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友人一篇 世界工厂的危机 -- 老马丁
做无奈的选择的工人只能在最差和较差之间做选择
造成工人只能在差的选项中作选择,是因为大环境,或者说工作岗位的供给方形成了一种默契,而中国的法律制度又不能对这样的默契进行有效的遏制
这个就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房地产商形成了在顺风的时候狠狠涨价,在不利的时候坚决不降价最多少许降一点价的默契
这样的默契就如同不成文的卡特尔组织或辛迪加组织,所以供给方实际上是控制了交易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供给者(工作岗位供给者---如同富士康等企业)和购买者(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来购买工作岗位)和负责监管的政府之间的博弈
由于信息不透明,结果导致了逆向选择---出现了逆向选择,还怎么可能是最优的均衡解呢?
这篇主贴总的基调是讲道理的,但是道理很偏
只要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并且愿意学习,而且逐渐提高操作等级,5到10年就可以,因为目前主要是操纵机器,不像以前,车工车轴承就要练3年。相对动手能力,现在反而是是否能看懂说明书和图纸很重要。
某人在内蒙开了个小金矿,有一次塌方,十多个工人全部埋在了里面。没有任何抢救措施,只是让其它工人绕过塌方地段,继续往前挖。有一次,有3个工人挖到一块成色比较好的矿石,就偷走了。在逃跑的路上,被追上来的藏獒咬到半身不遂,最后扔在荒山野岭,生死由命。他每年给当地领导送礼超过500万。
——留学,不是流失!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全国900多万考生结束了高考。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人才库来说,以前只有国内的高校盯着他们,现在全世界的高校都在盯着他们。对于考生来说,以前是只有国内的高校可以供他们选择,现在是只要你有能力、有实力,全世界的高校都可以供你选择,在此基础之上,也就衍生出了留学热和移民热。
对于高校来说,他们争夺的、看重的是人才,对于人才来说,他们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今天,高考最后一天,全国900多万考生如释重负。
考生:轻松。
考生:很兴奋,终于解放了,12年之后。
解说: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一家海外媒体也在关注着中国的高考。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感觉到今年中国高考的细微变化,那就是与往年相比,我们的高考似乎越来越平静了。
字幕提示:2010年5月28日新闻
同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去年减少74万人。
解说:整整74万,这已经是高考考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度下降。应当说,适龄人口的减少是考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而除此之外,有一个现象似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很多考生的主动放弃。
昨天,在北京的一家留学中介,记者就见到了来自陕西的高三学生田有强。
记者:今天你知道是高考第二天?
田有强:我知道,我知道是高考第二天。
记者:你本来是应该参加这次高考?
田有强:对,我出国留学,到国外先上预科,之后再通过预科再转到大学那边,去英国读书。
一开始就觉得在国内好,那时候小,怕出国之后就没有朋友。但现在的话还好,现在觉得出国之后又可以认识新的朋友。
解说:今年的田有强没有参加高考,而通过采访来这家留学中介进行咨询的很多家长,我们发现,他们的孩子也都是在今年应该参加高考的考生,甚至还有一些是现在高中的在读学生,他们已经提早为自己的出国之路进行准备。
李平 留学中介负责人:
很多的学生,他们自身的学习成绩,包括很多学生的高考成绩也都是非常不错,我们遇到很多的学生,实际上他完全有机会在国内上很好的学校,只不过是他的目标,可能跟在国内上的这些学校还是有些差异,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更好的选择。
解说:
显然,与此前的情况不同,如今,很多学生不再是因为高考失利而逼上梁山,选择留学,众多拔尖的学生已经把出国留学作为首选,开始早早地进行准备。在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等很多知名学校,甚至都开设了专门的出国班。
马一平(北京八中校长助理):去年好像大约统计也就10来个学生,可能都不到10个人。
记者:今年出国毕业班有多少学生?
马一平:30多个人吧,从我们这个班来说,多数应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记者:他们考到国外,应该是不错的学校?
马一平: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有。
解说:透过这一个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素质优良,以出国留学为首选目标的学生为数不少。对于国内外的任何大学他们都极具诱惑力,今年,加拿大使馆就在中国高考开始之前,举办了多场邀请中国学生与签证官面对面的活动。
同期:有多少人去过加拿大?没有,要去加拿大吗?太好了!
解说:林爱薇女士是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昨天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直言表示,加拿大欢迎中国的高端和优秀的人才去留学。
林爱薇(加拿大使馆商务参赞):当然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到加拿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博士生见面交流会。
解说:行动起来的不仅是加拿大,同样在高考前夕,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的驻华签证官,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欢迎,并表示他们的签证政策宽松,对中国留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字幕提示:2010年3月13日新闻
同期:教育部公布了去年我国留学人数的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度我国出国人数增加了4.95万人,增长近三成。
解说: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回来的仅27.5万人,留在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今天,随着中国高考人数的逐步减少,我们出国留学的孩子却在大幅度增加,这样的数字变化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风向标?热现象、冷思考,新高考时代的留学现状,折射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又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央党校辛鸣教授。
辛教授,刚才短片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高考越来越容易了,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因为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但是选择出国读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您觉得这一升一降蕴含着一个什么东西呢?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
这应该说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
为什么这么说?
辛鸣:
就像你刚才开始说的,我们过去20多年前,我们只有高考这么一条路,只有千军万马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国内高考,还可以到国际上的大学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刚才看到,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当然希望上优秀的大学。
主持人:
但是现在恰恰是这些优秀的学生,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这么优秀的学生,一转眼就到国外上大学了,这是不是我们人才的流失?
辛鸣:
到国外上大学叫“留学”,留学不等于人才的流失。
主持人:
但刚才我们从短片里看到一个数字,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我们出去了一百零几万优秀的学子,都是最顶尖的优秀学子,结果到现在才回来27.5 万。
辛鸣:
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数据,应该要加以分析。
主持人:
您怎么看这个数据?
辛鸣:
我们过去总认为人才是,我只要在你这个地方待着,在你这个地方有身份、有编制、有岗位,我才叫为你服务,才叫人尽其才。
主持人:
在我身边叫为我服务。
辛鸣:
对。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看到,人才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舞台、有平台,愿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你在大洋彼岸,同样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现代科技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留在海外的人才都是流失了,或者说只要在海外待着,就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了。
主持人:
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假如把这些优秀的高考考生比作优秀的商品的话,现在是国外的大学在争抢我们最好的商品,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留下这些最好的商品?
辛鸣:
这个话我们应该分成两方面说。我们也希望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也可以让国际教育资源来培养我们这些优秀的学生,我们要记住,他们现在是人才,但是更准确的说,他们叫“人才的前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这个培养过程,如果让他们接受了国际视野的培养,或者是国际上更好大学对他们的培养,那他们就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才,更好的人才将来不是同样能为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做贡献吗?所以,我们不要考虑这个人才是谁培养的,而要考虑这个人才将来能为谁服务。
主持人:
您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对于这些最优秀的高中学生,他们选择去国外读大学的话,对于我们的高校来说是不是一种损失?
辛鸣:
应该说给了我们高校一种压力和动力,高校应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那样,吸引我们中国一流的高中生。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承认,现在有很多国外大学,在吸引这些高端高中生方面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奖学金的设置,比我们一些国内大学要高得多得多。甚至看国外,把吸引学生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政府来做,就像我们刚才短片里看到的,很多外交官把主要工作放在这儿,他们是想希望通过这样来争取人才,让人才到他们那边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人才的感情,希望人才能留在他们国家,为他们工作。
主持人:
辛教授,您刚才说的这番话,恰恰证明人才是有国界的,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这样下大力气去争夺人才?
辛鸣:
人才肯定是有国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才是有国界的,并不等于人才培养是有国界的。我们只要看到一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发展的空间很大,人才施展抱负的平台很多。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大国,我们人才施展抱负的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主持人:
没错。就像辛教授刚才所说的那样,其实留学并不是人才的流失,甚至留学的人才、留学之后留守在当地,也不见得就是人才的流失。因为刚才辛教授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吸引住这些人才,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离高考还有三天,在重庆的名校巴蜀中学,高三某班空无一人,因为全班29个同学通过托福考试,上个月陆续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深圳,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开设各类“出国班”或者是“国际班”的普通高中,已经超过10所。有业内人士统计,近两年深圳高中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总数达到2000人,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申请成功者约1500人。
高中出国,分享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无疑引来很多羡慕和自豪的目光。但是,当人们将目光投向他们的背后之时,也不免有些忧虑。
张容(移民顾问):
随着学生过去了以后,父母会考虑到他们子女身份的问题,投资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父母拿到身份,子女通常如果还是在上学期间的话,是可以一块拿到这个身份的,能够解决孩子的身份,以及到时候就业的一个问题。从我们手上接到的案例来源也能够反映出来,就是很大一部分案例的类型,是来自于留学生家长,留学潮的热推动了移民热。
留学热推动移民热,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原来紧密相连。实际上,一股新的移民热正在发生着,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成为海外吸引中国人移民的主体。
齐立新(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
现在的人才结构来说,全部都是以大学甚至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人群的学历素质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至少是四年以上的优秀人才。技术移民如果出去,他身上所捆缚的财富要求基本上在六位数人民币以上。而作为投资移民或者商业类的移民,他必须要具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以上人民币的资产要求,这是及格线。
解说:
毋庸置疑,这些人都是社会主体人群,他们的离开对于我们的人才结构而言是个损失,对于社会财富也是种伤害。
加拿大移民局数据也显示,2009年加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000名左右。
每一个旅程都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为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世博会中国馆。
记者:
这些移民海外的精英,到底在寻求什么?
张容: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第一就是关于子女的教育环境,还有教育体系各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包括生态,自然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解说:
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就曾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精英阶层流失严重。
人才竞争,意义重大,就在本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被反复的强调,在此背景下,一股移民热也就搅动了无数的社会情绪。
齐立新:
人才,包括企业家的流动,这种国际之间的发展,都应该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单纯只把中国的人才,部分群体获得国外定居,看作是我们的失落。我请问,每年有那么多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中国的资本注入,以及有那么多人垂青中国这片土地,到中国发展,又说明什么呢?
主持人:
所以,辛教授,刚才您说我们的人才,目前来说作为初始阶段由别的国家来培养,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只是一个现象,它背后是一个移民潮,而且这个移民潮的主体都是所谓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您觉得他们的出境、出国,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不是损失?就像刚才那位齐先生做出的答案,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辛鸣:
其实我特别赞同他的判断。我们的人才也好、财富也好,它总是要流动起来的,中国的人才可能流向世界、中国的财富可能流向海外。同样,海外的财富也会流向中国,海外的人才也会流向中国。比如,最近我就看一份材料,上海浦东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它就把整个硅谷的研究团队全买过来了,这个团队都是外国人,都是金发碧眼,但是他们到了上海浦东工作得很好、很高兴。为什么?他说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很好的施展抱负的平台,所以他愿意到中国来发展。
对于人才也好,对于财富也好,我们不要老是想把它留住,苦苦哀求。不需要苦苦哀求,而是需要给营造平台,提供发展的机遇。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好是具备有这样的前提和空间,也就是我们刚才没讲完的话,中国社会现在属于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我们产业结构的提升,大量高科技的人才越来越会有用武之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吸引人才,尽管我们有的同志可能说,现在我们好多条件还不太具备,我们脚底下的路可能还是坑坑洼洼的,抬头看好像看不到什么前景,但是我说,看不到前景至少有无限的可能性。
主持人:
但是辛教授,刚才您说了,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引外资,可是我们吸引外资好像谁都能来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的人去国外要是移民的话,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我们这么多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我不否认流动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么流动法是不是个办法?
辛鸣:
我可以再反问你一句,我们出去移民需要带着几百万的钱出去移民,对吧?
主持人:
对。
辛鸣:
外商、外资投资进来,可能是几千万、几个亿的钱进来。
主持人:
但是有一种说法,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及了。我们现在姑且先把它圈起来,流失的是整个社会的中坚人群,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流利的英语,有多少年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自己的六位数字的财富,这些人才能够进入到国外的门槛中去。这些中坚力量走了,取得国外的国籍了,对我们来说难道真的不是损失吗?
辛鸣:
当然我们从表面看来,确实好像是我们的人才走到国外去了,甚至有些人才已经转换国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承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我们一定要强调的就是,人才要从国际视野来看,我相信他们这些人才,他们之所以现在选择离开中国,他们可能是发现了现在在中国这种发展环境下,他们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发展舞台和平台,所以他们到国外去了。可是随着我们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吸引大量人才回到中国的这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增加。
尽管深圳很年轻,但他引进高端产业的时间,却要比国内大多数省会城市早。比如IT业,深圳在全国是绝对数得上的。
现在是到了劳动力从无限供给阶段的尾巴稍了,拐点可能已经到了。
但是问题在于,用一个刘易斯模型是没有任何宣传价值的,正如不可能用HO模型说服要建立贸易壁垒的美国议员一样。
学术在政治上的价值只是给既定观念找证据。
“如果要深究,我们这些城里人都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就是说,我们是从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剥削中获益的一部分。
而需要利用公共资源去提高农民和农民工待遇的时候,城市居民往往就不会再遵循公平的原则——我就知道本地学校开始招收外来民工子女后,很多学生家长组织到学校甚至去教育局抗议让教育资源给外来人口使用。
城乡收入差距大,垄断企业和小企业收入差距大。
前者是通过高速城市化——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了1000万人口,也就是中国一年转移的数量;后者是通过解散财阀,建立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中小企业发展专门化生产,为大企业进行配套服务)解决的。
用最刻薄的说法就是:因为在深圳,失败了也没什么太大影响。
富士康是台资,这个资本对于国家机器来说是外来者,政府可以旁观。
道理是有的,但是细节别抠太细了,别问为什么动物会说话。
北京以前有一个专门教育弱智儿童的学校,找到了一块儿空地,在那里建了一个中心,专门管理这些人,后来,那中心旁边的居民就不愿意了,打官司,逼着让这个学校走,说这里的学生都是弱智,影响他们生活。最后还开表决会,那学校的建立者声泪俱下,最后还是被当地居民赶走了。
因此,很多事情,喊个口号,表表同情心,容易的很,但落实到具体行动,就很难。平时生活尚且如此,何况大至国家政策。因此,影帝为何老被人骂?实在是没人能理解这里面的水有多深。
中国的资源就那么点儿,人口却如此之多,怎么可能让每个人都过上好生活?太祖当年为何要盘剥农民?事实上,对政治家而言,他的眼里,宏观的愿景更重要,换句话说,他关心的是整体利益,至于个体怎么样,他哪里会那么重视?
当年太祖为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彻底摆脱历史上农业社会的落后,等于硬是“造”出来一些城市,今天的诸多省会和大城市,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这些城市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专门在中国开辟出一个“隔绝于农村社会”的新社会,其实就是把农村给牺牲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主要是理想色彩浓厚的毛粉,可实情确实如此。太祖无非是要牺牲几亿农民,来换取新生的中国。大家印象中的毛,一直以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出现,殊不知,浪漫仅仅是太祖的理想,而实事求是才是他的手段。
今天很多城里人也是很同情农民的,网上也有很多人为农民工喊冤,但农民真要富裕了,那通货膨胀就要上去,工作机会就要被挤占,公共资源也要分给农民一部分。这个时候,屁股决定脑袋,平时这些人可能意气风发,满嘴共产主义,等真要触碰了自身的利益时,还能那么从容吗,还能那么普世吗?
中国的城乡问题,就和中国的国际问题一样。中国在强国眼里,就是一个暴发户,一个越来越有钱的农民。为何国外老是针对中国说事儿,这道理和一个城里人看不起进城农民完全相同。你中国要富裕了,那不是挤占了我的利益吗?同理,现在的农民要是富裕了,我城里人的利益不是被挤占了吗?
因此,想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根本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保守估计,100年都少。尤其是今日,太祖已去,中国没有了单一的核心思想去控制,更不好让大众接受中央的政策。换句话说,以前太祖那一套,也可说成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采取的“愚民”,那在以前管用,现在人都聪明了,想忽悠,容易吗?今天的人,都经历过了文革,求平等的意愿都很强烈。凭啥你过好日子,我过穷日子,大家心里都充满愤懑,都不开心。
因此,在这种大家都不愿意让利的基础上,想做好共同富裕,也只有寄望于中国的生产力能提高了,尤其是中国的高端产业,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生产力腾飞,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通过高端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政府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收,通过财政方案,进行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长此以往,中国即可不乱却富强。
高端产业的发展本身,我是相信的,但是不相信靠这个能解决那种人人都不愿意让利的心态。就算中国的高端产业再发展,能靠这个生活的人,也只能是人口的一小部分(参见美国今天的情况),多数人,还是在相对低端的产业就业。
可是中国的老百姓是最缺乏平等观念的,最想胜过别人的,这种心态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几乎已经是社会无意识了。多数人就算知道自己没机会,也会全力让子女想法出人头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活力所在,也是戾气的源头。因为无论多好的社会,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永远是少数。如果把出人头地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那么多数人就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如意,戾气就是这么酝酿的。
可靠的论据—严密的论证—可靠的结论。
他的文章论证比较少,这点可以理解,很多话不方便说或者不想说;论据么,错的地方不少(当然,可能我们看到的才是错的),有的地方是非关键性的东西,错了就错了,有的就是关键性错误,事实错了,结论就建立不起来了。
所以,我一直把他的帖子当成启发思考的寓言,而不是严密的学术论文。寓言是不必抠细节的真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