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江苏理科生骈体作文获高分 阅卷老师写4页注释 -- 戒定慧
过分使用生僻字即使在推崇文言文的时代也是被批判的。
既然要挑战高难度,就要有失败后死的很难看的觉悟。
写文章的目的,尤其是高考文章,让人读懂是第一要务,文字晦涩,内容空洞,这算什么好文章?骈四骊六本来就是要读起来非常优美顺畅,结果被众多冷僻字生生毁掉。
通篇不过是发感慨而已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我也同意这是一篇烂文,但是在高考中,这样的“烂文”完全有得高分的可能:
1.文章表现出该考生一定的古文字知识,不写错,不用错。
2.文章表现出该考生一定的文学写作技能,文意清晰,句子基本通顺。
3.该生表现出超过其他考生的古文修养和自学能力。[B][/B]
拿现代一个高三学生和庾子山比文是不公平的,因为现代人没受过相当的训练,要不你让庾信解个一元二次方程看看。高考是个选拔考试,只要某个考生展现出超出其他考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就可以获得高分,这样才能把他选拔出来。这次出来的这篇文章自然比不上古人,但是比近来高考中出现的古文水平更高。或许也有其他考生能写出更好的古文,但是他们没有写,而这个考生写了,这就叫“高分险中求”。
所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这篇文章去古人之远,难以道里计;从高考的角度讲,得高分,甚至得满分,是有道理的;从个人的角度讲,这些字我不认识,这样的文我写不来,钦佩之极。
又不是新概念。看看网上那些所谓的“0分作文”,篇篇精彩绝伦,但是放到高考卷子上就悬了。
还有媒体对这种行为大肆宣传,加以诸多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这不是在鼓励以后的学生走邪路吗?勿以恶小而为之。
搞个徒具其形的文字,再加上一堆生僻字,如果用高分肯定了这种烂文,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烂文涌现出来。
说到古文修养,我以为该文章差的太远。得其形未得其意。搞了个类似骈文的形式,其实根本不知道骈文的重点在哪里,应该怎么写。实事求是的说,他对骈文的理解浅薄的很,根本谈不上修养。
至于古文字知识,的确是有点。可是那又如何,既不是高考考核的内容,放在这里又别扭无比,可以说犯了因辞害意甚至害文的毛病。我觉得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不但不应加分,还应该减分。
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
这个孩子能做到这一步,相信是花了点功夫的,但是很担心会不会误入歧途,要有所成就还是要看未来的发展。
鼓吹这篇文章好的才是要求高,因为他们幻想一个现代教育下的孩子能写出漂亮的骈文。
依我看还是老老实实写自己能把握的文字比较好,像这篇文章这种华而不实,似是而非,乱七八糟,空洞乏味,读起来牙齿打架的东西根本就是不靠谱,应该一律低分超低分。
写骈文用生僻字不是是个人就学得来的,至少得有三五年的功力吧,我觉得没有几个学生敢冒这个险,“效季良不得”的道理大家都懂得,更别说许多学生正经的课业都不及格了。
至于说这是“邪路”,是“恶”,我觉得太过了。骈文生僻字都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有人学,至少是无可厚非的,百花齐放嘛。至于高考这么干,还是前面说的,你的知识水平够,字虽生僻但是不写错,不用错,就是可以接受的,文章冬烘,但是好歹得是篇文章。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得。高考写生僻字也不是今年才有的,前面还有个龚定庵摆在那里呢。写生僻字的高分和万马齐喑,究竟哪个更“恶”,我想是不言而喻的。这次的文章很烂,但是写的人多了,将来出个马扬贾班的也不是不可能,您说这是始作俑者还是开风气之先呢?
至于大肆宣传,我觉得板子要打在媒体的屁股上,考官不过是媒体的道具而已,何况人家还费心费力写了四页注释呢,而记者估计都没把这些注释读一遍。
高考是抡才大典,考出些偏才、怪才、鬼才,很好,值得鼓励。
1.文章表现出该考生一定的古文字知识,不写错,不用错。
这文章里用词有多处是不恰当的,字倒是写对了,但是不少地方是用错了。
2.文章表现出该考生一定的文学写作技能,文意清晰,句子基本通顺。
文意清晰倒是马马虎虎算,但是结构上的话,第一段和后面的联系很松散,句子也远谈不上通顺,拗口不通之处不少。
3.该生表现出超过其他考生的古文修养和自学能力。
对于生僻字,这位考生或许看了很多,但是作为读文章、写文章而言,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这位恐怕并没有搞清楚。
有没有古文专家吴新江在看完全篇后,对文章的注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