庞大、热情却缺少训练的军队。其人数,史书缺乏记载,我估计应该在8万人左右,甚至可能有10万之众。之所以我认为有这么多,是从下面的作战计划和经过中,反推回来的。

231年,亚历山大与马梅亚太后(真是亲娘啊,儿子去哪她去哪),以及他的大军抵达亚洲之都安条克,并把司令部和大本营设在这里,安条克因而成了一座巨大的新兵营,用来加紧训练这些满脑子发财梦的新兵蛋子们。虽然从战略上亚历山大很藐视波斯人,可具体到作战,亚历山大并未胡来,他的幕僚们为他详细分析了波斯军队的优点和缺点。此时的萨珊波斯刚刚建立不久,很多典章制度仍然沿袭安息。单就军事制度而言,相比安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与中国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此时的萨珊波斯和中国的慕容鲜卑、拓跋北魏、契丹辽国非常相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网上常见的萨珊重骑兵图。无马镫,装备长矛、弓箭,长矛两面有尖,没有盾和剑。问题是时间错了,不该是BC3世纪,AD 3世纪才对,所以这张图的可信性有折扣=====

当时的萨珊波斯,没有由国家供养并领取军饷的常备军队。有战争时,萨珊的贵族、平民甚至妇女都自备武器加入军队,靠战利品做军饷、军费。但是与游牧民族不同的是,萨珊以农业为主,所以每到农忙季节,贵族和平民们都更关心自己地里的庄稼而不是战争。因而别看萨珊的军队数量多,他们的征召和服役,只有一个相对狭窄的窗口时间。这也是萨珊军队经常入寇罗马,却往往不占地统治,只满足于饱掠而还的原因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伊朗高原的女性骑兵,装备长矛、圆盾、反曲弓。左后方那位的肩扛的长矛,很像罗马人使用的长矛+标枪。这么豪华的装备,说明她们是贵族。萨珊波斯的女性地位很高,帝国晚期出现了两位女皇。=====

萨珊人的最重要装备是弓箭和马匹,他们从小就练习骑马和射箭。尤其是贵族,饱食终日之余,其余的时间都在练习弓马或者打猎。萨珊的军队是由平民出身的轻骑兵、步兵,和贵族们出身的重骑兵组成。萨珊所有的骑兵,都装备弓箭,重骑兵另装备长矛,轻骑兵另装备马刀。波斯人的弓属于反曲复合弓,比罗马弓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度更高。距离敌人远时,他们可以放箭射击,一旦敌人为了躲避箭雨而阵型松散,他们又会果断的持矛冲锋并肉搏。给萨珊人的军队做总结的话,可以归纳为10个字:【个人能力强,整体组织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安息的轻弓骑,装备反曲复合弓、短剑或匕首,携带多个箭囊。萨珊波斯早期也有相似骑兵,由平民组成。主要作用是远程打击、侧翼迂回。这张图的远景是罗马的盾牌墙,应该是卡莱战役的场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努米底亚风格的罗马骑兵,远程用标枪,近战用短剑=====

针对萨珊军队特点,亚历山大制定了一个三路进攻的计划,我称之为【三叉戟方案】。这三路分别是:

北路,向东北挺进,途径亚美尼亚,争取亚美尼亚出动其军队的骄傲—亚美尼亚重骑兵,两军合兵一处,继续向东入侵阿卓佩蒂尼(Atropatene,伊朗阿塞拜疆)地区,然后相机而动,或者继续向东挺进雷伊(Rayy,伊朗德黑兰),或者向东南入侵米底,沿小扎卜河或迪亚拉河河谷南下两河平原。

南路,向东南沿幼发拉底河而下,在两河交汇处以北渡过两河,指向苏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渡河,是因为两河交汇处以下是沼泽地,无法逾越。所以两河是世界上少有的,河口没有大城市的大型河流。

中路,是皇帝、太后亲自统帅的主力大军,并不走马其顿亚历山大和克拉苏的故道,而是渡过幼发拉底河后,直扑辛加拉(Singara),指向泰西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历山大的三叉戟,计划本来很不错的,可惜好计划还得看对付谁=====

这杆【三叉戟】,基本涵盖了以往的西方入侵者入侵波斯的全部路线,没有庞大的兵力是不行的。不过,【三叉戟方案】最大的特点,在于三路大军并非齐头并进,而是有时间差。北路先行,全程在山地、高原行军,吸引波斯军队主力北上。如果波斯人来战,则发挥罗马重步兵在山地作战有优势,不怕波斯重骑兵。如果波斯人不战,也没关系,只要把敌人牵制在这里足矣。

南路后行,做出攻击泰西封的姿态,即使波斯人击破罗马北路军,千里迢迢翻山涉水过来,也是【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

中路军最后开拔,等波斯人在自己领土上南北两头跑累了,罗马大军主力也来了,无论波斯人是否愿意决战,胜利都是囊中之物。

232年夏,北路军首先计划出发,顺利汇合了亚美尼亚军队,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顺利进入阿卓佩蒂尼地区,随后南下,一路三光政策奔向米底。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得到情报而率大军北上的太祖。面对米底崎岖的地形,太祖没有贸然发动进攻,因为这么做就是自杀。罗马人也同样不急于进攻,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萨珊主力,只要达到牵制目的就完成任务了,所以扎下大营,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正当逡巡犹豫之时,太祖得到了罗马南路军的战报,于是他只留下步兵监视敌人,带上全部骑兵迅速南下,悄无声息的直扑罗马南路军。与在崇山峻岭中艰苦跋涉的北路军不同,罗马南路军一路没遇到任何有组织的低档,沿着幼发拉底河平原一路东南飞。这更印证了罗马人关于萨珊人与安息人一样不堪一击的想法,波斯人要么望风远遁,要么被北路军消灭或牵制住了。当这支松松垮垮的部队,遇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真正的【寒光照铁衣】的波斯重骑兵的时候,再想组成作战队形已经来不及了,倾盆箭雨之后,波斯重骑兵居中突击,轻骑兵左右包抄,南路罗马军顷刻间全军覆没。

南路军的败报传递到中路的亚历山大皇帝手中的时候,太祖的主力大军也到了眼前,而且包围了罗马人。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皇帝、太后与将军大臣们相顾失色。在他们犹豫不决时,波斯大军发起了突然而猛烈的攻击。波斯人的战术仍然老套而实用,又是以倾盆箭雨做热身,大量杀伤罗马人之后,趁着敌军动摇,波斯重骑兵收起弓箭,端起长矛发起冲锋,蹂躏践踏罗马步兵。一时之间,战场变成了修罗地狱,罗马人尸横遍野,看到的是断臂残肢,听到的是伤兵们的呻吟和哀号。不过这支罗马军队毕竟人多,外围的部队被屠杀,却也给了内侧罗马人组织起战斗队形的时间。他们竖起盾牌,组成绵密的盾牌墙,仿佛一座坚固的城堡,以抵挡波斯箭雨和骑兵的冲击。

要知道,无马镫时代的重骑兵,冲击力不够,面对组织严密的重步兵,没有太大优势。波斯重骑兵对盾牌墙,发到了几次伤亡极其惨重却又毫无进展的冲锋后,太祖下令停止无谓的进攻,改为向盾牌墙内的罗马人射箭,墙内的罗马人则用自己的弓箭进行还击。一时间,战斗陷于僵持。罗马军队毕竟是客场作战,这么耗下去,早晚全军覆没。因此亚历山大皇帝下令,保持现有队形,向边境线附近的哈特拉缓缓退却。太祖则命令军队保持现有队形一路追杀,直到罗马人退入哈特拉城内,才齐敲得胜鼓、高奏凯歌还。

罗马那边,亚历山大和太后在哈特拉略作休整,垂头丧气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安条克,并命令进展还算顺利的北路军撤军。经过短暂的休整,亚历山大还想再度发动入侵,却被太后坚决阻止了。

这次【三叉戟】的战果是:罗马的一支部队全军覆没,一支被重创,一支无功而还,就战略目标来说是失败的。反观萨珊波斯,太祖虽然获胜,却并未发起追击。其原因并不难理解,连续不断的行军打仗,导致人困马乏,对罗马中路军的攻击也付出了巨大伤亡,伤亡的还是帝国军队的精英--由贵族组成的重骑兵,这种损失是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两河之间的要塞哈特拉仍在罗马掌控中,令太祖如鲠在喉,迫使他停止追击。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太祖而言,实在是一场惨胜。他意识到,罗马帝国毕竟树大根深,地广兵强,不是他能轻易撼动的,对罗马的进犯不得不告一段落。

至于亚历山大,虽然损兵折将,但并未全军覆没,损失的多是入伍不久的新兵蛋子,对帝国的影响有限。何况这场战争是客场作战,中路军给波斯军队造成了重创,北路军则洗劫、荡平了波斯西北部,收获还是有的。所以这位渴望荣誉的年轻皇帝,还是在罗马为自己举行了凯旋式。

因此,战后的数年,太祖都在舔舐伤口、整理羽毛、修齐内政,等待更好的机会。亚历山大则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的日耳曼前线,直到他死在那里。这样两国边境的哈特拉一线,出现了难得的宁静,两国的商人则在这里见缝插针,大搞边贸,于是哈特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不过,每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白,两个接壤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和平,注定是短暂的,新的战端将随时开启,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帝星陨落》

通宝推:tubie,
家园 填坑速度不慢啊!送花鼓励!
家园 谢谢鼓励和支持,现在头痛是缺书,希望大家提供

关于萨珊波斯的资料,中文的几乎是空白,我看的绝大部分是股沟图书上的英文书籍,而股沟图书的问题在于书籍缺页,所以被迫几本书对照着看。希望手头有完整版书的能给我一份,列一下书单: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剑桥伊朗史)

Shadows in the desert: ancient Persia at war 作者:Kaveh Farrokh

Rome's Enemies (3): Parthians and Sassanid Persians 这是鱼鹰系列军事图书中的 #175

上述三本是我最想得到的,后两本有大量插图。下面几本不急迫,也列一下:

History of Iran. Routledge. Sykes, Percy (2004). ISBN 0415326796. pp 394

The Roman Eastern frontier and the Persian Wars (AD 226-363)

The Persian Invasion: Unfavourable Times (part 2)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家园 【求助】求翻译

我的英语水平不高,下面一句话,是太祖给太宗的遗嘱,我看不懂,请高人帮忙翻译:

May your administration be such as to bring the blessing of those whom God has confided to our parental care upon your memory and mine.

家园 我在电驴上搜到了几本,看看能不能下

我在电驴上搜到了几本(Shadows in the desert有好几个),看看能不能下。

家园 Rome's Enemies (3)下载完了

47页,有大量插图

看看一夜时间别的书能不能下。

家园 愿你的统治犹如我们的先祖一样得到上帝的指引。

May your administration be such as to bring the blessing of those whom God has confided to our parental care upon your memory and mine.

这句话的早期英文复述应为

May your administration be such as to bring the blessing of those whom God has confided to our parental care。

愿你的统治犹如我们的先祖一样得到上帝的指引。

你的这个版本加了upon your memory and mine.就变成了:

愿你的统治犹如你我记忆中的先祖一样得到上帝的指引。

家园 楼上厉害,看来您熟读波斯文学了,望多指点,谢花

这句话来自《History of Persia -- Sykes, Percy》引用菲尔多西的话,确实有【upon your memory and mine】,为啥有,我就不知道了。

看来老兄熟读波斯文学,还望多指点、多挑错。

这句话的文法、结构超出了我的英语水平,惭愧。

家园 del

没看见楼下的原版译文。删了

家园 口水ing,下完发给我,或者给个地址吧,好人一生平安!
家园 God -上帝这个词不对

萨珊波斯信奉祅教而非犹太-基督教,遗嘱是不会这么写的。应该是英文作者有意无意的代换了。有条件的话该去对照一下更接近原文的版本。个人估计大约应该是“众神”,或者是“神主”阿胡拉·马自达。

家园 祅教是一神教,称马自达为God没有错.

在祅教的基本教义里面,世界是马自达创造的,他有六个善天使作为马仔----天使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马自达的对手,恶神也很牛叉,但是人们不去拜,所以祅教还是一神教.

至于其他的神,是在祅教传播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融合进去的,是祅教对各地原始崇拜的一种妥协.像东正教和天主教里面的圣徒,比起一般人,当然神通广大,但也不是God.

密特拉崇拜,不是祅教,他们两者,类似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

家园 祅教和基督教那些是不同的

祅教本身是在波斯原始多神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头的诸神,不是什么“对原始崇拜的妥协”,而是原本就有的神。马自达老大的最高地位才是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在苏鲁支时期,由于马自达已经独自占据最高位,可以说祅教成为了带有相当一神教色彩的多神教——甚至反过来说是披着多神教外衣的一神教,但是即便这时其下的也还是神,“阿胡拉们”、“七柱神”中都将马自达和其他神并举。而且祅教发展后期,多神教因子重新占据压倒上风,还出现了认为马自达和恶神安哥拉·蛮牛是双生子,二者都是源于更高的独一神“时空”的教义……

顺便,除了七柱神之外,祅教还承认别的一部分善神。这也是原始多神教的残余。

回到主题。无论如何,这里用God-“上帝”都是不妥的。读者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印象。

家园 嗯,我看过的资料,都是说祆教是一神教,二元论

祅教本身是在波斯原始多神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是当然的,犹太教也是.

但是祆教明显有着人工原创的痕迹.

就事论事,把Mazda称为God,而不是Gods之一,应该是一点问题没有

外链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