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集团欺诈投资者 -- 红茶

共:💬20 🌺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集团欺诈投资者

新华网华盛顿4月16日电(记者刘洪 严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6日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

  根据美国证交会当天提起的诉讼,高盛集团被指控销售了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债务债权,但高盛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美国证交会称,为这项交易,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但投资者因此蒙受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美国证交会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

  美国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高盛的错误就是一方面允许一客户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他还表示,高盛的这种金融产品是“新的和复杂的”,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

  高盛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起针对该公司的法律诉讼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对冲基金、投行等暗地勾结、蒙蔽投资者并做空金融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受美国证交会起诉的冲击,高盛集团股票价格16日出现大跌,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中午12时,高盛股价跌幅超过10%。

这是吹的什么风啊。。是不是大家都不能忍了

新浪还看见了这段,不是很懂,不知道谁能帮忙讲讲

第一次泡沫:大萧条

在《大萧条,1929》这本著作中,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布里斯对高盛的行为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情人渡和蓝山是当时信托投资公司的典型代表,它们很显然进行了疯狂的杠杆投资行为,这正是引发大萧条的罪魁祸首。折合成现在的美元,信托投机共造成了高达4750亿美元的损失。

第二次泡沫:高科技股

正是高盛的行为,把互联网泡沫转化为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仅纳斯达克就损失了5万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高盛根本没有动力去反思自己的盈利模式,他们只是努力寻找着下一个制造泡沫的机会。

第三次泡沫:疯狂的房市

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或多或少直接导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AIG的崩溃,AIG信用掉期的有毒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像高盛等银行为卖空自己的房产投资组合而买的保险。事实上,纳税人给AIG救助中至少有130亿美元最终进了高盛的腰包,这意味着高盛在房地产泡沫中捞了两次钱,首先是它通过卖空承销的产品血洗了CDO的投资者;随后它转身让纳税人为其发行的垃圾债务买单,又血洗了纳税人的腰包。

第四次泡沫:汽油4美元/加仑

在2008的夏天,石油商品的“西瓜”以相同的痛苦方式砸在人行道上,原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一桶暴跌到33美元,造成了巨量的财富损失。老百姓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投在石油期货市场里的养老基金被洗劫一空,当泡沫破裂时加州公务员养老系统有11亿美元陷在了里面。

第五次泡沫:垄断救市计划

在AIG救援法案之后,保尔森又宣布了一项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称为TARP问题资产救援计划,并且任命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高盛银行家、35岁的尼尔·卡斯哈里负责掌管这笔救援基金。为了达到分享这笔救援大单的资格,高盛宣布由纯粹的投行转型为储蓄银行,这个漂亮的转身为高盛从这笔救援基金里捞取了100亿美元。AIG救援行动、向储蓄银行转型决策的快速通过、TARP基金,所有这些消息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当这些好处都惠及高盛的时候,所谓自由市场就荡然无存了。

家园 奥黑的医疗保险法案通过了

奥黑的医疗保险法案通过了,下一步就是对华尔街动手了,这是他的竞选承诺里早就说明的金融改革。只是没想到他真的会去做,一般总统的竞选承诺都是说家家的,这也说明奥黑年轻气盛,誓要学习他的偶像林肯肯尼迪啊

不过高盛也不是吃素的,看好戏吧。

家园 回顾高盛的罪恶历史

第一次泡沫:大萧条离咱们太远。

第二次泡沫:高科技股

第三次泡沫:疯狂的房市

第四次泡沫:汽油4美元/加仑

第五次泡沫:垄断救市计划

都是近十年的事,老美们亲身经历,感受痛苦的人可太多啦!

高科技股泡沫的时候,高盛有一个‘市场女神’Abby Cohen,每次她发布什么分析见解,市场风向标、潮水就变向。很多人把鼓吹高科技股泡沫的责任也怪在她身上;其实是有点过分,因为当时疯疯癫癫的分析家比比皆是。

At the height of the tech bubble in March 2000 "I suggested to our clients that they sell stocks. For some reason, many of the media indicated that I was extraordinarily bullish at that period of time. Why that is, I don't know."

I suggested to our clients that they sell stocks.”,NASDAQ的崩盘就是在她说了此话之后,“呼啦啦似大厦倾”,从5000以上掉到3000以下,又掉到2000以下。不知道是不是高盛当时已经准备好了做空NASDAQ。如果真是高盛一手操纵,那美国人把高盛刀剐的心都有!就这两次泡沫,高科技和房地产,把很多普通老美一生的积蓄灭掉了一半或全部。在昨天证交会指控高盛之前,很多评论家都说高盛做的并不“犯法”;老实巴交美国人也只能打碎牙和血吞。

有的评论说:这将仅仅是开始。有的美国人对赢这场官司没有信心:可能结果就是罚点钱了事。还有人问:为什么不在刑事法庭,而在民事法庭,起诉?有人提出:既然高盛向投资人隐瞒真相,他们是否应该把投资人的钱都退还给人家!?

以后谁还敢相信那些投行里面道貌岸然的投资顾问(investment adviso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貌似不太一样吧

这个只是起诉,而不是形成一个制度性的东西。如果总统需要用起诉来整改华尔街,那这个总统也可以下台了。我觉得,这个好像有敲打高盛的意味吧,是不是某个事情高盛给政府掣肘或者准备拆台(据说,高盛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所以Obama就举起棒子,至于落不落下就看你以后的表现了。

家园 正在看保尔森的书

同样是高盛出身,同样当过财长。相对保尔森更欣赏罗伯特鲁宾。高盛和美国政府实在是结合得太紧密了。想摆脱高盛的影响太难。财政部、美联储这些人不是以前在华尔街任职就是离职以后去了华尔街。

家园 新浪有连接

写的很详细,大萧条开始高盛的骗人戏码一直就没停过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1104/15176922862.shtml

第一次泡沫:大萧条

  高盛并非生来就是华尔街的大鳄,它也是在竞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高盛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移民马库斯·高曼和他的女婿萨缪尔·萨克斯共同创立的,他们是商业票据业务的先驱。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灾难,大萧条的很多特征在以后的各次危机中曾反复出现。当时,华尔街用来愚弄个人投资者的主要工具就是“投资信托”,跟现在的共有基金一样,投资信托也是把大量小投资者的钱汇聚到一起,投资于一个庞大的证券组合。而投资的具体组成和金额往往是保密的。

  在那场抢钱大战中,高盛稍微迟到了一点。他们因此后悔不已,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之中。

  于是,“高盛证券交易公司”挂牌成立了,该公司首先发行了100万份面值为100美元的股票份额,然后偷偷用自己的钱把它们全部买下,吊足了公众的胃口之后,他们以104美元的单价售出了90%的份额;接下来,高盛继续自我炒作推高公司的股票。与此同时,分出一部分钱成立了“情人渡信托”,又发行了数百万的股票。接下来又用股票套现的钱成立了“蓝山信托”。高盛银行则躲在这些投资信托公司背后操控一切,蓝山信托初始发行的725万股中,有625万股归情人渡所有,当然最终,它们还是归高盛所有。

  这些信托公司彼此形成了精巧的层层借贷关系。例如,用1美元作保证金可以借9美元,再用这10美元可以借90美元,接下来,如果还没有被识破的话,就可以再借900美元,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某一天资金链断裂,你宣布所有的钱都不还了。那些投资给你的人将血本无归。

  在《大萧条,1929》这本著作中,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布里斯对高盛的行为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情人渡和蓝山是当时信托投资公司的典型代表,它们很显然进行了疯狂的杠杆投资行为,这正是引发大萧条的罪魁祸首。折合成现在的美元,信托投机共造成了高达4750亿美元的损失。

  第二次泡沫:高科技股

  大萧条之后的65年,高盛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它成为美国证券承销业的龙头老大。在西德尼·韦恩伯格的领导下,高盛开辟了IPO业务的新纪元,使它成为公司集资的基本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连毫无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公司成功的秘诀:生活邋遢的技术天才想出一个点子,然后通过上市融资,他写在餐巾纸上的创意变成了产品,加上媒体的追捧,最后以几百万美元卖给投资人。华尔街的游戏也非常简单,把一个西瓜用丝带包装好,从50层楼的窗户扔下来,同时让人竞标,在落地之前它就是一个市值不断飙升的赌注,只要在西瓜摔烂之前撤回你的资金,你就赢了。

  看上去赚钱很容易,但大部分投资者不知道的是,投行已经悄悄改动了游戏的规则。

  他们往往进行双重标准的交易: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局内人,知道股票实际的价值;另外一部分人,则是盲目追高的外围投资者。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泡沫年代,高盛还创造了另一种生财之道,那就是对市场监管规范的操纵。首先用来开刀的,就是对上市公司的质量监控。

  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对上市公司的资质已经有了严格的监管。一个公司要取得上市资格,必须成立满五年,并且连续三年盈利。但在当时,华尔街却把这个规定抛于脑后,高盛大肆炒作垃圾股票。

  高盛一直否认自己曾经降低IPO的门槛,但数字表明他们在说谎。

  在这场投机中,跟20世纪20年代那次一样,高盛进入较晚,但疯狂发展。1996年,他们把一个不知名的、财务记录很差的小公司包装上市,那个公司叫做“Yahoo!”——当然,那一次他们的运气不错。随后高盛被尊为“网络股IPO之王”。1997年他们操作了24家公司上市,其中的三分之一在IPO时还在亏损。1999年,高盛操作了47家IPO,其敛财方法跟当年的蓝山和情人渡信托异曲同工。2000年的前四个月,他们又把18家公司操作上市,其中有14家亏损。作为IPO大师,高盛在本领域的利润远远高于同行,在泡沫鼎盛时期的1999年,高盛的IPO新股价格平均增长了281%,而同期华尔街的平均水平仅仅是181%。

  高盛的骄人战绩是如何取得的呢?

  他们自己的答案是“阶梯技术”,事实上就是他们擅长的炒作新股的一系列程序。例如,牛屎网来找高盛做IPO,首先要签订如下的条款:确定发行价、发行量,牛屎网的CEO需要参加一个路演,拉近和投资者的距离。这些当然不是免费的,高盛一般会收取股票发行溢价的6%~7%。然后,高盛会去找他们的几个大客户商量,让他们预先以低于发行价(例如每股15美元)认购大部分新股,作为交换,他们答应在新股上市后,协助高盛推高股价。于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就知道了这只新股的底价,与此同时,傻乎乎的外围投资者只能拿到言之无物的招股说明书。股票上市之后,高盛和它的同谋迅速把股价推到每股25美元,溢价的部分(比如说总计5亿美元),其中有6%~7%变成了高盛的利润。

  高盛的另一秘笈就是“钓鱼技术”,通俗地说也就是行贿。他们把股票折价卖给新上市公司的高管们,以换取将来继续替他们承销股票的特权。为了让股票尽快上涨,以便使受贿的高管们尽快得到收益,投行还会故意低估股票的发行价,使股票上市后更为抢手。比如牛屎网的股票将以每股20美元发行,高盛就会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先卖一百万股给他们的CEO。本该属于新股东的收益就这样流到CEO的腰包里。

  正是高盛的这些行为,把互联网泡沫转化为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仅纳斯达克就损失了5万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高盛根本没有动力去反思自己的盈利模式,他们只是努力寻找着下一个制造泡沫的机会。

  第三次泡沫:疯狂的房市

  高盛在地产泡沫灾难中扮演的角色是不难觉察到的。

  这次基本的玩法又是降低承销标准,只是这里不再是IPO的标准,而是抵押贷款标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抵押贷款经销商几十年来都坚持购房业主应该有能力支付约占房价总额10%的首付款,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必须是真名实姓。然而,到了千禧年之初他们突然把这一切都丢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没有高盛这样的投行暗中操作,这种事情本不会发生。这些投行创造金融工具将那些购房抵押贷款打包卖给毫无戒心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这就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毒债务的巨大市场。

  高盛使用两种方法来掩盖他们转卖的这些有毒债务。

  首先,它们捆绑数百种不同的按揭抵押做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然后,他们将CDO推销给投资人的理念是:因为某些抵押贷款会有良好还款记录,投资人没有任何理由担心哪些有问题。总体而言,CDO还是很不错的投资工具。因此,垃圾级抵押贷款摇身一变成了AAA级投资资产。

  第二,对冲自己的赌注,高盛等公司获得AIG为CDO提供的保险,也就是信用违约掉期。这个信用违约掉期基本上是AIG和高盛之间的一场赛马赌博:高盛投注赌有违约前科的人将继续违约,AIG则赌他们不会。

  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或多或少直接导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AIG的崩溃,AIG信用掉期的有毒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像高盛等银行为卖空自己的房产投资组合而买的保险。事实上,纳税人给AIG救助中至少有130亿美元最终进了高盛的腰包,这意味着高盛在房地产泡沫中捞了两次钱,首先是它通过卖空承销的产品血洗了CDO的投资者;随后它转身让纳税人为其发行的垃圾债务买单,又血洗了纳税人的腰包。

  历史再次重演,在全世界各地发生经济崩溃的时候,高盛给其员工的报酬一文不少。2006年,该公司的工资上升至165亿美元,平均每名雇员薪金62.2万美元。高盛的发言人解释说,“我们工作非常努力”。

  好戏还在后头。尽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大地震使大多数玩家逃离或锒铛入狱,但高盛加倍下注,并且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造了另一个泡沫。

  第四次泡沫:汽油4美元/加仑

  2008年伊始,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

  在过去25年里,华尔街制造了一系列的丑闻,能忽悠出去的东西也没剩下啥了。垃圾债券、IPO、次级房贷以及其他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产品现在在公众心目中都成了诈骗的陷阱。信贷市场正陷入危机当中,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所谓“房地产永不下跌”的神话造成的泡沫经济,也跟着破灭,逼得华尔街不得不去找一个新的圈套诱人上钩。

  该怎么办呢?

  既然老百姓不愿意把钱投到任何感觉不靠谱的领域,那么华尔街这次就把赌局设在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商品市场领域:粮食、咖啡、可可、小麦,更重要的是能源商品,特别是石油。美元贬值、信贷和地产危机,这一切都造成所谓“飞向商品实物”的局面。石油期货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向上攀升,从2007年中的60美元一桶飙升到2008年夏天的峰值147美元一桶。

  在那个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时期,对于油价攀升到4.11美元一加仑的合理解释是“全球石油供应问题”。但是全球石油供应紧张是在撒谎,虽说全球石油供应最终会耗尽,但是短期石油供应量其实在增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报告,在石油价格达到峰值的前六个月,世界原油供应量从每天8524万桶上升到8607万桶,而同期世界原油需求量则从每天8682万桶降低到每天8607万桶。也就是说不仅短期原油供应量上升,而且需求量在下降,这种情况按照经典经济学的理论,本应该带来原油价格的下跌。

  那么,什么导致了油价的飙升呢?

  让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高盛把一个平静的原油市场搞成了一个大赌场——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暴涨。

  当然,高盛有同伙,大宗实物商品市场上还有其他玩家。但是根本原因是,有实力的几个大玩家决定竭尽全力把一度稳定的大宗实物商品市场搞成一个投机的赌场。高盛通过说服养老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人投资于原油期货,也就是在固定的某一天可以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原油。这种做法一举将严格按照供需情况定价的原油从实实在在的商品变成了一个像股票一样可以投机的东西。投机到实物商品市场的热钱从130亿美元增长到3170亿美元,增长了2300%。到2008年,平均一桶原油在最终储运和消费掉以前要倒手27次。

  在半公开的政府豁免权武装下,高盛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赌场的首席设计师。高盛商品指数跟踪24种主要商品价格,其中原油价格的权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各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人进行大规模长期赌博的主要场所。

  除了两件事以外,这看起来很完美。

  第一件,指数投机者都是些只做多的赌徒,很少做空,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赌价格上升。这种行为放在股市就很好,但是在商品市场就太可怕了,因为这将助长商品价格一路攀升。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高盛自己就是努力炒高油价的旗手。在2008年初,被誉为“油价预言家”的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纽约时报》撰文预测石油价格将“急速飙升”到200美元一桶。同时,高盛通过其旗下的商品交易子公司J.Aron大量投资石油行业,它还拥有堪萨斯州一家主要炼油厂的股份,那里贮藏着高盛囤积和售出的原油。

  价格上涨的不是真实石油消费,而是纸面石油交易。当华尔街通过宣扬石油将无限上升的神话而实现当下的盈利时,这就重复了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

  在2008的夏天,石油商品的“西瓜”以相同的痛苦方式砸在人行道上,原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一桶暴跌到33美元,造成了巨量的财富损失。老百姓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投在石油期货市场里的养老基金被洗劫一空,当泡沫破裂时加州公务员养老系统有11亿美元陷在了里面。

  第五次泡沫:垄断救市计划

  随着石油泡沫最终破裂,高盛这个金融狩猎团不得不将目标转向它处,这次的狩猎场转向了政府的金融援救行动,猎物就是纳税人的腰包。

  狩猎行动在2008年9月展开。时任财长的保尔森做出了一系列临时性紧急决定,虽然他援救破产边缘的贝尔斯登和两房,却放任高盛的死对头雷曼兄弟死去。在雷曼倒下的第二天保尔森就对一项850亿美元的救援AIG的政府行动开绿灯,其中的130亿给了高盛。多亏了这项救援努力,高盛才没有在坏账的陷阱里越陷越深。相比较而言,同样急等救援的克莱斯勒,它的退休工人只能拿到一半的退休金。

  在AIG救援法案之后,保尔森又宣布了一项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称为TARP问题资产救援计划,并且任命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高盛银行家、35岁的尼尔·卡斯哈里负责掌管这笔救援基金。为了达到分享这笔救援大单的资格,高盛宣布由纯粹的投行转型为储蓄银行,这个漂亮的转身为高盛从这笔救援基金里捞取了100亿美元。

  AIG救援行动、向储蓄银行转型决策的快速通过、TARP基金,所有这些消息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当这些好处都惠及高盛的时候,所谓自由市场就荡然无存了。

  从1929年到2009年之间,历史上的五次泡沫危机每次高盛都有份,高盛帮助吹起来的这些个泡沫基本都是一个路子。在几乎每一次危机里先是银行系统鲁莽行事若干年,用有毒贷款和掠夺性债务自残整个金融系统,其结果不外乎老百姓的钱被洗劫一空转移到了少数老板们的腰包里,老百姓们得到只是一文不值的廉价纸币和政府担保,每一次危机的真正受害者都是普通纳税人,为危机买单的也是这些普通纳税人。

  这就是我们如今生活其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中的某些人不得不接受游戏规则。也许我们无法阻止这一切,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略有删减,英文完整版http://www.smirkingchimp.com/author/matt_taibbi)

家园 很详尽的参考,鲜花致谢!
家园 那个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

不就是保尔森开的么?SEC只告高盛,同时说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没有犯法。奥巴马最终是想推行沃克儿法则吧。

家园 不是一个人

我说的是高盛出身的前财长Henry Paulson,那个保尔森基金的叫John Paulson。怪我没说清楚

家园 【讨论】《高盛中国二十年“魅影”追踪》

昨天【21世纪经济报道】发了一片长文:《高盛中国二十年“魅影”追踪》,作者-朱益民/21世纪网的编辑 在他的提示·前言中说:

还原高盛在中国20年的“魅影”,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国际上翻云覆雨的顶级投行,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疯狂摄取利益,它所拥有的权力甚至超越了国家和法律的边界。

所以,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称“高盛在美国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其更大的问题在中国”并不是言过其实,而是恰如其分。

文章虽长,但是易读,把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上几件翻云覆雨的大事都串了一下。

超国民待遇

2004年12月, 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中外合资券商 —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持股33%,高华持股67%。高华名义上为100%的中资券商,实际上其公司注册资本金完全来自高盛的商业贷款。高盛高华,高盛不仅曲线拿到了经营全面证券业务的牌照,其中包括一般合资券商不能涉足的A股经纪业务;而且绕过了监管层不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券商的规定,又使得合资公司在实际上处于高盛的掌控之下。

打入A股市场

高盛参股[双汇发展(肉类加工)]和[西部矿业],其分红方式与上市前股份疯狂扩张的做法,使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高盛总能以各种方式令其在华投资利益膨胀到极致。

设局国企

2004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在与高盛的复杂衍生产品交易中巨亏40多亿元。大家还记得陈久霖这个名字吗?

2008年,深南电、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跟高盛签订的油价对赌协议,导致合计亏损近300亿元。

【原文地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4/wOMDAwMDE3NTMwOQ.html

通宝推:唵啊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老头讲实话吗?

美联储就是华尔街自己的协调机构,不是美国政府机构。

家园 csi里面已经有杀投资顾问的案子了

印象中好像还不止一集?

家园 虽然高盛一再强调他们的行为不“犯法”,

但是象他们这样直接坑自己的客户,为了自己能够做空赚钱,是‘卖掉’了自己的信誉,招人恨。高盛这次不死但要脱层皮!

家园 没用的。国会说说而已,绝对不会有刑事问题

所有国会对华尔街的指责,都可以用回来指责华盛顿。

华尔街不负责,难道华盛顿十多年双赤字还坚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改革就是负责了?

高盛在经济衰退中发财,华盛顿制定的房市政策导致次贷风波,却转手让全世界为它买单,到头来是第三世界饿死人,不是美国饿死人。高盛只是为虎作伥而已,对华盛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国会对穆迪评级也听证了。让穆迪怎么改?降低美国国家债券评级?

高盛是大得不能倒吗?大得挟持了金融市场吗?最大的大得不能破产的实体就是美国。美国挟持了全球经济,中国卖美国国债到头来是自己海外资产打水漂,美国可以继续印钞,印到全球通货膨胀而自己却经济起飞。

高盛违反利益冲突原则,对不对。自己卖空的产品卖给顾客。美国没有违反利益冲突原则吗?IMF,WTO,等都是为了美国利益制定的国际规则。连联合国都只能是华盛顿政策的售后服务部,美国把世界那块地方搅黄了,就让联合国去维和、救济、人道主义援助。哦,还有核不扩散组织和世界和能等组织,都是为了维护美国核霸权来运作的。

高盛对华盛顿,是小巫见大巫。

先设赌后谋杀

家园 ccav2早就评价过,高盛就是那个最成功的打手

但是ccav2留了余地,第一没说是谁的打手,第二是通过不具名的专家的口说出来的。

外链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