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西部故事之俘虏 -- eraser

共:💬64 🌺27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美国西部故事之俘虏

1860年,德克萨斯军民已经成功地将绝大部分印第安原驻民赶出了德州。但是,游牧部落科曼奇人(Comanche)拒绝离开他们的家园,持续地袭击白人定居点。如同数百年来一样,他们掠夺马匹牛群,有的时候,会杀死所有敢于反抗的人。科曼奇人中最令人敬畏的酋长之一名叫皮塔.诺克纳(Peta Nocon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皮塔.诺克纳

为了保卫家园,德州州长山姆.休斯顿(Sam Houston,大城市休斯顿取的就是他的姓)选派了一支由德州骑兵和民兵组成的的六十人的小分队。小分队的领导是罗斯上尉(Lawrence Sullivan Ross,这位大哥也是有故事的人。后来,当过德州州长、内战时的南军将领、德州农机的校长)。罗斯很快意识到,他这点儿人,守土肯定没戏,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出击,打到科曼奇人的老巢去。1860年12月18日,小分队在皮斯河畔(Pease River)发现了皮塔部落的宿营地。科曼奇的战士们外出打猎,营地里多数都是妇孺,正忙着晾晒肉干,为过冬做准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罗斯上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今日的皮斯河

找寻已久的敌人就在眼前,罗斯队长很兴奋。他先派20人前往西北面的沙丘后,切断印第安人的退路。随后,罗斯领着剩下的40人向营地发起了冲锋。冲锋前,他许诺,第一个杀死印第安人的战士,将会得到一支崭新的柯尔特左轮手枪。印第安营地毫无防备,至少16名印第安妇女当场丧生,然而,营地中一名怀抱婴儿的女子活了下来。不久,小分队的人发现这名被俘女子有一双蓝色的眼睛,通过翻译,人们慢慢了解到,这位女子确实是个白人,她就是25年前被印第安人绑架的辛西亚.安.帕克(Cynthia Ann Parke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辛西亚.安.帕克

1836年5月19日,德州东部的纳瓦索塔河畔,超过500名印第安战士袭击了帕克堡(Fort Parker),杀死了五名居民,杀伤数名,并俘虏了五名妇孺(两名妇女,三个孩子)。辛西亚和她的弟弟约翰(John Richard Parker)就在这五名俘虏中,顺带着辛西亚家的狗也给俘虏了,而辛西亚的爷爷,伯父和父亲都死于这次袭击。随后的六年,四名人质相继被赎走,而辛西亚却一直留在了科曼奇人的部落里,并有了一个新名字“Naduah”,意思是“找到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辛西亚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科曼奇人,她嫁给了部落酋长皮塔,并成为他唯一的妻子。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儿子昆那.帕克(Quanah Parker)和山核桃(Pecos),女儿草原之花(Topsanna)。多年以后,儿子昆那成为科曼奇人最后的酋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帕克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童年的辛西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辛西亚和孩子们

喘口气,说说辛西亚的弟弟约翰的故事。科曼奇人将俘虏来的妇女作为奴隶,对于俘虏来的孩子却没有什么歧视,希望他们融入成为部落的一员。未到青春期的男孩会被测试三项能力:智力、体力和勇气。如果通过测试,孩子们将被部落接纳,并接受印第安战士的训练。约翰在科曼奇人的部落里成长了六年,直到1842年被赎走。然而,约翰已经不适应白人世界的生活,不久,他重新回到了科曼奇部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穿着冬装的科曼奇战士

作为一名年轻的印第安战士,约翰与科曼奇的战士们一起四处劫掠。1842年9月,发动了对墨西哥的大规模洗劫,前锋直至中美洲,攻势被称为“科曼奇之月”。这过程中,约翰不幸染上了天花。科曼奇的战士们带着大量的俘虏和战利品回程,行至德州西部的Rio Grande时,约翰再也坚持不住了。同时,科曼奇人也非常害怕,天花流行的年代,部落里死亡人口超过一半。于是,战士们留下了一名俘虏女孩照顾约翰,继续前行了。女孩很尽责,悉心地照顾约翰直至康复。随后,约翰送这名女孩回到了墨西哥的家。再后来,约翰娶了这位女孩,并留在墨西哥放牧种地。美国内战期间,约翰回来参加德州的南军。战后,他又返回墨西哥。1915年,85岁的他在自己的农场去世。约翰是帕克一家的孩子中唯一一个活得长久而幸福的。

实际上,皮斯河之战后,对于皮塔的下落,有两种截然不同说法。按照罗斯上尉的官方报告,突袭发生后,上尉通过头饰确定了酋长皮塔,随后亲自带人追击皮塔和他的家人,不久将皮塔击毙,并在这过程中俘虏了辛西亚和她两岁的女儿。罗斯上尉一战成名,杀死了科曼奇传奇酋长皮塔,给德州居民带来了企盼多年的安全感。另一种说法来自昆那.帕克,他一直宣称追击中被击毙的男子不是父亲皮塔,突袭发生后,父亲与自己正在外打猎。当他们回到营地,发现已经没有一个成年人的活口了。尽管不知道妻子和女儿的下落,为了部落的安全,皮塔艰难地决定离开皮斯河畔。四年后,皮塔旧伤复发,在儿子身边去世。历史总会留下些谜团,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皮塔是否死在皮斯河畔,但我们可以确认的是,皮塔部落的大部分人葬身皮斯河畔,他的妻子和女儿被俘,儿子们逃向远方。

从被俘的那一刻起,辛西亚就乞求能够重回科曼奇部落。然而,罗斯上尉迅速联系上了辛西亚的一位叔叔,伊萨克.帕克上校。经过辨别,上校确定这名女子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侄女。随后,德州议会授予辛西亚4400英亩的土地和连续五年的抚恤金(每年100美元),并让辛西亚的兄弟作为她的监护人。

尽管如此,辛西亚从未融入白人世界的生活,甚至尝试过几次不成功的逃跑。有记录显示,帕克一家曾考虑过让辛西亚回到德州西部的科曼奇部落,但由于美国内战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计划。辛西亚时刻思念失散的儿子们,辛西亚的一位邻居回忆道:“辛西亚认为自己被俘后,儿子们在草原上走失了。有时,她会用刀割破前胸,将血洒在烟草上焚烧,并哭上好几个小时。”1863年,女儿草原之花患肺炎去世,给她以致命的打击。女儿死后,辛西亚几乎不进食,逐渐得了病。1870年,她撒手人寰,被安葬在德州的Frankston。1910年,科曼奇人最后的酋长昆那将母亲的坟迁至俄克拉何马州。迁坟的仪式上,昆那用科曼奇语和英语告诉聚集的人群,“要象母亲辛西亚一样,做好死亡的准备,九泉之下,我们又将躺在一起。”一个月后,酋长去世,与母亲葬在一起。对辛西亚来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也许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归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科曼奇人最后的酋长昆那.帕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辛西亚的墓碑

(完)

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天涯无,神仙驴,愚弟,大眼,上善若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美国那下马的武直项目RAH-66就是这个comanche

一般好像翻译成科曼奇

家园 9岁被俘

那文化上基本就是纯科曼奇人了...

不知道还会不会说英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与狼共舞》是不是也参考了辛西亚的事情?
家园 辛西亚基本不会说英语了

1860年,辛西亚再次被俘的时候,基本不会说英语了。既不知道她的原名,也记不得她从哪里来,只记得小的时候曾经也被俘虏过一次。

后来,她的叔叔帕克上校与她见面,提到自己失散的侄女名叫辛西亚.安.帕克(Cynthia Ann Parker),辛西亚捶着胸脯说:“Me Cincee Ann.”

家园 柳兄,《与狼共舞》中女主角的遭遇有类似之处

辛西亚9岁被俘,亲人被杀,以及后来科曼奇部落中的生活,确实有些像《与狼共舞》中女主角“Stands With A Fist”的被俘经历和在苏族拉科塔部落(Lakota)中的遭遇。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印第安战争中,象辛西亚这样被俘的妇孺并不鲜见。辛西亚的故事,特殊的地方在于,通过又一次俘虏的方式,她回到了白人世界,尽管她并不情愿。两次被俘,都彻底地改变了辛西亚的生活,并将她的名字留在了历史中。

美国的西部开发是一部征服史——人对自然的征服,部落、种族之间的征服,一度被认为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这一观点今日已鲜有人认同)。同时,这也是一部血泪史,有男儿的血,有母亲的泪,有孩儿的啼哭,有妻子的期盼。辛西亚的故事,是这血泪史的一个缩影。

家园 历史上有白人仰慕印第安人的生活,主动加入他们部落的

反过来的倒是没有听说,能不能说部落生活对所谓的文明人确实有某种诱惑力?

家园 借回答您的问题,多说两句。

实际上,白人通过武力征服和宗教传播,将印第安人带入白人的文明或半文明社会的人数,要远远大于主动加入印第安部落的白人的人数,尽管在多数的时候,印第安人的归化是为了个体或部落的生存。然而,历史的书写权掌握在白人征服者手中,所以仰慕印第安人的生活并主动加入部落的白人,便被历史着重记载下来。

辛西亚的儿子,科曼奇酋长昆那.帕克就是积极带领部落融入所谓白人文明社会的一个例子。当他带领部落与白人战至最后,资源耗尽,走投无路之时,为了保存部落,他选择了妥协,带领族人移居白人设定的保留区,长期担任保留区中的法官,并积极鼓励族人学习圣经和英语。当政府出尔反尔,准备收回原定的保留区,将昆那的部落迁至更加偏远的西部时,昆那通过谈判及法律的手段,尽力将原保留区的土地卖了个好价钱,保护了族人的利益。

还有,苏族拉科塔部落最著名的酋长“坐着的公牛”(Sitting Bull),1876年的小大角羊一战(Battle of the Little Bighorn)的印第安方的总指挥和精神领袖。此战斩杀卡斯特中校(Lt. Colonel George Armstrong Custer,此君是作秀的好手,民间的名气极大)和其麾下的美军第七骑兵团共258人。此战之后,“坐着的公牛”不得不率领部落四处逃窜,一度逃至加拿大境内。最终,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部落生存的压力,迫使“坐着的公牛”率部投降,驻入政府设定的保留区,接受白人的教育,领取微薄的供给。1890年12月,一代英豪“坐着的公牛”枉死在保留区警察的枪下(警察也是印第安人)。

有的时候,印第安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要超过他们与白人的对立。漫长的印第安战争中,白人征服者身边,或多或少都站着印第安同盟军,白人称之为“印第安盟友”。这些盟友都是早期通过武力或宗教归化而来的。与之相对地,是那些“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于是,为了土地,为了白人居民点的安全,一次次针对“敌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开始了。这种战争,多数的情况下,就是猫捉老鼠的类型,白人军队拼命追,印第安人拼命跑,白人追上或找到了印第安人,就打上一仗。偶尔,印第安人回马一枪或搞点偷袭。卡斯特中校那一次,属于特例,好不容易追上了,找到了,然后就轻敌了。做了一桌子菜,来了五桌子客人,最后,自己也被做成了饺子馅。

印第安战争中,印第安一方失败是必然的,这是双方实力对比和文明程度差异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这场战争绝对不是正义的,也永远不会被挂上正义的光环。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今天,纵看美国大陆,谁又能找到一个“敌对印第安部落”?不可否认,西部开发史是美国的发家史,是美国从弱小的居民点走向超级大国中一段辉煌的篇章,而小E所写的故事,将是这一篇章中看似不起眼却令小E难忘的人物和事件。小E才疏学浅,文中如有不祥不实不妥之处,望河友们不吝赐教,小E拜谢。

家园 也有友好的印第安人被另一个殖民点屠宰

的情况发生。总体上来看,殖民点的组织性要远远高于各自为战的印第安部落

家园 坐牛,红云,狂马,魂归伤膝谷

魂归伤膝谷(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这个电影似乎比较写实,开始以为又是某个X熊之类的架空酋长的故事,看着看着才发现原来都是史上有名的著名印第安酋长。

家园 印第安人从人种上分类是属于哪个?

还是印第安人就单独属于一个人种?从相貌上来说,比较接近黄种人。他们的祖先会不会是从白令海峡渡海的亚洲人。

家园 印第安人确实属于蒙古人种,也就是黄种人。

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传统上将其划归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所说的语言一般总称为印第安语,或者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语言的系属情况均十分复杂,至今没有公认的分类。

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不过到了20世纪,许多美洲国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一些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始对“印第安人”这一名称进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往往被称为更加政治正确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等等。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过四个帝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兹提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印第安人中的玛雅人发明了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的研究造诣也相当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辣椒、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于后来西方殖民者迫害、杀戮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是欧洲人把印第安人传统上习惯在面部所涂的红颜料的误解。

iwgl兄,以上的解释和定义来自维基百科,小E纯属现学现卖。

家园 至于印第安人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

关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来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推论和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热起来,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以及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学术界逐渐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亚洲起源说”开始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地质学家测定,在冰川时期(公元前7—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于是,人们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测:远古时期,亚洲东北部的原始狩猎民族在追逐野兽或迁徙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往来于白令海峡两岸,后来又从北美向南迁移,逐渐遍布美洲大陆。

随着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又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华北人起源说”。该说认为,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主张“华北人起源说”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资料来源: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his/1104815641_secretofworld/74.shtml

另外,还有一篇文章“美科学家确定: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于西伯利亚”,可供参考。

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来自西伯利亚地区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证实,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均来自西伯利亚地区。

科学家们是在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研究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在研究过程中,专家们对生活在北美、中美和南美境内的29个印第安人部落,以及两组西伯利亚当地土著居民的基因进行了比对。

分析显示,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远古土著居民是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这些原本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古代居民是通过一次或是多次迁徙才抵达美洲大陆的。科学家们介绍说,在距今1.4万年前,白令海峡其实并不存在,当时,在如今的阿拉斯加和楚科奇完全连为一体。

自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有关当地印第安人的来历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虽然有关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版本获得的认同最多,但科学家们始终无法确定当年那场迁徙发生的准确时间:到底是距今7.2万年前,还是1.4万年前?

有科学家认为,数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各部落居民们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迁徙。例如,如今生活在北美洲的纳瓦霍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就与其他临近部落有很大差异--有学者认为,纳瓦霍人的祖先离开西伯利亚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1.2万-8000年前。另外还有证据显示,从公元1000-1350年,曾有北欧海盗在邻近美洲的格林兰岛上生活过。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假说。例如,有学者认为,在距今8000-3500年以前,曾有一些远古居民从相当于现今的印度尼西亚迁徙到了美洲。其证据是:印尼一些部落使用的乐器、纺织品和其他用具与南美印第安人的非常相似。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在大约 7000年前,曾有一支原本生活在日本列岛的原始居民迁移到了现代的厄瓜多尔境内。

同时有证据显示,在大约3000-5000年前,可能曾有腓尼基人和非洲人到达过中美洲地区。这一点可以从中美洲发现的一些奇特雕像上得到证实。这些雕像的面容与现在的非洲人非常相向。第二波由西非向非洲移民的浪潮出现在14-15世纪--哥伦布和其追随者曾多次表示曾在海地和巴拿马岛上遇见了黑皮肤的居民。

资料来源: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1129/1/66dc.html

家园 多谢,我也就随口一问

因为以前看资料,印象中有这么一说,说大约1、2万前,亚洲和北美之间是可以步行通过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可能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

家园 花一朵

博学广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