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拍砖--那时城墙,那时博客 -- 元亨利
互联网与城墙的共同之处在哪里?板砖,板砖啊。而且,如果你看的是我们南京的城墙,它与互联网的相似可能还不止这点。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但今天看来,给南京留下深刻烙印的,是两个最近的朝代,一个是民国,还有一个就是明朝。而明朝的痕迹最伸手可触及的,就是南京的城墙,这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美国的老中国通费正清是旧北京的粉丝,他在说北京城墙的时候也不得不带点醋劲的说,南京城墙虽比巴黎的还大,但南京是丘陵地带,而北京是平原。。。
回来说互联网与南京城墙,当然,差别太大了。一个虚,一个实;一个古代,一个现代。你说它们两有关系,可能吗?问问你,城墙上有博客吗?唉,你还别说,我们南京城墙上真有博客。如果说,互联网是在跨空间传递信息,那城墙就是在跨时间传递信息。走在南京的城墙下(有时也可到城墙上),比如石头城到清凉门一段,午朝门,中山门一带,乃至解放门,九华山等处的城墙上,都可看到带文字的城砖。这些带文字的城砖,如果您不那么挑剔,不就是古人留下的博客吗?
怎么知道这些砖是明朝的?有砖为证。
这一块是在石头城的城墙上看见的,洪武七年,是1374年,据今有六百几十年了。湖南长沙重修天心阁也发现了洪武七年的砖,在那好像很罕见似的。而在南京,洪武七年的砖,不止一块,在中山门也有,并且都是随随便便的就“裸”在墙上。由此可以推断,明初,洪武七年左右,全国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城运动,首善之地南京,当然首得其益。
再来一块字体不一样的洪武七年砖,就是在中山门上看到的
其它年份的还有这块,可能不太清楚,依稀可看出是洪武四年,这也是在石头城边看到的。
大家都知道,石头城是南京的代称,这是广义的,狭义的石头城就是城西草场门一带的城墙,而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所谓石头城的标志,鬼脸城。
邓小平在七十年代陪金日成来看过。那时这一带还很破烂,多是厂房,贫民窟等。现在已是公园了,鬼脸下还挖了一水塘,形成金陵新一景,鬼脸照镜,看看能不能照出来。
在玄武门附近的城墙上,有不少同一模子打出来的砖,这一块上的字迹保留的非常清晰,上面的年份是洪武十年,来自袁州府。
所以可以说,今天看到的南京城墙,基本上是明朝的底子。当然,二十世纪末,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现在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城城墙公园,这些砖肯定有所搬动,但大体上应该保留了原来明朝的规模。而且往往在一个地方或靠近的地方会发现相同模子造出来的砖,这也说明同一批砖基本上是砌在一起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明城砖上的文字,最多的是制式的,大概是中央下发文件规定的吧。制式文字有两种,一种可称为官博,一种是民博,下面这一块,就是官博的标准格式
右行是,“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 司吏艾诚”,左行是,“上高县提调官县丞吕翊 司吏赵用宾”。第一次看到提调官,想到是那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但那时提刑,这是提调,好象没什么关系。直觉提调官是临时的,就象今天的什么什么办公室,制砖办公室主任。他的正式职务可能是通判,司吏,等等,为了完成中央下派的制砖临时拉来的,而且是地县两级责任制。
民博的格式是这样的
三行,右一行是,“总甲夏通 甲首李云七 小甲程先四”,第二行是, “窑匠李云一 ”,第三行是,“造砖人夫范禄二”。说它是民博,因为这些人应该都是居民委员会的,“总甲”的“总”字不太清楚,从其它砖上可看出是一个提手旁,加一个“总”字。这说明明朝的居民保甲制还是很健全的,所谓的总甲,甲首,小甲是不是就是三甲?造砖可以说是全民动员,三甲责任制,连烧窑的匠人,制砖的民工都一一记录在博客里,有案可查。这些人可能都是一个村上的,甲首和窑匠可能还沾点亲,兄弟辈的,老李家的云一,云七。与官比起来,老百姓的名字也是很随意的,数字很多。
城墙上的砖只能看到一面,但从一些散砖上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一块砖上是一面刻官博,
一面刻民博。
从这块也可看到,所谓的“制式”博客,也是可以变化的。有时甚至官博民博并到一面上,请看下面这块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除了制式博客,还可看到一些其它的砖博,比如也是在石头城看到的这块
按理这是民博,但注意窑匠那行字,窑匠的名字,是朱八!与当朝太祖的小名朱重八居然只差一个字,而这个名字也没有人管,堂尔皇之的上了墙!后来偶然在一本讲版本的书里看到,明朝前几朝不太讲究避讳,这就难怪了,否则那时的网管还不第一时间把这名字给封了,你想爬墙(爬墙也是互联网与明城墙的共同点啊)都不可能。
下面这块
右边一行文字看不清,左边一行是“马祥清真观六康”,看样子是位回民朋友的博客。
这一张照片
上面的两块砖上的文字,右边这块上的是“叶前飞”,或“飞前叶”;左边那块上的文字不清,好象是“后能延”?是两个名字,还是别的意思?放在一起有什么意义?一个有“前”字,一个有“后”字,是不是表示什么秩序?尤其是两块我们看到的是砖的最小的一面,也许上面的文字表示一种位置。
下面这两块砖的文字就如天书了
不知哪位网友能破译?
下面这块是在中山门拍到的,右侧是前朝博主的文字,左侧明显是现代人的回帖啊
这块上面还有监工的人名,比较另类
刚看到下面这块砖上的名字方伯谦,大脑第一反应是甲午风云。可再一想,此方伯谦是明朝的居委会主任,彼方伯谦则是大清海军的命官,两人差了几百年,级别也不可能横跨这么多。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上城墙去玩,指着城楼上基座,告诉我是放柱子用的。那时候爬了好多段城墙,甚至在紫金山的树林里还看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门。
不知道什么时候市政建设能把城墙好好再修整一下,搞个类似滨江大道一样的长的散步的路出来,比如把玄武门和解放门连起来,也好沿着城墙多走走。
玄武湖里沿着城墙可以散步,里外都有,免费的。中山门外也是,月牙湖一段。城西一段,石头城到清凉山一段也很好,一边是城墙,一边是秦淮河,很美。
从玄武湖直接走到中山门,甚至中华门,那多好
有意思, 长知识了!!
本只是低调送花,没想到楼主放宝! 多谢!!!
我很满足了
我想以后会连起来的,倒是也是一番景致,毕竟沿城墙的那些路段风景都很好
南京图书馆5月30日举办了一次城墙讲座,由南京城垣博物馆杨国庆先生主讲。里面有很多权威信息。
南京城墙在上世纪拆了三分之一,著名的南京史学家朱契(应该是单人旁加契)为此送了命。杨先生引用了梁思成对北京拆城墙的疼心疾首之言:“拆掉一座城楼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墙的城砖象剥去我的一层皮。”
南京现存城墙主要是明城墙,但明朝是在前朝城墙的基础上建的,有些地方干脆就是在旧墙上在包一层砖,现代就发现了南唐,南宋的城砖。(不知为何,近来上传图片老是不显示,有图上不了)。
朱洪武的南京城建规划,由刘基刘伯庸主持,而老刘的规划思想是建立在
风水理论上,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他的规划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他为皇宫的设计,是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皇宫是在斗勺的中端,此地本来是一片湖,燕雀湖,老朱在1366年仍在征战,兵源宝贵的情况下,发兵十万,填湖建宫。当时是在湖上密密麻麻的打木桩,建地基。前几年造地下遂道的时候,发现了当年的木桩,挖掘机一挖斗下去,就会挖上来几根木桩,历经6百年,这些木头非常坚硬,掐不动。民间所谓“湿千年,干千年,不湿不干九百年”,真的有道理。而明朝南京十三门,对应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城东的墙对应的是皇城,城砖用的是条石,城南城北则用民间烧制的砖。当时征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制砖(亨利按:确实,我看到的砖,五省都有),这些地方今天民间还流传大量的当年烧砖的传说。比如江西,因为土好,适于烧窑,民间乡老说当年是十里烧窑,日夜通明,江上运砖船穿梭往来。安徽一座山为采石,整个山被削去一半,今天还可看到当年钢钎凿的痕迹。
南京发现过一块砖上“民博”里的甲首叫金受七,而就在前不久,湖南岳阳发现金受七的族谱,他是秀才,当甲首在那时必须家产至少要有100亩。所谓窑匠,造砖人夫,是制砖最重要的两个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有造砖,烧窑的两幅图,宋考试不举,后到江西宜春当了四年教师,目睹了制砖的过程。
天上二十八宿里有一个贯锁星,是天牢,而明朝在其对应的太平门外建三司所在。朱洪武对司法干部训话,我是按天象建的三司,我会每天观天象,如果我发现有流星经过贯锁星座,就说明有冤假错按,我要拿你们是问。民间有说南京按朱元璋脸型而建,有学者也提此说,但没有任何根据。《秦始皇本纪》说北斗是玉皇大帝的天车,驭天下而掌控天下。(后来听众提问说孔子也有天子居北斗之说,杨国庆说,是的,诗经里也有)
北京明城实际上按南京而建,南京明故宫原有洪武门,北京对应的是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后建毛泽东纪念馆而拆。北京端门也是按南京端门(现不存)建。北京的景山,与南京的富贵山是对应的。南京风水上讲是盘龙之势,紫金山是龙首,龙尾就是富贵山。南京挖护城河,但龙脖子一带没挖,因为那是龙脉所在。
清朝城砖比明砖轻了一半,明为40斤,清只20斤。
历代诗人写南京,台城总是会出现,但清以来,台城定在今鸡鸣寺后,实际上真正的台城就在我们脚下,就在南京图书馆这个地方,这是建馆是考古发现证明的。(亨利按:南图有一个非常有眼光的设计就是保留了这片遗迹,用钢化玻璃盖在六朝遗址上,令游人可以看到当年的街道,街道上还可见车轮子的压痕,还有下水沟,瓦,罐子等文物)。
城墙的发展与兵器的发展是矛与盾的关系,互相促进,明朝朱洪武按当年火器的水平,加宽加高了明城墙,清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固,等到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清朝用了八年才攻下南京,最后用进口的西洋大炮架在紫金山上对准城墙定点猛轰,也没有击破城墙,最后还是老办法掘洞才轰塌了城墙,可见城墙之坚固。曾国藩后来立碑,碑上十六字,“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此碑在今天的南京军区内,我们为了进去看到此碑费了很大的事。
民国时有西人墨菲主持的《首都计划》里,对明城墙很有些敬畏之情,他设想把城墙做成公园,在城墙上开游览车。蒋介石曾想拆城墙,徐悲鸿上书极力反对。日本间谍以日本人特有的细致,绘制了南京城墙,护城河等,高度,深度,宽度,标的一清二楚,为日军陷南京立下头功。当年日军攻光华门时,伤亡最大,一度攻上城墙,倭旗插上了城头,随军记者拍照报导,日本全国一片欢腾,以为南京已下,结果中国军队又反攻成功,收复了光华门,并歼灭了城下日军。战后,日本军部对此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规定,以后军事新闻报导事前要送军部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