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许,可以从一个车工做起(下一) -- 月色溶溶

共:💬174 🌺80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觉得帖子里各位大佬出现了明显的前后不一致

我现在最讨厌这个帖子里面浙江的拥趸者们睁着眼睛说胡话,一方面说浙江是白手起家,啥优势都没有,一方面又像您指出的这样,起步早,基础设施好,教育好,balabala一大套。那究竟浙江是占了先机有优势呢还是没有优势呢,还是莫衷一是。

我觉得帖子里的浙江人不应该迷信目前的优势,要多考虑多看看。顺德的确是个特例,我觉得其经济发展和很多发展趋势,虽然是低调,虽然是某些产业刚出现苗头(比如顺德的家具、橱柜等工业集群以及设计),在国内目前是相当的强悍,但是却不为人知。

在教育上广东不比浙江差,之前我也相当迷信浙江的职业教育来着,后来了解了下广东才发现当地根本不比浙江差,甚至在专业科目设置和投入上某些地方还值得浙江借鉴。至于基础设施,广东某些地方也不比浙江差。比如,广州的地铁已经覆盖到周边的许多城市(地势平坦的好处),公交线路也相当不错,而上海郊区的交通现在也就那样吧。很多地方还不通公交车,要不是黑车也不会一大堆。

若说是商业化背景呢,广州还有个广交会,进出口贸易相当发达,不比浙江差。若说是官员问题呢,梳理下广东和浙江的落马官员,估计大家也差不多。我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要抬杠,而是说,不能别人说啥你们就知道抬杠,猴急猴急的,总要看清楚问题,认真思考下,不能总是觉得自己如何如何优越性极强。

家园 浙商真正的潜力远不止现状

目前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比如我那个朋友,做木业,有铺面有厂,手下有百十名“斧头帮”。依靠浙商关系网和老家的生产基地。谁需要他的产品,他需要什么,别人需要什么,哪里能弄到,哪里最便宜,他很快就知道。还有金融支持,如果想扩张,得到资金很容易。这是浙江资本的优势。

去年经济危机,他上半年基本在赔本赚吆喝。下半年赚了些钱。他所在的装饰城要重新装修,所有店铺重新招标。他的铺面的位置本来在电梯口,直接给他安排到旮旯。他不得不花钱疏通。花钱疏通的费用和重新装修,加起来一共四十多万。除了这四十万,租金还涨了一大截。他能抗住,其他小资本可能就够呛了。

所谓的重新装修,就是一个敛财的过程。小资本的生产环节经常被人为打断,一直很难做大。他已经承担了各种潜规则开支,但是还是有这样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意外支出。这是对资本的限制。

换个角度看,外地没有背景的小资本首先在竞争上就难于对抗浙江资本,其次要不断承担莫名其妙的负担。处于被两面夹击的境地。零散的、无组织的外地小资本,很难发展起来。

反过来看,有背景的资本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他们的市场是独占的,其次他们不必承担莫名其妙的开支。

从浙江资本自身来看,做大也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我那个朋友,去年如果没有那样的意外,那么就是四十万的纯利润。那个店面的位置是可以花钱,如果装饰城一把手的亲戚要那个位置呢?去年的收支平衡,大不了白干一年。但是如果其他这样的开支再多一些呢?这次装修城重新洗牌,为了争夺店面,有动枪的。

资本做大,创业规律很简单:第一、东西能卖出去;第二、G-G'(货币-更多的货币),只要G'比G大就可以。

东西能卖出去,这个并不容易。有资本那天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农耕社会,一个人耕作越多收获越多。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未必成立。

商品经济,每个人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都不是供自己消费的。所以每个人都要买,每个人都要卖。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其他人的经济行为。一个人只要努力干活,产品就一定能有销路,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未必成立。

对缺少组织的小资本来说,比如讲外地资本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机器开起来是印钞机,开不起来呢?我一个朋友,坐汽车美容,花钱疏通和市府车队搞好关系。这样也不过是维持,将来怎么样不好说。毕竟和他关系好的负责人还是要退休的。他考虑攒点钱,然后去加拿大。

月色举例的机加工,这个更需要上下家的关系。小企业给大企业做下家,客户是有限的。如果大企业看的是物美价廉,那么好一些,如果大企业看的不是物美价廉呢?我的一个朋友给日本企业做供货,因为他哥哥是日本企业的翻译。给日本企业这部分,可以满足他的基本开支。剩下的生意就是利润。其他企业,如果没有日本企业的那一部分,则很难不亏损。

我那个浙江朋友靠物美价廉,要考虑市场的风险。去年上半年,他机器闲置,无所事事。经济萧条,没有生意。给“斧头帮”开工资,交房租和各种杂七杂八的开支,每个月的开支都是二十来万。

我还有一位朋友,做外贸服装的,干了十多年了,为北脸做来料来样加工,鼎盛的时候手下有几百号工人。从人民币升值开始,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南方的企业规模比她大,成本比她低。原先的老客户,定量也在减少。还有许多单子不敢接。新劳动法,又卡她一下子。去年没联系,不知道还干不干。估计去年即使还干,今年民工荒,她也未必干了。

何况能卖出去,钱也未必收得回来。现在许多企业,都是处于被拖欠货款的状态。每年过年,讨债与躲债就是一门艺术。

G'比G大也不好保证,如果下次搜刮更狠一点,我那个朋友还能保证收支平衡吗?如果亏损,他能坚持多久?一两年可以,三年五年呢?所以他说还不如炒房。货币到更多的货币是必要条件,如果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呢?

小资本的生存率,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其实并不乐观。这个不是主观上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这个版是经济版,既然考虑创业,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小资本的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的原因。如果把问题仅仅归纳为其他的人观念有问题,那么无疑掩盖了经济运行中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撑得要吐的人开脱。

浙江企业的生存力,应该是民营资本之中最强的。不过,东北、华北、苏南的小企业陆续都停下来了。看到其他小企业关门大吉,也没有必要沾沾自喜。毕竟经济环境恶化,受害者不是以地域划分的。人民币继续升值,土地价格继续高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继续上升的话,浙江企业能存活多久,也是未知数。

通宝推:大熊甲,木头,快刀浪子,
家园 要被说冻没冻死,也要有资格的。
家园 除了资金还要挖掘其他优势

文中第一个似乎是装修市场的门面问题。这个和市场租赁店面合同有关。不清楚你朋友的合同执行情况。市场方面装修提高档次,出面疏通金融物流环节,整体负责市场广告和税收管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至于店面分配一般是竞价的吧,价高者得,这对所有经营户来说也是公平之举。

后面说到了竞争中浙江资本优势,只能说,浙江人普遍起步早,完成了原始积累,取得了资金的优势。细考之下,这不恰恰说明,是观念的领先为浙江人取得了第一桶金么?

另外,成功者也并不一定完全归功于资金优势,还在于有新的创意和思路,包括融资思路。你上文提到的宗庆后,娃哈哈始终没能成为上市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把股权卖给了达能,当然也导致了后来的商标之争。这是融资的思路。还可以看看美邦服饰的无厂房的经营方式,主抓设计和销售,这是盈利模式的创新。也有以技术优势战胜资金渠道优势的,我身边就有人因为个人文凭加技术能力出众,领衔的小公司打败其它大公司获得国际公司经销商资格的例子。这些,也可以归结到观念上的不因循守旧吧。

当然,在市场迅速饱和的今天,比较粗放的创业经营理念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成功,但观念领先善于捕捉机会者,成功的机会总是大于其他人,前面提到的美邦服饰已经参股待批的基金公司,民营企业里大概算是第一家,像杭萧钢构成了下游企业房地产公司。都说小资金单打独斗有难度,但温州人能联合起来炒房,而且大家都买同一个楼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维持这个楼盘的价位。当然,这不是一个很正面的激励榜样,只是表明,观念和认识、行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未来的收益。这个,也一直是月色MM的贴子的主旨吧。

未来大气候也许不那么乐观,你说的小资金生存率目前是个问题,但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舍得”、“共赢”、“低调”的浙江私营经济肯定不会就此销声匿迹。一旦气候适宜,定如春草勃发。

通宝推:月色溶溶,
家园 其实有些人在牛头不对马嘴,我在说个人创业,

人家非要说国际国内环境。

家园 说几点

文中第一个似乎是装修市场的门面问题。这个和市场租赁店面合同有关。不清楚你朋友的合同执行情况。市场方面装修提高档次,出面疏通金融物流环节,整体负责市场广告和税收管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至于店面分配一般是竞价的吧,价高者得,这对所有经营户来说也是公平之举。

合同时强制解除的,给每个店面一定补偿金。整个过程,如同拆迁。店面的第一承包人,都是装修市场一把手的妻子。如果你想要,要从她那里转包。装修市场一把手每年膀不动身不摇,几百万也许近千万入手,他剥夺了小资本的利润,也不消费,炒房子或者给他澳大利亚的儿子。你觉得这样公平吗?对所有经营者来说是公平,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呢?每年的利润要承担这样的开支,一般的小资本怎么活下去?

后面说到了竞争中浙江资本优势,只能说,浙江人普遍起步早,完成了原始积累,取得了资金的优势。细考之下,这不恰恰说明,是观念的领先为浙江人取得了第一桶金么?

这个不是其他地区人的观念问题,是官僚插手太多。动不动整你一把,打断再生产过程。最典型的是苏南,有时企业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官僚政绩。明明是亏损,还要空转运营,靠各种政策支撑。反过来,其他有竞争力的企业就发展不起来。把小企业当成自己的钱袋子,需要钱的时候,就向里面伸手。过去的乡镇企业,还经常要安排土地爷的亲戚。这些人吃什么什么不够,干什么什么不行,还总要伸手插手企业经营。有些企业干得还不错,随便找个理由不让你干了。

其次是市场划分。本来市场就有限,还要被划走很大一部分。其他地区许多产品竞争不是物美价廉,而是靠关系。像我两个朋友一样,通过关系占有一部分市场。人要活下去,生意还要干,所以他们必须这样。无限忙的文章里面不是也有某黑道老大垄断市场的事情吗?想获得稳固的市场,不是靠权力,就是靠暴力。

这些东西,浙江企业可以说,自己也要承担。但是承担的幅度不同,决定生或死。如同我说的那个浙江朋友的例子,如果去年那一把搜刮的不是四十万,而是八十万,他今年会怎样?掌权的人不管你的企业销路不好,成本上升,只要他缺钱了,就要折腾折腾你。

外地资本最大的困难在于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亲胜疏败。

经过去年的经济危机和下半年那么一折腾,我那位浙江朋友今年生意还可以。因为资本量比较小的企业完蛋了,一部分生意归他了。这就是资本优势。但是从市场总体来看,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市场总量下降了,第二其他人想进这个行业,入门资金量就更高了。对创业者的而言,环境无疑更恶劣了。

至于你后面两段,说得是大环境恶劣情况下,个人如何提高生存率。灾难来临的时候,跑得快的人幸存,这个是必然的。这个话题应该更侧重于已经有一定经验和资金的人。我这几位朋友都有自己方式,不想倒闭,就要想办法。

不过,大环境恶劣的时候,也注定有人牺牲。初出茅庐的新手,由于资金和经验有限,往往不会成为幸存者,而是牺牲品。这个也是规律。我说的几个例子都干了是五年以上的,资本量少说几十万,多说上千万,那位服装厂老板可能有两三千万。他们尚且如此,新手有多大的存活率,可想而知。不盲目选择冒险,是新手最明智的选择,局外人不应该批评其他人的谨慎。

更多批评其他人观念落后,不如去分析分析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规律。河里有位小糊,自己创业过,很了不起。虽然赔了几万,但是积累的经验很宝贵。如果好奇外地人为什么不创业,是否可以在类似的环境中创业试试?

至于浙江资本的未来,这个要看国家的意思。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什么意思,有很多种解释。前些年国家垄断出口权,我的朋友为了出口需要和外贸公司搞关系。后来,国家放开出口权,我朋友的生意好了几年。人民币一升值又完蛋了。如果国家重新收回出口权,再搞把通货膨胀,浙江企业还会剩下多少?

另外,中国历史上民族资本玉石俱焚,不是第一次了。

通宝推:木头,
家园 两地我都不关心

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攫取第一桶金

家园 美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

就说是历史上造反起义,笑到最后的也只有一姓而已。但你要害怕失败就不去创业,那你永远也无成功的机会。

家园 那她的长辈是怎么成功的?

浙江人不是生来就有钱,像义乌、台州、温州在30年前都是穷山恶水之地。

做事情不容易就不做,这是什么逻辑?

家园 浙江早期的基础设施、教育都很不好

基础设施在90年代中期都是华东地区最烂的。甚至比江西、安徽还差。那时候有句话,就是司机开车,碰到路况超差,路面坑坑洼洼的就知道到浙江了。

高等教育浙江几乎空白。除了浙江大学,在浙江还能找出一所好学校吗?

要说浙江的教育好,那也只是几百年来在民间的积累形成的崇尚教育的传统。但在建国后直至新世纪,浙江的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家园 花,赞成小城镇就地现代化没出路
家园 民间的教育传统和基础教育才最重要,大学,外地也可以上。
家园 强顶啊,这个正是实践中的总结,说出了实质
家园 我的意思很简单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趋势 这是肯定

但是现实问题首先是社会的存在

完全理论上的城市化 而不顾现实的困境(现实的困境就是阶级的分化) 是非常有可能颠覆社会存在基础的

城市化在中国已经够了 或者说在目前相对的够了(在目前的阶级状态下 城市化达到了峰值 魔都这样城市是例外)

中国的基本工业化也已经完成 原始财富积累也已经完成

现在需要的是形成有效的财富分配机制 稳定社会 维系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而城镇化本身就含有着财富分配的作用

比如某人举的例子:与石油有关的小企业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休士顿地区;治药有关的小企业则多集中在新泽西;汽车行业有关的小企业多集中在底特律地区;服装设计,美术,建筑设计等等创意为主的小企业集中在纽约和洛杉矶两个城市.

典型表明城市化之后需要城镇化。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对于社会阶级分化效果太强烈。需用通过城镇化将城市化带来发达生产力向外扩散,以此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条件。

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城镇化的实现 需要软件和硬件上的条件。有了这样的前提,也会由一部分企业也会主动向更低成本的城镇转移。

城镇化和科学发展与提振内需一脉相承。

最后理论必须有现实基础 经济活动必须由社会存在支持 最开始的争议就是长期过于理论,忽略了短期行为对于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不知道 意思表达清楚了没有

家园 这个要挺mm,但是mm还是忽略了一些事情

其实浙江在解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前很久一段时间教育都是做的非常好的,看中科院有多少院士是浙江人就知道了。但是,中科院院士不能代表浙江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水平,因为基础教育想反映到出院士上需要很多年。目前浙江的院士受基础教育怎么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的确,我认为浙江基础教育受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是一定的。不是说拿钱就能买到高质量的教育,或者是拿钱兴建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当然这对浙大不适用,浙大一直还是不错的),是说这个冲击主要会冲击社会生活意识,使得读书并不是学生的唯一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会在学校里死读书,而是会选择其他道路。这样,相应的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然异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快,经济信息充足,学生父母把很多精力用在了经商和其他经营上,必然的要对学生关注少一些。但是,拿钱是培养不出来一些深层次的教育底蕴的。民国期间的浙江教育比经济水平近似的很多地方好的缘由,我认为是那个年代的浙江,由于各种大牛和文化世家的存在,风气相对好一些。而现在,由于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丰富了,浙江的优势将不是那么明显。当然,经济对学习条件的改善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这个将部分地提高浙江的教育水平。

之前,跟mm说我们那边的学生除了上学没有出路,所以很多学生是死学死用功的,mm似乎没有什么感觉。我们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上晚自习,农村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早晚自习都上,学生一般住校,早上五点多就要去上课,也要上晚自习。而我们城镇学生是从高中开始早上五点多上早自习,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的。

除此之外,在我初高中,还有很多学生是出去打工之后又回来读书的,有的学生是做了几年的小混混又回来读书,因为读书是几乎唯一的出路。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以后可能写一写。这类人的数量在浙江不可避免的要比在河南少,因为浙江的孩子出路比较多。这类人占到我所知道的学生的很大比重。

但是由于总体的经济水平低,被经济所累,河南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仍不如浙江。这点是必须承认的。想要了解河南过去的情况可以参看甘肃的那个大学生村,这是河南某些地方的写照。

此外,考虑浙江的教育水平,即使是高等教育水平,也要考虑到上海对浙江的推动作用,否则就是故意视而不见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