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普贴:社会分层理论简介 -- 地九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揭示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占有状况,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因此,社会分层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因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占有状况而导致的社会结构特征以及相伴随的行为特征。
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中,一般认为存在着两种理论流派,即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与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尽管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马克斯·韦伯(M. Weber)并未专门系统地论述社会分层问题,但是他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即人们所熟悉的一元阶层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这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层面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阐述,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不仅给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极大影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的框架内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一元论的阶层分层标准,即按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的标准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成两大阶层:资产阶级阶层与无产阶级阶层。
韦伯则认为在不同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因而提出了多元社会分层理论,采用多元指标体系进行划分。韦伯提出了三个划分阶层的指标,即财富、声望和权力。
继马克思与韦伯之后,社会分层理论按照两种不同的分析范式发展了各自的理论。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常常采用从性质上区分阶层的方法进行分析,而韦伯主义分层理论则采用从数量上区分阶层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随着学者们重新建构和重新解释两派分层理论传统,在分析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上互相引用,逐渐形成了界限日益模糊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
一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划分
新马克思主义以赖特(Erik Olin Wright)为代表人物,他用三个阶层划分标准,即生产资料资产、组织资产、技术/资格证书资产,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层结构进行划分。赖特所勾画的阶层结构是基于三种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结果: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资源分配不均衡。
二 新韦伯主义者阶层划分
1987 年新韦伯主意代表人物戈德索普(J. Goldthorpe)在对英国社会流动的研究中提出应以劳动力市场中的关系和生产单位中的关系这两个标准来划分阶层,即是以职业分类和市场状态来划分阶层。职业分类指工作场所中人们所享有的权威量和自主性;市场状态指根据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特征所分享的共同的生活机会和经济利益。根据这两个划分标准,戈德索普构画出当代英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即按照分类的形式划分成三分类、五分类以及七分类的结构图。
戈德索普首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再根据市场状态把各类职业合并成几大阶层。与此同时,把职业分类与社会关系相结合也意味着戈德索普在同一个阶层模型中既使用了关系量度也使用了等级量度。由于他首先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因而,他是把等级因素放在了关系因素之前,这也反映出了韦伯派的传统取向。
中国自建国后理论界与意识形态领域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模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来划分社会群体类型,但随着70 年代末期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结构性变化,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群体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现象都使传统的阶层模式已无法解释当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群体所出现的变化。故此,社会分层问题自80 年来末期以来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界热议的话题。许多学者开始引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来解释中国市场转型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并突破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划分模式对中国社会结构提出一些划分阶层的标准。但是,这些划分标准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完全采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概念、分析工具、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的经验现象,这些研究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另一方面,采用西方分层标准划分出来的社会阶层与人们实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阶层出入甚大。
首先向晨大致敬,连续发了几个帖子,说中产的问题,启发很大。
http://view.ccthere.com/alist/2962907/1
http://view.ccthere.com/alist/2968594
在帖子里,晨大提出:
从前一个说法看,晨大似乎是以职业作为划分中产的标准。从后一个说法看,似乎把上层和下层之外的所有人都划了进去。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究竟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什么?
定了划分标准,自然就有了基准,就好象坐标系有了原点。否则没有原点,就左中右的帽子满天飞,就把人搞糊涂了,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为了搞清楚定义,有几个小问题还是要探讨一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ddle_class
我个人意见,应该以中国的经济人口作为讨论范围。
原因很简单,对于未成年人和退休人口来说,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往往与所处家庭的阶层并不一致(比方说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征),既然我们划分阶层是为了研究社会结构特征以及相伴随的行为特征,为了方便总结行为特征,还是把他们除掉比较好。
http://view.ccthere.com/article/2949128
在我的帖子里,我建议:
人口预期寿命71.40岁。
经济活动人口7.92亿,就业人口7.75亿,其中第一产业3.07亿,第二产业2.11亿,第三产业2,57亿。
以中国经济人口7.92亿,作为讨论的范围。如果要讨论全国人口,乘个系数就好了嘛。
象有人那样,用某职业人口数量,与全国人口数量去求比例的错误,就不要犯了.
那么在中国,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有各家的意见。我下面说的是我本人的一点浅见,纯属个人意见,情节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我个人是较倾向韦伯的,
但是要参考新马克思主义的,
这两派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对人的社会影响力有三个根本来源:强制、收买和诱导。
权力其实来源于组织的授与,有了权利就可以强制别人执行你的意志,所谓“理解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就是这个意思。
收买就简单了,你有钱才能收买别人嘛,这个就不用废话了。
至于诱导,是通过一个人的声望来自觉服从自己的意见,所以这个往往与社会光环相联系,光环越大,影响力就越大。
还有一点要考虑,就是在选取标准的时候,这个标准最好是非常明显的,非常量化的,非常容易获取的。打个比方吧,衡量一个官员是否是贪官,他的情妇数量是个非常好的量化指标,是吧?可这个调查起来,难度就太大了。
对于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阶层来说,我认为选取以下三个指标是比较合适的:
行政级别、个人收入、学历和职称
首先说行政级别,行政级别来自组织(党和政府)的授予。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官本位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这当然有弊端,不过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大家对于各自的行政级别都非常清楚,非常好量化。而且行政级别和所掌握的权力,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这对我们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利条件。
至于财富吗,个人认为用个人收入比较好,谁钱多,谁钱少,一目了然。
至于衡量社会光环的指标就复杂了,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些专家教授的名声不太好,几乎没什么说服力。不过还是这帮人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考虑到明显、量化的因素,个人以为,选取学历和职称,还是比较合适的。
从中国社会组织形态上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
你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你参加的是哪一类社会组织。
政治组织包括,政府机构、政党组织等,衡量标准主要是行政级别,兼顾其他。
经济组织主要是企业,包括国企、外企和私企,还有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衡量标准主要是个人收入数量,兼顾其他。
文化组织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方面,像学校、医院、研究机构、传媒、体育、娱乐等多个方面,衡量标准主要是学位和职称,兼顾其他。
在这三类组织中,都有上面说到的三个因素都存在,既要照顾重点,又要综合考虑。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
就是写得有点零散,单篇帖子的篇幅短了点。
等你填完了坑再逐篇花之:-)
在讨论中国各阶层的人口数量以前,有必要先讨论两个重要的参考数据,那就是中国的党员数量和大学生数量.
中国共产党现有党员7799.5万人,就算7800万人吧。其中:
根据以上分析分析,在党员中:
农牧渔民和工人3093万人,约占40%;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2432.1万名,约占31%;
离退休人员和其他职业人员2044.8万人,约占26%;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9/021020566771.shtml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至2009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根据综述,2008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该文件透露我国每万人中高校学生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8人,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
删掉最后一句,免得冲淡主题,陷入无边的口水战。
政委可能有你所说的一面,但政委天分和直觉非常出色,而且厚道。
何况,这也非全无可取之处,棋语云:长考出臭招!
一、高干
根据网上搜集的材料,一般认为,行政级别在正厅以上为高干,具体如下:
我国干部级别划分(以政府和军队为例,不含党委、人大、政协)
第一:国家级:
国务院总理(一级)
国务院副总理(二级)
国务院常委(三级)
第二: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山东省省长、天津市市长)
部队正军职干部(如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2军军长)
第四: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山东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
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
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第五: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山东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
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二、知识分子和高级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在20世纪50 年代,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了便于实际工作,曾为界定知识分子提出过三条标准:
一、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国家干部(行政管理人员、经济工作人员等);
二、有技术职称者(高校教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医务人员等);
三、中小学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不在内。当时一般尚无技术职称)。
确实,社会上老百姓一般把上述三类人,看作是“知识分子”。
1985年,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共中央组织部又重申了这三条标准。
按照这个政策,高级知识分子应该包括高级工程师和教授以上的知识分子。
以上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补充。
1949年底,全国干部总数为90.8万人,
1956年底,全国干部总数达到976.8万人,
1976年底,全国干部总数达到1615.8万人,
2002年底,全国干部总数达到4051万人,
据2006年统计,全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390.3万人,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达9.8%。
其中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5975.8万人,与改革前1977年底的1658万人同口径相比,增加3倍多,人才数量明显提高。
全国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1977年,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的18%,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35.4%,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人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