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印度共产党(毛主义)控制的地盘 -- mandman

共:💬107 🌺5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控制的地盘

这里有一张《纽约时报》去年十一月绘制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色区域为“严重匪化区”,或者称为“解放区”;

橙色区域为“中等匪化区”,或者称为“过渡区”;

灰色区域为“边缘匪化区”,或者称为“游击区”。

图中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号称“红色走廊”。

另外一张关于“红色走廊”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次印共(毛)成功伏击印度中央警察后备部队并打死八十三人,就发生在恰蒂斯加尔邦的巴斯塔尔地区,“红色走廊”的核心区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唵啊吽,gtssp,西瓜子,子玉,李根,
家园 多谢科普。

看来印度也是“西方不亮东方亮。”

家园 和一个老帖子,从印度基建争论的展开叙述

这个是去年十月写的帖子,原帖讨论在此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476326

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具体到和印度基建以及与印度商贸往来的诺干话题。实际是在讨论一个,印度今天和我们是否是朋友的问题。以及在未来,尤其是在不远的未来,印度是不是我们敌人的话题。

在说明我观点之前,我首先说明我对经贸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很早就被亚当斯密所阐述过。其大意是,即使与你的敌人贸易利益很小,也比你拒绝任何贸易往来更有收获。因此,只要是和印度人做贸易,能补偿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物资供应,支付我们理智中的对价,未尝不可。

然后,关于我们和印度今天的关系,以及我们和印度将来的关系。我想,美国人通过经济和贸易改变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尽管不可能完全适用中印之间的复杂问题与矛盾,但是起码不会让印度在将来走到中国的绝对的对立面。这些话的意思就是,今天印度既不是我们现实中的敌人也绝非我们现实中的朋友,而中国和印度的明天首先取决于我们今天开始的对印度的策略。作为展开,我把这个策略略展一下。观点如下诺干:

1.印度的发展与否,首先取决于印度自身的发展方式与方法。中国在今天,即没有实际影响,也没有实际能力直接遏制印度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包括印度的基础建设发展。

2.印度和中国的关系,是一个当前环境背景下,如何抓住所谓历史机遇期改变中印两国各自国家地位与在国际财富序列的复杂问题。这个问题的影响及其相关,在此时已经超出了中印两国自身发展的范畴。(具体印度话题或多说些,国内话题略讲)

3.印度自身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复杂国家。我们对印度的问题,不应该仅仅从我们自身国家的情况去思考印度问题抉择中的利弊。尤其是当这些问题和我们的实际利益产生交集的时候。

接下来,我再结合印度和中国的相关话题和刚说的1、2、3联系下,展开说说。

刚才说了,印度和我们之间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具体点说,尽管我们和印度有领土纠纷,有实际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以及贸易纠纷。(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占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一半,我的国际经济法老师怒斥为丧心病狂。【我老师的博士同学现为WTO大法官】)但是于此同时,我们和印度有着快速发展的经贸往来关系。这样快速发展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大影响这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中国和三大矿业厂商的贴矿石博弈中,印度矿商对我们的周旋在现阶段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因此,这注定了我们和印度的关系,是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发展中不断的摩擦与碰撞。在其中如何取舍,则需要从印度国情的角度看,也需要从中国利益的角度看。

什么叫从印度的国情看,说的就是如何判断一个事情对印度国家有利还是不利。这里就要略说下印度国情了。前面已经提到,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多民族与多宗教的国家。具体印度国情我写过不少文字,这里不再多展开。值得提一句的是,印度维系到现在不分裂实际依靠着三个主要策略,既:

1.民主制度尽可能的在保持印度独立时社会结构现状的前提下,减少了印度社会各个利益阶层的冲突与矛盾。尽管,这让印度付出了,社会发展效率低下的代价。

2.印度中央政府对印度军队的有效控制,极大威慑与遏制了印度各个分裂主义势力的威胁。

3.印度财政的所有秘诀都维系于这样的一句话上:印度财政的所有目的都服务于让印度地方政府依赖于印度中央政府。

而近年来,印度国家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发生很诺干重大变化,一直维系印度统一的三大策略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冷战后,印度一度因为国际收支问题遭遇97年韩国那样的国家破产。不过,印度“命好”在援助印度俱乐部的支持下,印度人再一次宣布他们度过了难关。不过,也因此印度拉开了他们改革的步伐。

我们不许否认,印度的经济改革给印度经济注入的活力。(我们今天总是不断的在讨论印度话题,本身就是印度崛起与日渐富强的一种佐证)到那时,我前面说的印度的民主制度,基本完好无损的保持了印度独立时候的社会形态。而且,印度不完整的社会现代化转型实际使印度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跳过工业化的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并且,印度在今天试图重走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当年阻遏印度工业化发展的各种矛盾依旧成为印度今天工业化的阻碍。这个,在我看来不是我们帮助印度提高了多少基建水平能达到的。(补一则印度基建新闻的连接,作为我的观点的佐证吧:链接出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印度基建的改善对于我们制造的直接竞争的影响。(比如今年中国的汽车出口将被印度汽车出口超过)但是,印度的工业化结构问题与制度问题在我看远比中国的工业化结构问题与制度问题严重的多,那不是我们参与多少项目可以解决的。更不要说,对印度有重大影响的基建项目,印度人根本不会放心给中国做。好闲话少说,继续印度话题。

刚才提到,印度的军队是维系印度统一的重要支柱。但是,印度军队,在中国国力增强后面对逐渐提高战备水平的中国军队。今天,在中巴边境,实际牵制了印度 80%的国防力量。不仅如此,由于印度国家的结构问题。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经济利益与生存条件恶化的印度农民纷纷加入印度毛派游击队。尤其是在2005年后新崛起的印度毛派武装,其影响已经波及印度1/6的领土与人口。举例:印度前总理辛格(改革前最后一任)现在正在抗议现任的辛格总理。起因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在印度北方邦一个火电项目非法圈地3.5万英亩。该事件直接导致50多万印度农民流离失所,其中近30万投入毛派地区。这个也是历史上毛派武装力量第一次越过德干高原,出现在印度斯坦族控制的北方地区。这里我插一句,尽管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印度股票炒的不错,地产发展的很快,由此拉动的GDP上涨让西方媒体每每与中国比肩,就因此认为印度发展的很好。但是,如果我们不在印度在唯GDP论的后果中汲取相关的教训,石首还有通钢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不是孤例,更是一种开始。而今年不久前,印度总理辛格在大选胜利后接受BBC采访的时候说,我们有可能面临对毛派的政策失败,算是我这一段的注脚吧。

在针对前面所及印度的第三个政策展开前,我这里插一点和中国有关的话题。(略展,并不参与后续讨论。)先给段连接:印度今年多次炒中印边界问题并非没有原因(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473545)能给这段连接做补充的是,今年国庆阅兵,我们的导弹方阵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介绍:该型导弹的装备,完善了中国反导系统。这款导弹的出现,直接原因与今年印度开始装备的新型烈火导弹有关。印度宣布该款导弹可以直接攻击北京,因此在今年中国部分军区导弹全部升级更新。再具体点说,中国近期有针对性的相关举措已经不可避免。其实就在昨天,一个刚升副总的朋友特地提醒我,最近他们和印度结算的坏账问题增加的很快,要我对此多留心。再回归到前面说的我们究竟将如何对待中印关系的话题,实际和我们的转型息息相关。这个转型绝对不是经济发展方式方法的转型。还牵涉到,我们的党建问题。其中部分内容,就将牵涉到建国三十年和改革三十年的历史评价问题,以及相关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或者说一个再认识的话题。具体怎么走,中央已经有明确的意见,并会有计划有步骤的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关调整。而这些调整,将如何影响中印关系的将来,我们且拭目以待。

下面,的话题就接着印度的政策三部分以及相关中国的调整来务务虚。

刚才说印度政策三的部分,提到印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这样的控制,其实随着印度接连两个总理被暗杀后,尼赫鲁王朝的黯然收场而开始松动。自印度改革以来,地方要求分权的呼声一直不断。印度中央独大的政治结构,实际在改革以来一直在走邦联化的道路。而我说的务虚,就是在既然我们无法有效遏制印度发展的这个前提下,我们不妨给印度的邦联化做做推手。这个推手就是利用中国和印度的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化,帮助印度地方与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发展摆脱对印度中央政府的财政以来,加速印度邦联化进程。我的这个想法实际来自印度特有的国情。

我们其实都知道,印度在独立前曾经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我前面也说过,印度的民主制度实际保留了印度独立前的社会分配结构。这样的保留最明显的证明就是,截至于2007年,在印度独立时控制印度2/3土地与国民财富的大财团,今天依旧控制这印度64%的土地几67%的国民财富。而到2005年,印度中央和联邦政府所控制的公共用地实际不到印度总面积的2%。同样,作为殖民底时期的遗留问题。今天,印度宝石出口业的80%控制在印度基督教教徒手里。印度十大财团,过半数由帕西人财团组成。(海外印度裔首富米塔尔本身也是帕西财团一份子)印度超过70%的商品粮实际由锡克教控制的两个面积不到印度总面积5%的邦来提供。不仅如此,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控制着印度对外贸易。这里插一句,由于印度少数民族控制了太多印度的国民财富。(前面提及的三个少数族群,占印度总人口不到15%)他们往往把获利更积极投向海外,而不是印度国内,这很大程度拖累了印度基建。而,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地位,印度中央政府在开国的时候选择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之抗衡,的确是情理之中。而印度政府和印度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话题,恐怕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国情所能理解的。比如,当年看塔塔公司的介绍,看到关于塔塔钢铁的介绍,第一句就是:印度独立后塔塔钢铁的历史,就是印度政府和塔塔之间的争夺史........

好闲话少说,说到这里,我关于印度基建话题的观点基本已经表达完毕。用最简短的话就是,既然印度自身的发展不是今天的中国所能遏制的。我们最好的应对就是,首先完成我们的转型,真实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改造。与印度竞争,用不停歇提高我们竞争力才是真正的关键,指望别人如何如何,难免水中月。而具体对印度的反展,我看何妨不在印度邦联化的过程中给印度地方政府添砖加瓦,增加他们同印度中央政府分权的话语权。一个邦联话的印度,在我看来,即使最终不可避免与中国为恶,其影响也比今天弱甚至弱的多。抑或,将来当印度自身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时候,其邦联化的组织,也将不可避免削弱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关税整体来与中国展开竞争。最后,一个松散与完整的印度,很难出现因印度分裂与解体后伊斯兰教极端原教旨主义独大的局面。就个人而言,这个是我看当下,我们对印度可以做的合适选择。我关于印度基建的话题,到此也就说完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西瓜子,居庸叠翠,瓜瓜虎,季侯,三叶虫,上善若水,威武,银色奥斯卡,
家园 赞“在印度邦联化的过程中给印度地方政府添砖加瓦”
家园 印度安全部队被袭击后续

4月7日新加-

  最新的详情出来了

  这个是伏击圈内幸存者自述: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 ... cleshow/5768339.cms

  这里则提到了伏击详情:

   http://www.thehindu.com/2010/04/07/stories/2010040756680100.htm

  基本上就是6日晨,原本总数为120人的巡逻队分成82人和38人的两组分别返回基地。82人的大部队由防雷车开道,车内有15人,其余成员随车步行。在离开基地还有4公里的多林山地遭到伏击。游击队在伏击点以V字型阵形布置埋伏,并在路边布置了大量IED。

  防雷车首先被埋在路中间的大号IED直接摧毁,车内15名乘员全灭。当剩余步行安全部队开始反应,在路边分散寻找掩体反击时,游击队引爆了路边树林内布置的大量反步兵IED。剩余的幸存者遭到优势火力压制,游击队一次冲锋结束战斗,并在打扫完战场夺走了巡逻队所有武器后撤离。

  ========================================================

  而印度的援军赶到现场却是在5个小时后,怪怪,援军5个小时只赶了4公里路啊?

四公里的距离5小时援军才到达,对此是难以理解的

家园 此信息非常重要,中央明确意见是什么捏?

其中部分内容,就将牵涉到建国三十年和改革三十年的历史评价问题,以及相关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或者说一个再认识的话题。具体怎么走,中央已经有明确的意见,并会有计划有步骤的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关调整。而这些调整,将如何影响中印关系的将来,我们且拭目以待。

家园 难道印度真的要出主席?

这不已经开始围点打援了吗?

家园 象一场围点打援的教学演习

一个连的正规军被歼灭。"四公里的距离5小时援军才到达,对此是难以理解的" 也不奇怪,木重庄稼,搜索前进的吧。要防止再来一个围点打大援呀。增援部队的一辆车的司机还被炸死了。

家园 别吓唬人啊

印度出毛主席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不请老美帮印度清剿了他?

家园 目前为止还看不出来,一团浆糊。反而是利益集团气焰嚣张。
家园 几种可能,

一种是山路,印度援军步行;

一种是战斗结束的太快,伏击圈内的人没能把信息传送出去。。

家园 确实不是好消息

毛主席应该在中东或非洲出现对中国比较有利

家园 从设伏这么准确看

游击队的情报水平挺准。5小时4公里很好理解。既然情报已经允许设置这么好的埋伏这么预有计划,那么在增援可能来得方向的道路上设置一些地雷(IED)或者一些牵制小组估计也是计划之中的。

家园 担心被伏击吧

主力都完蛋了....

国军也这样

家园 不止4公里

reinforcements were rushed from the CRPF camp in Chintalnar, Dornapal and Chintagufa to rescue the survivors.

Chintalnar距离战场4公里,但这里很肯能没有足够的兵力(或者胆量?)了,等待其他据点的部队赶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