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我的平凡的世界 -- 成奎花
找了一下,应该是这段:
转眼见,路遥已经去世十多年,可他的作品还长留我心间,时时为里面的理想主义光芒所温暖。
思想,有点理想主义,但是文字功底实在一般。看他的作品经常能感觉到他的写作很吃力,语言表达力有不逮,很少有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觉。当作励志故事看看或许有其价值,但以纯文学的眼光看,他驾驭文字的能力比起同时代的许多作家来,差的就太多了。而思想性方面,他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情节的提炼不太到位。他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种坐在家里编出来的成人童话,就像“一个穷小子,吃尽人间辛苦,最后以其勤奋和善良获得成功。不仅事业成功,而且受到国王女儿的亲睐,最后两人冲破层层阻扰,终于走到了一起”一类的故事一样,充满了理想色彩。只不过路遥的笔下,把国王的女儿换成了“领导干部的女儿”,反正同样是一个美貌如仙,家境富足,却很正直很善良的上流社会的可人儿(好像不止一个故事里有类似的情节,记不清了)。也许,这反映了路遥心目中的一个梦想。
所以,窃以为,喜欢路遥小说的人中,很大部分是与故事里的正面主角的境遇产生了共鸣,又从那些人物的理想化行为举止上得到一点精神上的优越感,觉得社会的道德楷模正是来自于这些底层的“正直善良又勤奋“的人,而故事中的成功又诠释了”吃尽人间苦,方为人上人“的因果道理,给读者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感觉”净化了心灵”,于是被路遥感动了,路遥的书就励志了,畅销了,路遥也当上了作协的头头了。
我很怀疑楼上的是否真看过路遥的小说,估计楼上的可能是80后。
励志没有什么不好。孙少平并不是因为勤奋和善良就能得到田晓霞的爱情的,他们有更深刻的情感基础。当然这样的爱情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理想,但是考虑到故事发生在20多年、将近30年前的80年代初期,考虑到当时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这样的情形并不能认为是作者的刻意杜撰。
另外,孙少平的境遇很难说是可以用楼上所说的“吃尽人间苦,方为人上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煤矿,继续过他平凡的生活。
路遥的小说能够成为畅销书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所写的是80年代初期中国的一个断面,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得到了人民的思想共鸣。2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当时的社会到今天已经荡然无存。如果孙少平还在煤矿,恐怕早已职业病缠身。但是孙少平、孙少安的那种与命运抗争,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精神依旧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向前进。
当年去开封,开封人喝胡辣汤真的是不给勺子,只有筷子可以用。一开始颇有些不习惯。不过很快就适应了。
人的适应性是蛮强的,中国人用刀叉也一样吃中餐,西方人借助筷子一样吃西餐。所以我们有陈忠实、莫言和苏童,同样也能看见高罗佩和狄仁杰。
这也是为什么其它你提到的当代作家,文中不可避免地性、人性、的挣扎。他们的作品当中,有一种糜烂的梅毒的气息。
但是路遥的作品非常清新,他可以在最简单和平凡的人物身上,依然看到人最可贵的精神追求、美丽、不屈、自我做主、向上。
看《白鹿原》,陈忠实的东西就是有一股糜烂的气息,至于《废都》,嘿嘿,我都不好意思评价。
就是因为买了这本书。股市里说,不要因为这只股票此前一直上涨就以为它会一直涨下去。用在余华先生身上,不要以为一个人写过一本或者几本好小说就以为他的每本小说都可以让人读下去。
肖洛霍夫并不怎么提希腊罗马,哥萨克也都是老冒。虽然当然我看的时候基本上不理解他们的生活。
记得是高中时看的这本书,打开书本,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描写的很真实,而且他写作的视角始终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类书我是赞成以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来书写的。记得那时有同学跟我讨论艺术风格,他很喜欢王安忆,我却说不出什么,在我看来书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看之分。也许我太偏激,对于一些从高处描写事情的文章我始终不喜欢。对于总是试图把事情说的深刻的作者,现在我一律不看。就像高中有段时间看余秋雨的书,现在也不看了。而且文艺类的看的也很少了。到现在我读了许多书,但是还是很喜欢《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一些事情当时不理解,例如少安为什么拒绝润叶,现在想来我们都在不断的妥协,和别人、和社会,最主要的是和自己。
书里面的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但是有一个生命传承的场景我始终记得。老的逝去,新的生命来到人间,生命的宝贵之处便是传承吧,就像一场接力赛。
现在看书,只要在一本书里能得到一个新的知识能让我思考的,我就认为是本好书,就像读王外马甲的《中国骑兵》我才体会到原来群众也有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了打日本人白白牺牲,但是如果我们保证了他们的利益群众就会真心的支援我们,谁能去随意指责群众的不勇于牺牲呢?也再不会想得到一本百科全书之类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东西了。
谢谢楼主让我想起了这本好书,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对于第一段主席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起过并大加批评,叫言必称希腊。呵呵
大学时爱装文青,记得那会儿《穆斯林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都挺火,然后和几个MM讨论时居然都不约而同觉得《平凡的世界》更有感觉。后来我终于憋出个比喻:“前者像蛋糕,后者像馒头,馒头虽然卖相差点,但还是更合我们的胃口”。于是博得一致嘉奖,很是得意了几天啊
如果没有,建议你去看看。再来读一读你这段“他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种坐在家里编出来的成人童话”。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呵呵呵,自诩继承中华文化滴当然是给老外讲文化那位。在下只是觉得,楼主mm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相似而已,别无他意。
中国文化与西方确实思路上不同。但是,怎么讲呢,在下始终认为西方与东方在文化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正如两者在科学上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谓的西方文化离开上帝与诸神就无从谈起了。
是我自己。我那时侯很无知的说,把俄国、英国、米国还有欧洲大陆无差别统称西方,然后把西方文化粗暴地等同于希腊文化。
话说广东人喝汤都用勺的,兄台是蓄意要把广大广东人民摒除出“真正的中国人”的行列么?
BS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