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有一种奢华让你认不出来 -- 老马丁
常听到北京人说的是活的讲究。吃什么讲究个吃法,做什么讲究个做法,用什么讲究个出处,玩什么讲个来路。您要认得,咱们就多说两句,您要不认,那叫过不着。好不好我说了算,别人喊好要喊的不是时候都让人笑话。沏茶,您要给人家玩茶道,人家笑一笑。小灶铜壶,水开了,水壶下了火才拿杯子,放茶叶。要是雨前就和您扯个两句话,毛尖人家没准就和您拉上三句家常。然后是高水冲。五分。茶叶差不多刚刚盖上底。拿过来闻一闻,说一声茶好香。抿上两口,人家把水续满,这时候才是喝上一口,说一声这茶不错的时候。要是红茶,杯子就一定是要有盖的。茶叶放在边上,水大开了起壶。先热杯子,后放茶叶。那水就是要八分满。盖上盖。这回那个茶叶不错可是要尝了茶就得说。。。。要是您看不明白,那您也没必要明白。。。。
活着让别人叫好也成了气魄。怎么想怎么觉得这是窝囊的表现。
扔蛋的哥们或姐们大概是开品牌专卖店的,或是刚在欧美日本扫货归来,所以看了败兴的话不爽?
要说这名牌,本来大家讲求个美观,优质,应该的。可这牌子值不值出那么多血?譬如一个人找女朋友,要求漂亮。正常,大家都理解。可他非得再加一条件,“名字必须是仓井空”。那不有病么?
俺啥时候成了时尚潮人啦?那个应该是采薇、定远、马鹿他们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不拘泥于思路完整和严谨啦~
教授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啊 这些发现不可能是最近出来的,怎么也有几十年历史啦
教授贴的那三张照片 -- 就是让俺们猜价钱的 -- 说实话都不属于让我能产生审美共鸣的,但确实都是在面向affluent阶层的杂志上看熟的。其中第三张,个人感觉很有设计感。但由于我一直对法国和瑞典的古典家俱情有独衷,所以只有那些东东才能让我产生深度的审美感动;这把椅子,乃至声名赫赫的巴塞罗纳椅子,都只能令我产生轻度审美感受。
第一张... 我承认,连轻度审美感受也没有,只不过就是看家里长年订的architectural digest, veranda这类“高尚”杂志,里面有大量广告插页,不知不觉看熟了的。我自己确实欣赏不来这种东西 -- 我看到过达人评论这种东东,不外说它的皮子有质感,纹路是细节,再就是皮子与金属把手之间的材质质感对比和呼应(contrast and interaction)等等。
第二张,同样欣赏不来。nightcat MM说Audrey Hepburn戴过这种太阳镜,确实有印象。我猜测这个镜子的卖点有二:(1) 材质是高科技产物,比较ergonomic;(2) 美学/艺术角度,应该是承袭了法国古典家俱末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种风格,那个时候透明塑料刚开始小规模生产,被法国人运用到了家俱上。手头一时没有照片(因为俺不喜欢嘛),反正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关联。对了,Audrey Hepburn是很迷恋法国文化和艺术的。
顶级设计师(无论是服饰还是家居),基本上都是艺术家那个境界的。所以他们的审美感受及其自然外化 -- 也就是设计出来的东西啦 -- 很多东西,原本就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只有极少数有钱、有闲、有心的人,因为那三有,才会慢慢能够品味出这些作品的美学价值来。而能够欣赏这些东西的极少数人,最多也就能影响到他们身边的一小部分人。比如章小惠就经常带着香港的一班阔太太们去法、意采办服饰和家居饰物。大多数人仍然欣赏不了,而且顶级设计师也没指望自己的东西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对于这种现象,俺觉得正确的态度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看不懂,就完了。因为自己欣赏不来,就去要指责那些设计师故弄玄虚,未免武断、狭隘了。心态开放一点儿,会看到一个更宽泛的世界。拿我自己来说,无论是服饰上还是家俱、家居上,现在的我能够欣赏的styles,比10年前的我宽了许多,而且都是在有了相当的理解之后的欣赏,所以不仅宽了,而且也深了。所以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
读了楼下厚坤同学关于burberry的帖子,也很受教。一点想法,随便说说。首先就是有点儿措愕:这样知名的公司,品牌管理上怎么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任何一个奢侈品公司,都会严密注意自己品牌是否会被与什么恶俗、丑陋、极其不受欢迎的事物建立起什么关联。不要说是这样一家奢侈品公司了,我从前打工的法国公司,有个润滑油品牌(也算是世界级品牌了),其中有一个product line,是给柴油发动机润滑的,法语名称是Rubia,当时要在中国卖,自然就想给弄个中文名字。当时有几个选择:润霸(这个是我提的),路霸(一个在壳牌做过的人)。最后两个都给否掉了,我那个据说是粤语发音不雅,路霸那个会直接被人联想到“车匪路霸”。再说一个例子,霉果某历史悠久的服饰品牌,五六十年代时是个面向30-50岁消费群体的品牌,结果到了90年代,它成了个老年人(60岁以上)品牌。恰好90年代赶上克林顿执政期的新技术和经济腾飞,很多退休的老人(retired rich)购买力不低,所以这家公司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公司高层自然很开心。结果进入21世纪后,销售持续低迷。为什么?一方面是原本的消费群,去世的人越来越多,没死的,购买力乃至活动能力也越来越不行了;另一方面呢,当时该公司聘的一家咨询公司做了一个市场调研,发现公司原本寄予厚望的50-60岁这一批人(快要进入其目标消费群了),他们心目中这个公司完全就不是一个选项。为什么呢?很简单:that's my mom's brand! 而且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消费心理。那家咨询公司认为这个情况非常严重,自然向雇主做了汇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将绝大部分资源转投新产品/品牌。雇主终于没有采纳,现在这家公司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我觉得,Burberry当时就该立即裁掉营销部总监。要想掌握这一危险动向,其实非常非常简单:paid or incented survey,以及focus group等等手段,都可以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种灾难性结果的先兆。先到这儿哈
有几个男人会觉得钻石好看?但不都会去买钻石吗。
有了钱可以用奢侈品来吸引女性,来保护自己的女人受外界的吸引。当然可以品位高雅一些,装的更隐秘一些。
很多人上进的动力就是显露比他人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是项羽的话,暴秦不服吗?呵呵。
另外西人有句谚语,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可为老酒这段话佐证
另,那个倒霉的品牌,方便透露名字吗?
我接触的低调的富人不少。但是爱慕虚荣,张狂的穷人更多。
明白某些道理和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无关。但是我发现明白道理的富人反而比穷人多。不然人家怎么是富人呢。
如今就是这世道。非常的现实。
兄台的发言想表达什么呢?
一种自认为自己是富人而对我这个穷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吧?
X霸的名字前几年见了不少,居然你也来了一个,你你也忒破坏你自己的公众形象了。
与我心有戚戚焉。我看皮货就看纹理质感。
你说的这种富人属于小人得志型,肯定富不过三代的。身边就有几个身价千万的家庭为孩子没工作郁闷呢。孩子除了泡妞什么都不会,大人就会做生意,别的也都不懂,能一直好下去怪了,呵呵。
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不是富人制造的,而是穷人制造的,是穷人心里的自卑制造的。因为上层人根本没那个功夫去关注别人穿什么牌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穷人自作多情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能承担什么档次的消费自己要有数。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哪能不穷呢?
穷人多多上进才是真的,王猛摸着虱子见皇帝呢,皇帝歧视他了吗?真是身在那个阶层了,谁会在乎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