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芭芭拉求职记 -- 淮夷

共:💬19 🌺1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芭芭拉求职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ait and Switch》是我近日读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芭芭拉是一位美国记者,擅长化身采访,亦即undercover reporting。在她的名著《Nickel and Dimed》一书中链接出处,她乔装成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亲历餐馆服务员、清洁工、超市导购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白描出一幅蓝领工人的挣扎之图。

她写这本书的缘起与《Nickel and Dimed》差不多,只不过,芭芭拉的体验对象从蓝领变成了白领。这一次,她想用亲身经历告诉诸位:所谓“American Dream”---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一份体面工作并买车买房熬成中产---在今日的美国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

本书的名字取自一句英文习语,这个词源自零售业的一种促销技巧。比如你走到大街上,看到一家商场吐血清仓的广告(bait),进去后,销售员眨着无辜的眼睛告诉你:不好意思,本店打折商品暂时缺货,但我们有更好的商品您要不要试试(switch)?

先用便宜货或优惠券钓住顾客,再趁机兜售高价商品的策略,英文称作bait and switch。中文词汇亦有一个绝妙的对应,“挂羊头卖狗肉”。雇主招工之时也常采取此种策略。很多人被招聘广告的优厚待遇吸引,签了卖身契,才发现所谓的高薪高福利都是有附设条件的。

芭芭拉在其乔装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了颇多此类陷阱。不论你的领子是什么颜色的,也不论你在人生的何种阶段,读一读芭芭拉的白领求职实录,或许都是一件有益之事。她让读者认识到,雇主是无情的,劳资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拼命苦干换来的不是升职而是原地踏步甚至解雇。

在开始求职体验之前,芭芭拉介绍了她的规则。

目标:

在6个月的时间内,寻找到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她定义的“白领”工作是5万美元年薪加上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

原则:

1)6千美元的求职经费;2)和普通求职者一样,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书籍、招聘网站、job fair、社交圈)去找工;3)对于行业、岗位、和工作地点,绝不挑剔。

与乔装蓝领工人不同,这一回,芭芭拉并不需要隐瞒她受过高等教育。不过,写作此书的2004年,芭芭拉已经63岁高龄,想来没有任何雇主会需要一位大妈级的新员工。她让自己年轻了15岁,为此她需要一个新的身份证件,以及一份匹配的简历。

在美国弄一个假的身份,似乎并不难办。在书中,芭芭拉写道,如果你去洛杉矶的Alavarado 大街和第7街,你一准儿能碰到男人向你溜过来,口中低声道“ID,ID”。这听来就像走在中关村大街上随处可遇的“大哥要光盘吗”。

经过一番周折,芭芭拉更换了她的名字,开设了新的银行账户、email帐号、电话,申领了一个新的social security card。身份弄好之后,芭芭拉花了几天时间,准备了一份个人简历。她尽量让这份简历体现她真实的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芭芭拉认为自己擅长写作和人际沟通,所以她给自己设置的求职方向是:public relationship professional (公关专员)。

终于,2004年初,带着这样一个假的身份,芭芭拉一咬牙,加入了美国的白领求职大军。

当年美国失业率是5.9%,其中白领的失业人口据劳工部统计有大约160万。这个数字并不算低,当然,跟2010年高达10%的失业率比起来,那时候的美国劳动人民尚未见识到真正的就业恐怖。

要找一个公关专员职位的工作,从哪儿开始呢?

芭芭拉看着自己的简历,脑海一片茫然。虽然她已经把简历upload到一些招聘网站上,但是每个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抬头写给”To whom it may concern(敬启者)” 的群发简历基本是无人问津的。

她决定找一位职场顾问(career coach)咨询一下。自此,她的噩梦开始了。

她找的第一个顾问叫Morton。经过一番玄谈,Morton强烈建议芭芭拉参加一个叫做WEPSS的心理测试,以确定自己到底适合何种工作。芭芭拉支付了60美元的测试费,测试结果竟然是“你并不擅长写作”---这让以写作谋生的芭芭拉很无语。

之后,芭芭拉又遇到一个叫Kimberly的职场顾问,此人按200美元/小时收费,给了芭芭拉一些云山雾罩的建议,然后要求她参加一个著名的职业性格测试,叫做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s)。

受过生物学博士训练的芭芭拉对这些性格测试的把戏显然并不买账。她在书中写道,尽管很多公司对雇员强制进行MBTI测试,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它的有效性。很多人重复参加此测试,结果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不同。

MBTI把人分成16类,然后给每个类型分配一个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比如芭芭拉的类型是ENTJ,对应的标签是适合领导工作。于是芭芭拉不无反讽的诘问:So I should apply for CEO jobs?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也做过一次MBTI测试,对那个复杂的分类法颇觉头晕。我想,老美的HR真是不嫌麻烦,硬生生非要搞出16类人出来。想来还是主席的法子简单,只要不是黑五类,革命工作人人做得。

从职场顾问那里,芭芭拉得到的唯一管用的takeaway,或许就是:如果你想把自己卖出去,那你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件商品,进行包装。包装的意思就是要制作一份夸大其辞的简历。假大空是正常的求职现象,或者用书中的原话,“deception is part of the job-searching game”。

带着一份夸大的简历,芭芭拉开始积极探寻一切可能的工作机会。她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花费固定的时间在家里上网,浏览招工广告并投放简历。闲暇之时,她阅读《谁动了你的奶酪》以及面试宝典等励志书籍。为了扩大社交网络,她跑去华盛顿和亚特兰大参加求职联谊会和培训营,也曾挤在job fair的人堆中排着长队递出自己的简历。

社会学家Robert Jackall说过“外表决定一切”,为了迎合以貌取人的雇主,她甚至花费了250美元参加了一个叫做”Image Management“的个人形象提升课程,努力改变自己的穿衣、化妆、乃至body language。

芭芭拉终于获得两个面试机会。一个来自保险公司,一个来自化妆品公司。尽管招聘广告上说的天花乱坠,芭芭拉面试之后发现,这种公司招的是销售专员,没有工资也没有保险福利更没有一张办公桌,一切风险都是员工承担,而雇主是什么都不管的。

这显然并不符合芭芭拉最初定义的白领工作。就这样,花费了6千美元,在求职者的红海之中奋力拼搏了半年之后,芭芭拉宣告她的求职体验以失败告终。

在回顾她的求职之路之时,芭芭拉反思道:尽管没能踏入公司的门槛,但是这段经历使得她认识到白领生活最痛苦的一面。她认识了很多和她一样的求职者,这些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相信美国清教徒的信仰---辛勤工作可以换来物质的富裕和安全。芭芭拉说,对于劳工阶级,这一点从来就是虚假的。他们大多数人辛苦一生,所得的工资收入和他们付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实际上在芭芭拉写作此书的时代,白领占失业人口的比例呈现攀升之势,已是公开的事实。如今在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上,我经常能碰到关于The New Poor的报道,曾经的“白骨精”们(白领骨干精英)纷纷沦为“新穷一族”。昨天还是敲电脑的,明天兴许您就得给UPS开快递货车而谋生。

在电影《Up in the Air》中,乔治克鲁尼飞遍美国各地,帮助各公司解除雇员的劳动合同。雇员天真的以为,对雇主的忠诚和热情可以换得一份稳定工作。他们大概并未意识到自己和工厂里的机器一样毫无区别,在雇主眼中都是随时可以削减的成本项目。

雇主的downsizing、smart-sizing、de-layering、outsourcing、restructuring,各种带ing后缀的漂亮的动词,都可以冠冕堂皇的让雇员回家。小白想变成富人,难如登天;而把他们变回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甚或无业游民,却只需一纸通知。社会学将这样的社会特性称作“downward mobility”。

芭芭拉写道,“Capitalism never promised stability”。对于劳动者而言,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今的中国和美国在这一点并无大异。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不管你出卖的是体力还是脑力。

别相信什么杜拉拉了,去读一读芭芭拉吧。

关键词(Tags): #Bait and Switch(当生)#求职(当生)#芭芭拉求职记(当生)#MBTI(当生)元宝推荐:铁手,海天,老马丁, 通宝推:善良的恶霸地主,风的笑容,回旋镖,一条溺水的鱼,池塘中的雨滴,游识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俺把这个地址记一下,

在美国弄一个假的身份,似乎并不难办。在书中,芭芭拉写道,如果你去洛杉矶的Alavarado 大街和第7街,你一准儿能碰到男人向你溜过来,口中低声道“ID,ID”。这听来就像走在中关村大街上随处可遇的“大哥要光盘吗”。

家园 请给这一系列的读书文章加个关键词吧

写得挺好,希望继续。

家园 在市场上,人也是一种商品

为什么要有市场经济?因为要高效分配资源;

为什么要高效分配资源?因为资源有限;

为什么资源有限?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虎视眈眈,效率低、落后就要被鱼肉,要把每份资源充分利用......

是这样的吗?我困惑,文明的进步什么时候才可以给普通人带来悠哉一点,简单快乐一点的生活?

家园 俺还等着芭芭拉的职场励志故事

却不料是失败的结果.从找工难度上看,中国应该还更甚于美国,毕竟人口基数在那儿呢.

家园 当资源无限的时候

可是,文明再进步,会有资源无限的时候吗?人的贪欲是没有上限的...

家园 也许不是贪欲,而是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文明的进步没带来相匹配的幸福社会,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有猜测的方向。

家园 说的太对了

雇员天真的以为,对雇主的忠诚和热情可以换得一份稳定工作。他们大概并未意识到自己和工厂里的机器一样毫无区别,在雇主眼中都是随时可以削减的成本项目。

雇主的downsizing、smart-sizing、de-layering、outsourcing、restructuring,各种带ing后缀的漂亮的动词,都可以冠冕堂皇的让雇员回家。小白想变成富人,难如登天;而把他们变回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甚或无业游民,却只需一纸通知。社会学将这样的社会特性称作“downward mobility”。

家园 真话不好听,不过也不是这样说吧

1 在美国这类社会,一般人20-21岁就大学毕业了,可以在社会上混了。而那些high school diploma(也就是高中)毕业就工作的,那进入社会就更早了,大约17-18岁吧。 从这个年龄起,在社会上就开始奋斗,等30岁左右,也应当是个经验丰富了吧。想来任何一个empolyer在雇人的时候,是喜欢找20-35岁的人哪,还是一个40多岁的大妈?

2 best people become employer, not the employees.想来在社会上混了10年,到30岁的时候,不论是资源+人脉都不少,正是自己开业的好时机。有的本事的,那个想给人打一辈子工?在美国这类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社会,去寻找a very very stable job,本身就是mission impossible.真的就是要想找个铁饭碗的稳定工作,那还是赶紧回国,找关系,弄个公务猿,这个才是最稳定的。

家园 她的写书计划是这样的

6个月:体验找工作,并找到。

4个月:去上班,并体验公司的职场。

因为第一步没成功,所以第二步的体验计划也没机会落实了。

不然的话,本来还该有一本书叫“芭芭拉上班记”吧。呵呵

家园 也许还是要中国传统智慧来解决吧
家园 马丁兄,谢谢鼓励,

关键词确实不太懂得怎么加。以后我试试。

家园 带着零钱去,他们不刷卡
家园 其实她很多地方的钱都不该花

芭芭拉支付了60美元的测试费

此人按200美元/小时收费

她跑去华盛顿和亚特兰大参加求职联谊会和培训营

为了迎合以貌取人的雇主,她甚至花费了250美元参加了一个叫做”Image Management“的个人形象提升课程

其实这些消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本不值得那么做,偶有上当的,相信做了一次就不会第二次了。可芭芭拉似乎做得不少,偏偏这些烧钱的项目让她这么快就结束。

我很欣赏她写蓝领的《nickle and dime》,但描绘白领的生活就没这么简单。

1. 她一个人的失败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

2. 劳资双方就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内民工荒的时候,体力劳动比普通白领挣得还多,过年时保姆的平均工资好像是毕业大学生的2倍;但大多数时候蓝领的收入很低,因为只要有体力就行,你干他干都一样,市场供应量太大了。白领不同,擅长的东西可谓隔行如隔山,某个行业某块领域某个技术要是缺人,身价立即就涨。

3. 蓝领的要求普遍很简单,工资高去哪,有口饭吃就好。工作制度简单,统一、标准化管理;白领就没那么容易了,工资高不高只能仅仅是个参数,福利、晋升机会、企业文化甚至工作地点反而更重要,没有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大多数白领待不久。企业对白领的管理也不可能一刀切,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一个项目组,哪怕带头人只带几个员工,也得对各人的性格、做事风格了如指掌,否则如何管理!所以企业管理中层员工的成本其实很大,HR大多数做的活相信也是面对这个群体。

4. 蓝领辞职,对企业无所谓;白领辞职,企业要找匹配的人可就费劲,越是专业,或者越是高层的越难找,找到了,还不一定适应企业文化,尤其领导风格。所以,企业并不希望中层员工的流动率走高,很多情况是无奈之举或无能为力。

所以白领上演的,其实是人生百态:有的找到自己合适、企业也看重自己的,做上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有的苦于未能遇伯乐而四处奔波;有的使尽各种手段向上爬;有的则求份安稳工作以保家庭悠乐;有的暗暗学技术学管理以求有朝一日自己创业,有的疲于职场最后转至院校或政府。

家园 关键词在“看/改资料”加

【文章分类词】

文章分类关键词: 视野, 生活, 休闲, 科普, 读书, 未分区

用逗号分隔。上限20个。请记得给自己的文章加上相应的关键词标签。具体操作在每个帖子内的【工具】里。

加了以后,就可用于您的文章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