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一) -- 肥仔

共:💬58 🌺9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跑起来才是王道

这些年出了很多的理论已经相应的工具。国内的企业估计也花了不少银子做培训,买系统等等工作。但真正用起来的发挥效益的其实很少。这个跟现在的企业体制以及生产单位的工作习惯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体系的执行基本就意味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工作量,或则损害某部门或者某些人的利益,所以往往在有强势领导和强执行力的中层的企业能取得成效,起根本原因就是能贯彻执行下去。

所以空谈理论和工具其实没有太大意义。首先提高自己内部的执行能力和统一思想才是王道。否者只会花大价钱换来一堆空壳做摆设

家园 补充下 一个东西两张皮的问题

很多国外的应用体系,是基于实际的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再提出或者总结出理论和工具。但在国内有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体制如何去适应这种新的生产或者研发体系。在国内,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原有体制没法动,那么你的东西就得按照他的体制做修改,那么,结果就是东施效颦,整个一250搁那里了。。。。

家园 哦,您说的是更宏观一些的企业管理思想

因为SPC的全称是统计过程控制,故有此误解。

家园 人因学其实还有很多用处的

其实翻译为人机工程我觉得不够贴切,工效学更好一点。在实践中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设计,还是很重要的。国内现在很多产品其实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家园 我个人体会,简单的才是美好的,才是可以产生了效益的

很多表面美好的东西,无法产生效益,主要是普通员工无法使用。想象一下几万人的企业,能够真正掌握复杂工具的有多少?我个人认为全面预算和Pdca循环在大企业中最容易推广使用。不是我不懂复杂技术,而是没必要使用复杂技术。我的土办法效率高于许多使用样办法的公司就是明证。

家园 我个人体会,简单的才是美好的,才是可以产生了效益的

很多表面美好的东西,无法产生效益,主要是普通员工无法使用。想象一下几万人的企业,能够真正掌握复杂工具的有多少?我个人认为全面预算和Pdca循环在大企业中最容易推广使用。不是我不懂复杂技术,而是没必要使用复杂技术。我的土办法效率高于许多使用样办法的公司就是明证。

通宝推:MARS,
家园 我们的企业,不管民营还是国有都是很有特点的,民营有一个

无所不能的上帝--老板,可以随时摧毁任何制度;国有有一个法力无边的元始天尊--组织部,可以随时让你下课。所以不看国情乱引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只能是傻瓜下场。

家园 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二):基础工业工程

开聊之前,先明确下范围。制造业企业生产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流程工业。典型的如化工和精细化工、金属冶炼、纺织印染、造纸等,这个类型的特点是生产时间往往由具体工艺和设备决定,手工操作所占比例较小,对节拍时间的影响也就较小。另外一种类型我称之为离散型的生产(记不得是不是也有文献也这么称呼了),典型的如消费类电子、家电、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服装鞋帽等。在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中,产品是一件一件的,而且往往手工操作和设备加工相结合,人为因素对节拍时间的影响比较大。工人不是机器,在同一个工位上,往往不同的人手法或者操作方法不一样,快慢也不一样。粗略地看一眼,工人之间没有区别。但是如果分析到细节,就很容易发现差别了。而产品的质量和工厂的产能就经常是被这样无数的细节的叠加所决定的。

我后面所讲的精益生产,在更大程度上适用于大批量的离散型生产。在其他类型生产中也有的应用也有,相对没有那么普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要实现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第一步往往也是非常难的一步就是在企业中做好基础工业工程。因为它是开展后续多种“精益”工具的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一。而基础工业工程虽然基础,但这方面目前做得好的企业却也并不多。这是本人在企业工作这些年的体会。

基础工业工程也包括多个方面,这里先谈一点,就是建立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或者叫做节拍时间,是指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或者半成品所需要的时间)。有了标准化的工艺和工作方法,才会有标准化的工时。有了标准化的工时才能做生产计划,才能给车间定员(确定每个车间需要多少工人),才能实现精确的产品成本核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如果需要的话),才能衡量人工或者设备的效率从而加以管理。

关于标准工时,工业工程领域比较出名的一个早期的实践者是美国的泰勒,做了著名的铁锹实验以确定铲煤工人的最佳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泰勒甚至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百度之。由他的名字派生出了泰勒主义这个词,往往含有贬义,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非人性化管理方法,参见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德国企业对工艺技术细节非常重视,我觉得这是德国质量的来源之一。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对生产中所有的细节都非常重视,不少台湾企业可能是师从日本企业,所以也有这方面的传统。如果不能与良好的车间管理制度以及基层干部队伍结合起来,这种细节的管理会显得很“刻薄”,工人的态度自然也是排斥的。

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把细化管理带来的收益与工人共享,并且配备一支好的基层管理队伍,这种管理就会发挥威力。例如,以标准工时为依据制定一线工人的绩效工资标准,就是一种途径。有同学会说,这不就是计件工资么?是也不是。绩效工资既应该能体现多劳多得,也必须人性化,是两者的结合。本人曾经参与设计过一个一线工人薪酬体系,从这三年的效果看,企业和工人双赢的效果还是达到了,到底这是不是个好制度,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有点扯远了。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在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遗憾的是,很多大型企业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某企业安装了价格不菲的ERP系统,并引入SCM和MES模块与之配套。原意是要实现从订单接收到生产排产的半自动化,优化产能利用。但是由于系统中的标准工时与实际相差甚远(产品种类多,标准工时需要按产品制定,且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因此导致生产计划模块基本无法使用,做起计划还是依靠计划员的经验,拍脑袋。这套昂贵的IT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定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熟练工操作并用秒表测量的过程。工业工程师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工艺质量要求,此外还要抱有一颗改善的心,在观察理解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优化工作方法以减少等待时间、无效走动等浪费。从而制定出符合质量要求又较为经济的工作方法。这是TPS里面现场改善(Gemba Kaizen)的思路之一。工业工程里面有人机同步图之类的工具进行系统的分析。

机器设备的标准工时测量比较容易解决(不过不要忘记,设备的工作方法同样也是需要优化的),在对人工时间的测量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工作测量(就是工业工程师拿着秒表看着工人操作测时间,是的,听上去很不人性化。一说到这个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Zeitnehmer这个德文单词),和预定义时间(PTM)方法(简单地说,把人工操作分解成所谓的动作要素,所有的人工操作都是由若干个基本的动作要素组成的,这些动作要素的时间已经经过标定,所以通过录像或者观察记录人工操作中必需的动作要素就能得到整个手工动作的时间)。常用的PTM方法包括MTM,MOST,MOD法等。我对MOST比较熟,但这几个系列原理都差不多。回头如果有河友有兴趣我可以科普一下。有必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秒表测量还是预定义时间,只要是对人工操作时间的测量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测量者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因为人不是机器,人工操作的快慢只有统计标准没有绝对标准。

上大学的时候,对工业工程概论这门课里的工作测量这部分内容有点不以为然,觉得道理很简单,简直不用学。高等运筹学和计算机仿真才显得很酷。等到了企业,才发现能做好这个工作测量其实也不容易,原因还是那句话,魔鬼在细节中。这也是工业工程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区别。

除了工作测量,基础工业工程的工具还有其他一些。例如布局分析,TPS中非常倡导的U型产线布局,我觉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后有河友感兴趣再来探讨吧。下面一节写点自己实践TPS中一些工具的感受吧。

通宝推:双虎,本嘉明,
家园 嘿嘿,这种事儿啊,多了去了,肥了中间商和老外
家园 确实如此

容易部署和上手容易快捷是企业级应用必须重点考虑的。不然就是空中阁楼,忙总是有深切体会的啊。

家园 狂赞

一针见血,佩服佩服

家园 系统工程。。。嘿嘿

理论是好的,实现起来,还有很长的路啊

家园 我对华为很钦佩啊

花了几年,几个亿,坚持不懈的搞IPD,到取得今天的成功,非常钦佩。有了解内情的大牛能出来讲讲吗?想好好学习学习

家园 实践中就是这样

读硕士时候曾经给一些企业做过ERP系统,当时我负责开发计划与排产模块,最开始想的很好,但是最后说白了就是把企业原有的计划编制和排产流程搬到计算机上而已。你要是想优化或者改改,实施时候会有无数人跟你扯皮的,最后你只能如此。

家园 这个是比较小的定义

这个是比较小的定义,我现在学的是MBA物流方向,老实说,我以前也只认为物流就是运输东西,但实际上广义物流的定义现应当把它扩大为整个循环价值链,也就是说从原材料出发一直到废物回复和再利用,因为里面每一步都包括着物质形态的改变,和信息流,价值流的变化,说白一点,就是东西,信息和钱都一直在运动着

配送计划的算法问题,也就是运输方式和路线的选择及节点选择问题,它研究的重点是在有限资金和车子运输量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流量,这是物流链比较核心的问题

然尔,做为物流管理,如果用于实践,我更喜欢把它看成是一门管理学科,也就是如何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用的问题,我把自己定位于公司或者工厂管理,纯理论的东西不是我的强项,大致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行了,比如上面提到的流量问题,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我会问贷代公司,你走什么样的路线,报价如何,这个报价合不合理,然后比较几个,选择一个比较实用的。我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国内有那家公司的货运量大到DHL Fedex,UPS运不了的,这是对外,当然,如果要考虑选厂址,那就要费点心思了 

与纯理论相比,我更喜欢去思考如何用,一般学东西喜欢知道三个事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而我所观注的重点是采购,生产,销售和财务,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能把握这四块,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公司

这些天来,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不是我要的,结论是我现在学到的东西都是术,不是势。如SCM,如现在我们讲的精益管理,如电子商务,IPO(这块我还达不到),这些都是术,是讲如何控制,如何做的问题,而与之对应的,战略这块(势),致今在我脑子里也还只是个概念,到底战略是个什么东西,凭什么去制定它,怎么去制定它,如何去用它,我一直都还不懂,希望高人能解答一下

跑题了,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