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美对抗的前景与当前的策略——从“智猪博弈”模型谈起 -- 地九

共:💬56 🌺105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家园 OK,搞掂
家园 最大的教训就是:绝不出头打仗

土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没必要现在就出头和明日黄花的大米死磕.

真的要和大米磕的也不少,给点好处给伊朗或者塔利班,他们自然会和大米磕的.

家园 已修改,谢了.
家园

“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为什么被论证成了小猪的等待?还是你的意思是美方是小猪,在当时中美外交过程中由于等待而获取了更多的利益?

家园 把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划到资本主义阵营去了啊
家园 中方发出信息,等待美方先行动

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家园 在冷战期间,中国是这么站队的:

1949-1964年,中国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该阶段以中国爆炸了原子弹和中苏论战为结束标志,后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造成了该阵营力量的极大损失,是冷战在1991年结束的根本原因之一。

1964-1976年,中国自立山头,想当第三世界的革命领袖,对美苏两头不靠。由于国力与目标的不匹配,这一阶段中国的安全形势极度恶化,由于跟美苏交恶的双重压力,国民经济曾经一度转入战时体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对外援助收效甚微,其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更是灾难性的,不但东南亚地区几十万华人因此丧生,数百万人沦为难民,还导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普遍敌视和怀疑,其影响深刻而久远,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扭转过来。

1976年-1991年,由于国民经济压力太大,中国决定投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共同对付苏联,自己也不当大哥了。这一时期,中国从西方获得大量经济技术援助,加上自己改革开放,国力和安全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是建国后最好的一个时期,可惜好景不长,1991年苏联解体,该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

家园 简洁明了,多谢,顺便赚上六铢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家园 又见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又见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又见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又见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家园 老兄,看过《大东亚补给战》没有?

不知道,依照你的标准,日本在二战末期算不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如果把1970-1971年,中国国民经济用于军事的比例和国民消费的比例与日本在二战末期比较一下的话,我想那将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经济规律在中日两国并不一致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家园 请提供一下日本在二战末期的经济增长率

虽然GDP很多时候都不太靠,还请提供一下日本在二战末期的经济增长率。当然,有各大宗商品(比如钢材,电力之类)的生产,消耗数量之类更好。

我想学习一下。

谢谢。

另外,日本在二战末期应该不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吧,应该是“国民经济崩溃”了。

家园 1939-1940年度日本经济表现

日本经济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开始表面化。

首先出现的是粮食供应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为8千万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万石,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本土每年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而此时,由于战争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

日本为此想尽了办法,下令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万石的缺口。

紧随粮食危机而来的是电力与煤炭危机,由于煤炭不足,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为此,日本大搞经济管制,1938年10月,首先实行棉花及棉纱价格管制,1939年10月18日,又发布价格管制令,将价格限制在1939年9月18日水平,1940年7月7日,又下令禁止奢侈品生产及销售,将电风扇,收音机等均列为奢侈品

怎么样,看着眼熟不?跟1970-1972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比比如何?

家园 不眼熟。 或者是太眼熟了

不眼熟。或者是太眼熟了。 粮食供应不足,好几十年都那样。其实,70年代初还不错了,已经不那么缺粮了。你要说61~62年还差不多。“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好像中国好几十年都如此吧?直到WG年代就开始支持的农业技术发展有了结果,太祖强力打开美国大门,引进几大化肥厂及其技术,发动群众大修水利,粮食才满足了需求。

发电量嘛,到现在还不少地方不能满足需求,到处拉闸限电。恐怕也就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煤炭危机嘛,现在也是各地大叫煤炭不够。不过,说这些地方"经济濒临崩溃”好像不太合适吧?

看起来,中国就如此这般的好几十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一直到现在都如此。

家园 兄弟,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在1939-1940年的时候,日本的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两年多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和经济表现,相比战前是下降了的。所以请兄弟先从网上找一本《大东亚补给战》看看,先搞明白日本说的“渐贫”、“骤贫”是什么意思,正好里面你要的数据都有。不然的话,对于同样的经济表现,有人认为是“渐贫”、“骤贫”,有人却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高潮,这也缺乏对话的基础不是?

第二、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我知道很多人拿毛时代重工业的发展数据来证明那一时期的经济成就,不过不按比例发展,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浪费。这方面请研究一下霍夫曼比例,我以前的老帖子可作为参考:

关于经济发展的顺序-兼回唯才是用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482502

请先学习一下,这对我们两个人都有好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